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桂婷 曾莉雯
講好中國故事,建構好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并讓經典走向世界,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與此同時,致力于中國文學研究學術話語的轉型,推進學術研究中的“中國話語”建設,既是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也是當下學人的歷史使命。4 月1 日至2 日,汕頭大學文學院與《華文文學》編輯部共同舉辦的“中國現代文學暨第六屆華文文學研究高端論壇”,邀請了國際著名漢學家和中國現代文學、世界華文文學以及文藝學領域的知名學者共同探討文學研究中的兩大重要話題:經典闡釋與史料建設。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現代文學館、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蘇州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60 多家高校及科研機構的120 余位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此次會議的主辦方汕頭大學,1984 年成立臺港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1985 年創辦大陸最早一份專門致力于臺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評論與研究的雜志——《華文文學》,是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重鎮。國際魯迅研究會會長、韓國外國語大學榮譽教授、陜西師范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特聘樸宰雨研究員,在開幕式致辭中特別感謝汕頭大學文學院和《華文文學》雜志提供了一個多元開放的交流平臺,承擔起溝通海內外學者的橋梁作用,并期待中國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機構多引進、培育漢學家,鼓勵更多的外國人從事華文創作。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張福貴教授在開幕式致辭中稱贊這是一次“盛會”,不僅在于與會者的聲名和會議的規模,更在于此次會議所討論的主題以及討論者所代表的學科陣營。他鼓勵學者們既要沉浸到研究對象的深處,做經受得起歷史檢驗的大學問,更要關注時代,將政治關鍵詞轉化為學術新課題,以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非共時性”創新成果來表征這個時代。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華文文學》主編蔣述卓教授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發展歷程,肯定了汕頭大學在世界華文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并指出此次會議實現三大學科交叉,兼顧兩大重要話題,是華文文學研究與時俱進的一次嘗試,期待各位同仁齊心協力共同推動學科的發展。開幕式之后,會議進行了四場大會主題發言和六組分論壇討論。
梁啟超曾在《論學會》一文中說:“今欲振中國,在廣人才;欲廣人和,在興學會”。學術團體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當負有重要使命。學者作為學術思想的引領者,更應走在時代前沿,把握時代特征,自覺地將政治關鍵詞轉化為學術新課題,并積極探索。此次會議不少學者的發言都緊扣時代脈搏,將文學研究的觸角伸展至政治、經濟、社會等宏大領域。
江西師范大學的賴大仁嘗試從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視域來重新觀照中國文藝現代性問題,他認為,“由此可以更新探討中國文藝現代性問題的基本思路;突出中國文藝現代性的本質屬性即文藝人民性;并能對文藝現代性的豐富內涵以及多元與主導的辯證統一關系達成新的認識”。河南大學的張先飛基于對20 世紀二三十年代文藝運動關于對話模式的創建和探索的關注,深入剖析了國際共產主義文藝運動的兩種關于對話架構的傳統,闡述了魯迅在“革命文學論爭”時期對創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藝運動的對話環境的思考,指出魯迅思想在左翼文藝運動中的重要作用。中山大學的張均聚焦于1950—1970 年代的文學制度與文學生態的關系,發覺當時文壇出現了稿酬較高而生態環境較差的落差局面,由此思考其中的內在、外在和歷史原因,客觀公正地評價當時的文學制度,并總結經驗以期指導未來的文學制度改革。
暨南大學的白楊從當下“一帶一路”的發展規劃出發,在文化交流史的視域中,重新考察東南亞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的關系,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單純強調東南亞華文文學受中華文化/文學的影響,而忽視文化交流的互動性和環流效應,這種研究模式是有局限的”,繼而她提出,從史料整理出發,可豐富對東南亞華文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系的認知。南京大學的張光芒指出文學史除了作品的生產史外,還有文學話語的生產史,他選擇新時期的文學話語生產史作為研究對象,發現話語的生成常常在作品生成以前就開始啟動,往往造成一種先勢,如1976—1989 年間的文學期刊發刊詞共同呈現出新時期頭十幾年文學場背后時運交錯的特性,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文學史敘述的缺失。陜西師范大學的李繼凱談及當前華文文學中的涉疫書寫,提出反思,并當場聲情并茂地朗誦了一首抗疫詩作,引發了全場與會嘉賓的強烈共鳴。汕頭大學的江濤結合當前網絡文學發展狀況,并關注到少數民族網絡文學的創作,提出網絡性和民族性的前沿問題。走出“象牙塔”的學術才是真的有生命的學術,華東師范大學的羅崗在評議時充分肯定了當代學者強烈的政治意識和時代使命感。
“經典闡釋”是與會學者們聚焦的主要議題之一。德國波恩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汕頭大學特聘講座教授顧彬先生認為,此次會議的主題“經典”和“闡釋”都是十分重要而又非常復雜的問題,他希望在與各位學者的思想交鋒中獲得“莊子與魚”般的快樂。
在中國現代文學中,魯迅自是當之無愧的經典作家。對魯迅作品的討論也是會議最激烈的環節。北京魯迅博物館的黃喬生談到自己編纂《魯迅年譜》的得失,認為年譜長編兼有史料鉤沉、作品提要、思想發展脈絡梳理、社會交游梳理、黨派社團活動記錄、歷史背景描述等功能,是綜合的編年紀事體傳記。浙江師范大學的吳翔宇通過分析魯迅小說“主奴共同體”的建構與拆解,指出魯迅試圖用“替弱者發聲”的方式來抑制共同體的“獨聲”表達,使得啟蒙者深陷“說”和“不說”的表達悖論之中。中山大學的朱崇科認為《故鄉》是魯迅“感受結構”展現的經典文本,是魯迅撫慰自我,記錄思想、反思自我和國家的生成性的文本,包含了“小我”立人和“大我”立國的雙重深意。中國海洋大學的邱煥星關注到《朝花夕拾》存在文體方面的閑適風格和內在革命思想的割裂狀態,認為魯迅的舊事重提并非是單純的回憶,其中包含的“啟蒙敘事——舊事重提——革命”三重鏡像,表現了魯迅保持批判和介入的雙重態度,并兼容傳統、啟蒙、革命、實現文明的創作訴求。福建師范大學的徐紀陽從臺灣作家葉榮鐘的角度切入,考察其思想中魯迅和周作人的影響因素,以期展現魯迅、周作人等現代作家的海外影響。四川大學的史子祎關注臺灣光復初期許壽裳以“誠”和“愛”為基調建構魯迅形象的努力,嘗試探索魯迅形象接受和闡釋的新路徑。
除魯迅之外,郭沫若、沈從文、巴金、廢名、錢鐘書、張愛玲等也是與會學者關注的經典作家。廈門大學的劉奎以《女神》這一經典作品為例,探討在當代如何激活現代文學傳統的問題。南昌大學的周明鵑認為,沈從文大部分有價值的寫作本質上是一種懷舊寫作,而懷舊寫作不僅是沈從文都市寫作的方式,也是他安身立命的基點,還包含他試圖重造民族品德的決心。江西師范大學的江臘生分析了巴金小說《寒夜》中所蘊含的三層戰爭文化內涵。青島大學的馮強認為,廢名的新詩論重述了儒家詩教,要置入儒家詩教才能更好地得到理解。北京師范大學的沈慶利指出,《圍城》的藝術精髓和審美情趣深深扎根于中國文化本土的深處,是面對西方現代主義“圍城”困境反其道而行之的模范,具有顛覆性的創新意識。湖北大學的劉川鄂梳理了張愛玲在中國文學史上逐漸經典化的過程,探討文學價值觀念的變化與經典呈現的關系。四川師范大學的劉永麗著重考察張愛玲小說中以電燈光為主的現代文學中的科技之光的運用,認為這是彰顯其高超的寫作技藝的重要角度。山東大學的趙坤嘗試結合汪曾祺在美時的書信、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互動,以及回國后的談藝文等,考察汪曾祺海外演講中關于“文學語言”問題的思考。福建師范大學的徐阿兵認為,宗璞的“野葫蘆引”四部曲從古代小說、外國小說中汲取了創作精華,反撥并豐富了現代小說傳統,對當下的“發揚傳統”具有范式作用。
經典有長久性的經典,也有一時性的經典,還有被遮蔽的經典。武漢大學的方長安分析了聞一多《現代詩鈔》中選錄的詩人、詩作在后來史述中的或成為經典或銷聲匿跡,提出百年新詩經典化歷史的反思問題。杭州師范大學的邵寧寧通過對戰后新生代作家阿湛的生平及著述的考察,揭示1940 年代后期新生代文學青年的歷史存在情境及其在現當代文學史上的獨特意義。西南大學的李永東從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國與中國文學的關系切入探討徐訏的創作,認為由于資料的整理和闡釋方面的不足,徐訏的創作存在被冷落、被誤讀,也未被公正地進行價值評判和歷史定位的問題。信陽師范學院的徐洪軍認為,有必要在重寫文學史學術思潮中,對80 年代重煥青春的一流作家的文學活動進行重新考察。汕頭大學的周潔談到現代文學研究領域對早期偵探小說的關注不夠,認為早期偵探小說包含著相當嚴謹的邏輯思路、扎實的理論知識和新潮思維等特點,體現了當時非主流文學作家力行的現代化嘗試。
與會學者們也在世界華文文學作品中尋找并建構經典、闡釋經典。福建師范大學的朱立立認為,劉大任的長篇小說《浮游群落》是觀照20世紀60 年代臺灣社會癥候與知識分子思想狀況的重要文本,豐富多元的音樂元素有效介入了作品的思想構成和氛圍營造。韓山師范學院的劉文菊分析了蓉子的小說《別人家神》,認為其書寫的既是自傳體的家族史,也是潮汕南洋華僑的生活史,更是潮汕華僑女性的血淚史。廣東工業大學的王文艷以陳殘云短篇小說集《小團圓》為中心,從“粵港融合視域”重新審視了作家筆下農民形象譜系的“發生”與變遷。南昌大學的吳敏從物敘事的角度對凌淑華的小說《繡枕》進行了新的闡釋。邵陽學院的袁龍分析了構建華文微型小說話語體系的重要資源和路徑,力圖對華文微型小說的發展做出努力。
圍繞“經典闡釋”這一中心話題,學者們還進行了諸多具有相關性的有益探討。青島大學的劉東方認為,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倡新文學時,通過對《老殘游記》的認可,表達了除白話文的啟蒙外,還需要一種審美啟蒙的觀點,這一觀點雖遭到同時期部分學者的排斥,但最終在梁啟超、王國維等一代代學者的補充和鞏固下,成為今天所謂“經典”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同樣來自青島大學的周海波以心理分析方法對施蟄存及其小說研究的限制入手,提出經典闡釋的維度與限度問題。浙江財經大學的周保欣從空間角度,分析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呈現出“中心北移”的特點,提出闡釋依據中的地理空間問題。浙江傳媒學院的趙思運在周策縱的舊體詩中挖掘出其幽邃而綿密的“五四情結”。福建師范大學的林強以近現代王國維、章太炎、胡適、梁啟超的經典著作和經典論述為考察對象,認為《新青年》派啟蒙知識分子與《學衡》派文化保守者之間的爭鋒,彰顯出學術評價的基本觀念及其演變的基本路徑,體現了現代中國學術評價體制的內在轉變。汕頭大學的曾小月采用文學地理學的批評方法,探究新移民文學的審美特性和藝術價值。同樣來自汕頭大學的莊園在討論秦牧的創作時,試圖勾連出秦牧訪問蒙古和古巴等地的域外經驗及其華僑題材作品的內在聯系。
以經典問題延伸開來,外國文藝理論和思潮對中國文學創作的影響,也是被學者關注的話題。韓山師范學院的吳亞南通過梳理林伯修(杜國庠)有關日本文化特別是日本無產階級文藝思潮的文字材料,分析了他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譯介中對寫實理論的貢獻。華南師范大學的崔丹從周揚早期譯介入手,討論1930 年代中國左翼文藝中一直被忽略的美國影響。
如何在經典闡釋中開拓世界視野,又如何在世界性的經典闡釋中擺脫西方話語霸權,建構中國話語體系,是會議研討的難題之一。蘇州大學的湯哲聲提出中國現代通俗海外華文經典作品的認定與構成問題,引人深思。中國傳媒大學的樂琦從世界華文文學教育建設具體實踐的分析中,指出國際傳播視角對華文文學經典化的重要意義。南昌大學的李洪華指出,世界華文文學迫切需要進行經典建構和文學史重述,這將是世界華文文學整體觀和文學譜系形成的必要基礎。西南交通大學的余夏云綜括了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發展現狀,認為在概念辨析、方法思路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并充盈著伺機而動、蓄勢待發的能量和流動性。魯迅作為世界性的經典作家,他的經典化和世界化歷程也給與會者們也帶來了諸多啟示。蘇州大學的汪衛東提出要在全球范圍內搜集并數字化整理百多年來域外魯迅傳播與接受的文獻資料,提煉百多年來魯迅域外傳播與接受過程中形成的跨文化的精神價值,總結魯迅域外傳播的成功經驗。池州學院的謝家順通過借鑒魯迅、老舍、莫言等作家作品走向世界的成功模式,力求探尋張恨水作品對外譯介的適宜途徑。大力推動中國文學經典走向世界,已是與會學者們共同的追求。
經典的建構與闡釋都離不開史料的發掘和支撐,在強調建構和重構世界性文學經典的同時,與會學者也就此次會議的另一重要議題——“史料建設”進行了深入研討。重慶師范大學的周曉風以抗戰大后方文學研究為例,談及數據庫建設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跨越式拓展。遼寧社會科學院的高翔發現,阿英以其敏銳的目光和獨至的方法,成為自覺整理中國近代國難文獻的第一人,由此提倡國難文學文獻整理的“阿英方式”。西南大學的張武軍認為需要在時間序列和空間場域中辨析各種文獻史料,還原/重建1927 年文學的歷史現場,凸顯這一年之于魯迅、郭沫若、茅盾、郁達夫等重要作家的轉捩點意義。華南師范大學的吳敏在對周揚家藏資料特別是書信、手稿和工作記錄等材料的精細化考察中,呈現出周揚研究中被遮蔽的關鍵問題。同樣來自華南師范大學的咸立強通過考證郭沫若和杜國庠交往的若干史實,為郭沫若向著馬克思主義者轉變的關鍵年提供了佐證。樂山師范大學的廖久明通過郭沫若的書信探尋與《歷史研究》及下屬的關系,印證了書信、日記作為一種相對私人的材料,對作家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湖州師范學院的余連祥以自己編撰《錢玄同年譜》的經驗,討論了年譜的語言特征、格式特點、寫作思路和框架等相關問題。汕頭大學的李斌對向培良生平和創作中的一些史實問題進行了細致考證,糾正了以往的一些訛誤。中山大學的李婷新發現的李長之佚文,還原了李長之和茅盾圍繞《大自然的禮贊》一文的論爭經過。這些力求回到歷史現場、發掘并辨析史料的研究,都將有效地參與到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當中。
對報紙副刊、雜志、辭典的研究也是史料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山大學的劉衛國發現另一份《星期六》報刊,其中發表的文章呈現出30 年代非左翼報刊向左翼轉變的特點,是左翼人士與通俗文學界深度合作的例子。汕頭大學的鄧招華對西南聯大《文聚》雜志及文聚社的創作進行考證,從社會、經濟、作品和出版量等方面分別論證《文聚》雜志和文聚社的價值與文學地位被過于夸大的問題。江西師范大學的王龍洋以清末民初報刊的“通訊”欄為研究對象,考察報刊所推動的文學公共空間與五四文學話語建構之間的關系。江蘇師范大學的王艷芳以《南洋文藝》《華僑文藝》為例考察1960 年代香港文學場中“華文文藝”的跨域建構,以小觀大,勾勒60 年代香港文學場的獨特面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湯俏從《文學村》《小說風》《小說世紀》等純文學刊物入手,研究香港的在地寫作。中國礦業大學的杜未未聚焦于20 世紀美國報刊中的美華左翼文學創作,重點考察被視為“第一位美華左翼作家”的蔣希曾的自傳性書寫。國家圖書館的陳秋慧以1920 年代到1949 年的國家圖書館館藏辭典為對象,認為辭書不僅是實用性能強的工具書,往往也體現了辭典編撰者的文學理念、對新文學作品的選擇態度、個人閱讀愛好等方面的問題,從側面展現了新文學從萌發到繁盛的進化軌跡。
會議云集了中國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界的數十位精英,第二場和第四場大會主題發言,以及第三組和第六組分論壇討論,議題都聚集于世界華文文學研究領域。該領域不少研究者也十分重視史料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趙稀方依據新發現的史料重新討論香港文學的起點問題,認為已有足夠的證據能夠推翻現有關于香港文學研究起點的論述。蘇州大學的季進提倡資料性書目的整理匯編,他從夏志清和夏濟安的書信中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討論獲得研究的新線索,借此強調書信和日記等史料的研究價值。浙江大學的金進嘗試用史料勾勒和還原百年東南亞舊體詩的創作,探索和梳理中國文人在離散路途中復雜的創作心路。浙江傳媒學院的朱文斌在數字文化背景下,思考東南亞華文文學史料研究的路徑與價值,并指出在史料的電子化時代,如何尋求數字技術水平與文化內容建設的融合是一個重要問題。汕頭大學的程桂婷從“南來文人”的史料發掘與整理出發,力圖將“南來文人”兩地乃至多地的文學活動進行整合研究。廈門大學的張羽以1933 年為中心,考察許地山的臺灣行及其文學活動,力求澄清以往相關論述中不同程度的謬誤。常熟理工學院的計紅芳著手整理并研究歐華文學史料。暨南大學的易淑瓊選擇20 世紀二三十年新加坡華人校歌這個獨特的研究對象,發現歌詞作者多以現代南下文人為主,呈現出古風濃郁的傳統抒情審美特質,兼具在地風情和儒家傳統,并折射出新加坡華人身份建構的諸多問題。南京大學的黃桂波認為,要實現“世界華文文學史料學”的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在研究意識、史料建設和學術傳承三個層面做出努力。這些話題的提出和討論,不僅豐富了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也將有效推進該研究領域的史料建設工作。
正如江蘇師范大學的方忠在大會的總結發言中所說,這次會議是中國現代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交叉匯集的一次盛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需要世界華文文學的視野,世界華文文學研究需要中國現代文學的背景”,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陳艷在主持大會主題發言時所提到的這一觀點,也是與會學者的共識。在中國文學研究領域,文藝學、中國現代文學、世界華文文學分屬不同的二級學科,有著各自的研究對象和專業范疇,而此次會議旨在打破學科壁壘,開拓研究視域,鼓勵交叉融合和學術創新,文藝學、中國現代文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界的老中青三代學者以及國際漢學家代表齊聚鮀城,就文學的“經典闡釋與史料建設”兩大重要議題進行了開放的、多元的、深入而有活力的對話與研討。這不僅對促進中國現代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學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對中國現代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繁榮、中國文化自信的確立和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以及學術研究的中國話語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