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南飛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00)
教育部于2017 年10 月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指出認證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基本理念,強調遵循師范生成長成才規律,以師范生為中心配置教育資源、組織課程和實施教學。
《英語語法》是為英語師范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基礎課,旨在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英語語法知識體系,熟練掌握英語語法知識,提高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順利完成聽、說、讀、寫、譯等交際任務,為以后的教學工作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
師范專業認證要求將“反向設計,正向施工”貫穿培養目標、畢業要求的制訂和課程體系建設,具體實施落實在每門課的課程建設及教學設計之中。 就《英語語法》而言,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教師亟須在認證理念指導下,轉變思路,重新審視該課程在本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教學實踐中要打破教材編排體系、重新整合教學材料,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對照專業認證標準持續改進該課程的教學效果。
依據師范專業培養目標、結合畢業要求中的學科素養在語言知識、語言能力、語言文化素養等指標的要求,課程組制訂如下課程目標:
1. 通過對詞法、句法和語篇三大知識模塊的系統學習,使學生完善自身的英語語法知識體系,掌握正確、完整的語法結構與規律的概念,并在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中熟練運用語法規則對各種語法現象進行分析、解釋,做到學以致用。
2. 本課程強調理論聯系實際,以期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通過英漢句子結構對比、句子成分分析的練習,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和理解復雜句式的能力;通過短句變長句的改寫練習,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各種復雜句式,提高書面表達的能力;通過運用替代、省略、強調等銜接手段,分析英語句子之間和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充分理解語篇和段落的主旨大意,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翻譯能力。
3. 了解英漢兩種語言的基本特點,并找出語言背后的深層次文化原因,加深學生對語言與文化二者關系的理解,有效地避免中式英語;通過學習,不僅讓學生知道有哪些英語語法規則,還要知道如何恰當、準確地使用語法規則,并清楚為什么這樣使用這些規則。
通過系統學習英語語法知識,英語師范專業的學生不僅構建起科學、完整的英語語法知識體系,并學會將語法規則應用于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實踐中,進一步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通過掌握扎實的語法知識,助力并提升學生在英語寫作、英語閱讀、翻譯、綜合英語等課程的學習效果,為將來走上教學崗位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
將英語語法教學內容分解為不同的知識模塊,支撐相應的課程目標,并將課程思政貫穿教學全過程,依托名人軼事、故事案例等思政素材作為語法分析材料,在知識講解、句子和篇章理解、練習作業等教學環節挖掘思政教學元素,合理拓展課程內容的深度、廣度和溫度,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學生明確學習本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確漢英語法的差異;對語法體系形成整體概念;了解語法的層次性。 通過該模塊的學習,學生意識到學好英語的基礎是學好語法規則,沒有規則不能成方圓;語法規則不能隨意更改,做人做事亦是如此;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人生態度。
明確句子成分有哪些;五種句子成分可以構成七種簡單分句;由簡單句到復雜句的轉換。 學生認識到在造句方面中式英語表達問題是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了解漢英句式結構的差異,寫出地道的英語句子。 由此啟發學生語法學習不能僅僅浮于表面,而是需要培養嚴謹探究的學風。
能夠明確漢英在主語方面的差異及原因;熟悉主謂一致的三原則及特殊情況;掌握英語主語的形式結構特點,即名詞性的結構;了解主語復雜化的幾種情況;了解主語即話題,幫助學生構建連貫的語篇。 通過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學生認識到英語屬于有靈主語,無主語句子即為錯句,而漢語中無靈主語多見,尤其在口語中多出現無主語句子,但不會引起交際失誤。 究其原因,漢文化是集體主義和高語境文化,語境在交際中作用巨大,有時候話也不用說得太明白,對方即能領會。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遇到問題多問個為什么,養成勇于質疑和探究的學風。
能夠明確漢英在謂語方面的差異及原因;能清楚英語謂語動詞16 種時態形式和使用;能清楚情態動詞的種類以及如何準確使用;依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加深學生對虛擬語氣的理解和正確使用;能清楚非謂語動詞的概念和種類以及在構成復雜句式結構中的作用。 在對比漢英謂語差異時,強調漢語動詞沒有時態變化而英語動詞有16 種時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美文化屬于單一時間文化,人們的時間觀更強,并通過動詞的復雜變化形式來體現出來。 由此強調語法學習不該是僵化的、孤立的,一定要透過語言現象看到其背后的文化差異,從而更好地掌握語法,培養學生嚴謹、探究的學風。
能明確賓語的種類和形式;能明確補語的種類和形式;能明確狀語的位置靈活,是構成復雜句式的常見手段。 強調英語中的謂語動詞是絕對核心,謂語動詞的特點決定了其后要跟的句子成分,不能隨意搭配。
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總體把握從屬手段的種類及其關系;依托案例等展開課堂討論和分析,加深對三大類從句,即名詞性從句、形容詞性從句和副詞性從句的區分。 通過對比,學生認識到漢英句式特點差異最大的就是漢語句式呈竹形結構,多使用簡單句鋪排開來;而英語句式呈樹形結構,會使用大量的從屬手段,更加注重表達的條理性和邏輯性。 由此引導學生寫出符合英語思維習慣的句子,避免中式英語。
了解漢英語篇差異及深層次文化原因;明確如何在語篇上避免中式英語。 引導學生認識英語語篇的連貫離不開銜接手段的使用,因為英語屬形合語言,是低語境(直接)文化的體現;漢語屬意合語言,含蓄委婉,銜接詞較少使用,但不會引起誤解,這是集體主義和高語境文化的體現。 英語語篇通常開門見山,而漢語語篇委婉含蓄,這充分體現了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文化的差異。 集體主義文化強調社會和諧和團結,間接的溝通模式更加能維護彼此的面子,促進和諧。 通過對比,學生深刻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了文化自信。
以上教學內容的設計,突出“學生中心,產出導向”的理念,引導學生由具體案例與對比分析中系統、全面、準確地掌握英語語法體系以及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上的差異,從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語言問題,更加順暢地進行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實踐活動。
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改變過去教師講授“滿堂灌”的教學模式。 第一,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布置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完成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采用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與知識,進行案例分析,發現語法規律,而不是完全由教師講授規則,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第三,采用討論式教學,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提高交流、溝通的能力,教師當堂及時反饋,實現教與學的互動。
在以上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中英兩種語言的思維差異,并指導學生把語法知識和英語寫作、閱讀、翻譯、聽力等結合,既在“做中學”,又在“學中做”。
最后,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師范專業學生的教師職業素養,幫助學生既知道學什么,為什么學,又要學會思考如何將所學內容用于以后的教學工作。
課程的考核包括過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試,全面考查英語師范專業學生英語語法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儲備及實際運用能力。 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注重學生平時的課堂參與度與筆記整理的系統性和個性化特征。 作業實行教師抽查和學生互查兩種模式。 本課程期末考試形式為閉卷考試,考試題型設置選擇題、句子成分分析題、句型轉換題、翻譯題、語法理解題等,側重從交際和語境的角度考查學生運用語法知識解決語言實際的問題。
教師通過成績分析和課程目標達成情況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在理論教學、考核方式、教學資源及溝通反饋方面提出持續改進方案。 在課程理論教學中,要加強語法知識的講解與練習,打牢語法基礎,以提高語言使用的準確性;系統講授英漢語言對比的理論知識,強化兩種語言句子層面的翻譯練習。在考核評價模式方面,要優化更新在線測試題目,加強語言知識的訓練,夯實語言基本功,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在輔助教學資源方面,利用現有網絡教學平臺,充實在線學習資源,進一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線上學習的參與度和有效性。 在溝通反饋方面,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及時反饋與解答學習中的問題;教師加強對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整體課程目標達成情況。
英語師范專業《英語語法》教學打破傳統教學方式,依據學生的未來職業要求設置課程目標,持續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歸納能力、英漢語言對比意識和語言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