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西北工業大學,陜西 西安 710072)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語言文化知識,在西方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接受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 進入21 世紀,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全球化的到來加劇了我國單方面學習并接受外來文化的態勢。 但是,這種單向的文化輸出已經不適合我國目前經濟、文化、政治及社會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對思政課的重視和積極實踐正是扭轉這一不利局勢的重要環節和步驟。 課程思政的全面推進改善了人才培養的環境和整體生態,高等教育工作者努力在實踐工作中、在一線教學中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并以此為原則設計教學方案,編寫教材。
作為高科技人才儲備的研究生具有較高的科研水平和學習能力,有針對性的課程思政必須緊密聯系實際,避免“硬融入”“表面化”等現象,否則研究生的課程思政必然流于形式,不能發揮有效作用。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有大量機會處于國際交流一線,科學精準的課程思政能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并將之付諸國際交流實踐。 因此,針對研究生教育的課程思政方案應該著眼于“卓越人才”,讓這些未來科技人才既能完成學術交流,又能在學術交流的同時身體力行地展示中國文化精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為了達到以上教育培養目標,提升研究生的跨文化演講能力就成為外語教育的任務之一。
我國研究生的招生體量和學科規模都在逐年遞增,近20 年研究生招生人數持續增長,在部分高校中研究生的年招生數量已經與本科生持平。 據教育部《2021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2021年我國研究生招生人數達到117.65 萬人,其中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達105.07 萬,2021 年我國研究生在校人數達到333.24 萬人。 而1998 年,我國在校研究生僅有19.89 萬人。 從以上數據的對比可以明顯看出研究生招生的擴張速度。 如此體量龐大的學生為我國經濟發展及各行業的提升奠定了科技人才基礎和支持,同時也對研究生教育中數量不多的課程教學提出了挑戰。
各高校依據教育部的“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將提高研究生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作為培養目標之一。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校針對各自的博士、學碩和專碩培養方案都對英語教育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如國際期刊論文寫作、國際會議參會及外文文獻閱讀等。 通過對某雙一流高校在校研究生問卷調查發現,研究生外語學習主要存在沒時間、重功利、能力偏的問題。 學生認為英語能力的重要性依次為:英語科研論文寫作能力、英語演講能力、英語對話能力和英語聽力。 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標是發表英文論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留學等。 學生偏愛的英語學習方法依次為:閱讀英語文獻資料、背單詞、看美劇、撰寫英語科研論文、練習英語對話和練習英語演講。 高達91.5%的學生認為自己不能用英語發表一段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講(3 分鐘左右),89.4%的學生認為自己不能用英語發表一段有關當代中國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演講(3 分鐘左右)。 調查發現,研究生外語學習的主要目標是科技論文寫作和發表以及參加國際學術研討,出國留學,他們均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意識等。 而且,理工科研究生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能力和信心較差。
隨著我國科技戰略目標的調整,國家加大了對科技創新發展的投入力度,理工科研究生數量迅速增長,且在國際學術交流中越來越活躍。 如果這些科技人才能夠在國際學術交流的同時“順便”展示出我國的文化魅力,這樣的學術交流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這樣的文化展示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能夠高效地傳播文化。 因此,提升學生尤其是研究生的跨文化演講能力勢在必行。
2022 年8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的《理解當代中國》多語種系列教材培訓會上提出我國高校外語教育中需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演講能力。 跨文化演講能力是融合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演講能力的一項綜合能力,是指能夠順利完成跨文化情境下的演講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 優秀的跨文化演講能力可以保障個體在跨越國家與民族界線的文化情境中,在充分包容、理解與尊重不同民族、國家及群體之間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通過長篇或者短篇演講活動達到既定跨文化交際的目標。 跨文化演講能力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活動的效率。
根據麥克利蘭(Daivd C. McClelland)的能力素質模型[2],跨文化演講能力可以分為以下五個層次。 ①知識:跨文化知識和演講知識,包括本國文化知識與他國文化知識;②技能:外語技能與演講技能;③自我概念:個人對自身在跨文化演講活動中存在的體驗,包括對本國和他國文化所懷有的態度、情感、信仰和價值觀;④特質:個人在跨文化演講活動中表現出的基本特性;⑤動機:激發和維持個體參與跨文化演講活動的內部驅動力。 跨文化演講能力首先是一種認知能力,必須基于接收、加工并存儲足夠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并將這些知識應用于外語演講活動。 與此同時,在應用過程中演講者的表現能力與前期的認知活動緊密聯系,認知中必然有表現能力,表現能力中也一定有認知活動。 認知活動和行為表現是人們認識與實踐活動中關鍵的兩個環節,跨文化演講能力所涉及的認知、表現環節主要包括:由價值理念所構成的跨文化交際知識系統,由演講認知理念構成的演講知識系統,由價值理念所支配和決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以演講認知能力為基礎的演講表現能力。 認知是行為表現的基礎和前提,指導我們的行為表現;而行為表現則是認知的結果,推動認知的發展。
同時,跨文化演講能力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部分,也是一個由諸多要素所構成的能力系統,涉及的內容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和動態性等特征。 張衛東等認為知識、技能、態度和意識等能力維度在跨文化交際能力中是必不可少的[3]。 潘軼君等在教學實踐中研究了通過英語演講課培養跨文化能力的具體教學路徑,提出應該在英語演講教學中提升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知識分析能力和公正對待文化差異的能力,并進一步幫助學生確立本土文化認同感[4]。 拜拉姆(Michael Byram)認為,他國文化知識,本國文化知識,跨文化交流技能,語言交際技能,認知和互動技能,重視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價值觀、信仰和行為,批判性文化意識和自我意識等能力維度對個體在特定跨文化環境中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進行有效得體的交流和互動起著關鍵作用[5]。
跨文化演講能力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部分,必然要建立在對本土文化自信的基礎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5 000 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6]。 中華文明作為古代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具備其特有的魅力。 現代中國文化迥異于西方文化,這種多樣性本身也是一種魅力。 高等教育的課程思政反復強調加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自信、認同和宣傳動機。 跨文化演講能力正是基于對本土文化自信和認同的一種實踐能力,需要個人具備在跨文化語境中對本土文化積極宣傳的主觀能動性,具備在跨文化語境中對外宣傳的演講能力,同時還要具備對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充分認知能力。
提升研究生的跨文化演講能力可以保證我們廣大的研究生既具備卓越的學術能力,同時抱有科學端正的文化觀和愛國信念,還擁有在國際場合侃侃而談、巧妙推介本土文化的意識和能力。 我們的學生不僅會欣賞并汲取外來的文化,也會介紹并宣傳自己的文化特色。
研究生跨文化演講能力致力于培養學生在跨文化情境下,在能夠鑒別欣賞、理解包容多種文化的基礎上,通過長篇或短篇、即興或備稿演講,講述并展示本國文化特色,達到宣傳本國文化的目標。 通過廣大研究生在現階段及未來國際學術活動中的力量積極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中外民眾相互了解和理解。 文化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人類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 發動全民力量在國際舞臺上生動地講述中國文化,展示中國面貌,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各方增進溝通、凝聚共識、深化合作,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充分奠定“講好中國故事”的群眾基礎。
研究生外語類課程應結合課堂實際,將課程思政與外語教學的融合做精、做細、做實。 高校外語課堂在研究生“大思政課”的教育活動中理應承擔相應的責任,讓學生在外語類課程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實現知識講授和思想引領統一,能力提升與素質培養結合,科研水平與家國情懷共進步。 在實踐中,隨著我國對研究生學術能力的重視及其自身學術能力、跨文化能力的提高,研究生的國際學術交流機會日益增多,這既是學術交流的機會,也是跨文化演講能力展示的機會,更是文化外宣的契機。 研究生可以通過在學術匯報中融入跨文化演講,達到學術交流和宣傳本土文化的雙重目標,為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做出自己的貢獻。
優秀的跨文化演講者通過精心設計的演講內容,在具體情境下利用自己的體態、聲音、語言讓聽眾收獲價值,達到宣傳本土文化的目標。 基于此,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提升研究生的跨文化演講能力,并總結出一套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包括教學素材、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經系統的教學評價、反饋達到優秀。
提升跨文化演講能力的總體教學策略規劃如下[7]:
1. 明確課程定位,即跨文化演講類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和應發揮的作用。
2. 確定總體教學目標,包括總體和每單元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養目標。
3. 選擇教學素材,包括線上教學素材、課堂教學素材、課后團隊活動素材。
4. 結合素材和目標細分每單元的思政教學內涵、語言教學內容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內容。
5. 打造以語言為出發點、提升多種能力的教學平臺,設計思政和跨文化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課前預習任務、課堂講解和討論要點、課后團隊任務以及線上任務安排。
6. 重塑師生關系,建立“學生主講+互評”“教師輔助講解+耐心鼓勵+客觀點評”的新型翻轉課堂師生關系以及“網友”式的線上師生關系。
7. 分階段進行課程自我評估,包括學生的演講水平測評、課程滿意度測評、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評和學生思政素質考察。
經過精心甄選的外語教學素材必須保證學生能夠聽懂,能夠理解,能夠深思,能夠共鳴。 只有素材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這些語言知識及其所承載的思政教育內容才能進過教學轉化,進而產生行為動力。 真正走入研究生內心的課程必然是集趣味性、知識性、前瞻性和思想性為一體的教學。 這就要求教師隨時關注國內外科技、經濟、社會發展動向,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專題內容及教學環節設計,潛移默化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探索精神、奮斗報國精神以及與之相應的在國際舞臺上表現宣傳的能力。
外語演講類課程的建設旨在提高研究生的跨文化演講能力,塑造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生,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科技新人才。 具有思政內涵的課程教學才能真正走入學生內心,經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手段更能激勵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和身體上的執行動力,具有總結升華意義的課后及線上活動配合進一步鞏固課堂效果。 所有的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教學內容系統科學,外語課程必然能培養出胸懷家國、善于宣傳的高水平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