鄒碧穎

圖/視覺中國
“我認為新質生產力大致有三個‘新’構成。”1月7日,在第二十五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表示,要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制造業克服短板,讓新質生產力成為未來中國發展的新增長極。
黃奇帆表示,他理解的新質生產力大致由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構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服務,以全球化和數字化為代表的新業態形成的聚合體就是新質生產力,都有巨大潛力。
黃奇帆指出,第一個新是“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的醫藥、新的制造裝備和新的信息技術五個領域,但要稱得上是“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以下五個新的標準至少要滿足一個:
一是新的科學發現。這是“0到1”、從無到有的,對世界有新理解的重大發現。比如量子科學、腦科學的研究,可能會將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對自身的認知往前推進一大步。
二是新的制造技術。在原理、路徑等方面完全不同于現有的技術路線,卻能夠對原有的工藝、技術方案進行替代的制造技術,比如未來的生物制造,通過生物反應器的方式制造人類需要的各種蛋白、食品、材料、能源等等。
三是新的生產工具。工具變革在人類發展史上始終處于重要地位,因為工具的革新帶來了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比如EUV光刻機的出現讓7納米、5納米芯片制造成為可能,新能源汽車制造中的一體化壓鑄成型技術,讓新車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等等。
四是新的生產要素。過去的制造靠勞動力、資本、能源等要素,未來的制造會有數據新要素。新的要素介入讓生產函數發生了新的變化,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學習效應會產生新的交叉組合和融合裂變。
五是新的產品和用途。每一個時代都有進入千家萬戶的“四大件”“五大件”,近幾十年是家電、手機、汽車等等,未來可能是家用機器人、頭戴式VR/AR設備、柔性顯示、3D打印設備和智能汽車等等。
黃奇帆指出,發展新制造需要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培育未來產業為重點。如今,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推進科技進步,一批顛覆性的產品和科技將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生產可能性曲線實現新的拓展和躍遷。這是第一點,就是“新制造”。
黃奇帆表示,第二個新是“新服務”。重點在于鑲嵌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當中,對全球產業鏈具有重大控制性影響的生產性服務業。而關于服務業,世界經濟版圖里現在有三個特征:
第一個特征是在各種高端裝備里,服務業的價值往往占裝備或者是終端50%-60%的附加值。比如,一部手機有1000多個零部件,這些硬件形成的附加值占產品價值比例約45%,其余55%是操作系統、各種應用軟件、各種芯片的設計專利等等,即是各種服務。
第二個特征,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比重越來越大。30年以前,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總量的5%左右,現在已經達到了30%,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相比,貨物貿易比重在收縮,服務貿易在擴張。
第三個特征,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占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越來越大。人們經常說美國的服務業占美國GDP的80%,似乎有些“脫實就虛”。但美國80%的服務業里面有70%是生產性服務業,70%×80%就是56%,也就是美國25萬億美元的GDP里面差不多有13萬億美元是生產性服務業,是和制造業強相關的高科技服務業。
黃奇帆舉例,歐盟27個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是78%,其中一般是生產性服務業,也就是歐盟GDP的39%是生產性服務業。美國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50%以上,歐盟占40%左右,其他發達國家、G20國家的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大體在40%-50%之間。
黃奇帆表示,這恰恰是中國現在生產力的短板,中國2022年GDP當中制造業增加值占27%,服務業增加值是52.8%,但這52.8%里面有三分之二是生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不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說中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約為17%-18%。“要實現高質量的中國制造,必須把跟制造業強相關的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搞上去。”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分類(2019)》,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為生產活動提供的研發設計和其他技術服務,貨物運輸、通用航空生產、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和環保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和職業教育培訓服務,批發與貿易經濟代理服務,生產性支持服務,共十大類。
黃奇帆表示,如果這些服務板塊不到位,制造產品就不會高端化。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但與制造業強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卻相對滯后,導致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位置不高。
黃奇帆指出,中國服務貿易出口2022年是2.85萬億元,一半以上是生活性服務業的出口。中國有3.13萬億元的服務貿易進口,基本都是生產性服務業,可惜大部分不是中國貿易公司做的生產性服務業進口,而是外國服務貿易公司做的生產性服務業對中國的輸出。
黃奇帆認為,如果中國生產性服務業能從占GDP的20%增加至30%,增加的10個百分點,對現在120多萬億元的GDP來說就是增加12萬億元。生產性服務業上去了,新質生產力的制造也上去了。
黃奇帆表示,第三個新是“新業態”。核心是推動產業變革,是產業組織的深刻調整。其中有兩個關鍵推力:
第一個關鍵推力是全球化,新業態的形成要與全球潮流連在一起,要堅定不移推進制度型開放。培育新業態、新模式,需要內外貿一體化,換言之,中國的市場體制必須從規則、規制、標準、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形成內外循環一體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據悉,2023年12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已經印發了《關于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要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加快調整完善國內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促進內外貿標準銜接、檢驗認證銜接、監管銜接,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則。
第二個關鍵推力是數字化,形成產業互聯網,現在中國消費互聯網做的風生水起,而產業互聯網基本上剛剛開始。產業互聯網包括國際國內的產業互聯網,一種是一個企業集團、一個大型制造企業從設計、市場、信息、銷售信息到開發、制造、物流的一體化的數字系統。
黃奇帆表示,市場正在發展的是另一種產業互聯網,是依托互聯網平臺和各種終端,將觸角伸到全世界的消費者,根據消費者的偏好實現小批量定制、大規模生產、全產業鏈貫通、全球化配送,在這樣的平臺上集聚了幾百家提供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發設計、金融保險、物流運輸等企業,幾千家的制造業企業,以及上萬家各種原材料供應商。
“依托這樣一個產業互聯網平臺,這些企業形成了以客戶為中心的全產業鏈緊密協作的產業集群,真正實現了以銷定產、以新打舊、以快打慢。這樣的平臺放在哪一個城市,哪一個城市就帶來幾千億、上萬億元的銷售值,同時帶來幾千億、上萬億元的金融結算,還會帶來物流和其他各種服務,就變成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服務中心。所以掌控未來產業互聯網全球的平臺,誰就是‘三中心’莫屬。”黃奇帆說。
黃奇帆表示,中國現在的短板就是未來巨大的增長極,希望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制造業克服短板,成為未來發展的新的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