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海
(福建省福安市茶產業發展中心,福建 福安 355500)
福安是全國區域性(茶樹)良種繁育基地,目前全市茶苗繁育基地面積約7000畝(輪作),其中80%以上的繁育基地都在福安市甘棠鎮。該鎮自然環境優越、山水資源豐富,適應茶樹苗木繁育。茶苗產業已覆蓋全鎮22個村,并建立了網絡電商平臺,線上、線下同步向全國推銷茶苗,銷售茶苗占全國市場份額的50%以上,年出圃苗木達9億株左右,除了本地銷售外,還銷往甘肅、四川、湖北、陜西、貴州、山東、湖南等地,產生直接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帶動從業人員2萬多人,人均年收入達到2.6萬多元,2022年-2023年春茶苗銷量火爆,價格上漲,每畝平均增收3萬多元,苗農人均年增加純收入4000元,總產值達 2.8億元,實現了“一株苗造福一方人”;間接經濟和社會效益更加顯著,每年可供23萬畝茶園改造,每年可增創經濟效益近百億元,年解決中西地區農村勞動力達80多萬人。茶苗繁育不僅成為助推福安市鄉村振興的特色主導產業,更是我國茶產業種業發展和推動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金苗種,搖錢樹。
由于連續扦插繁育的苗圃內容易滋生雜草、病蟲、有害菌類,土壤酸化、性狀和肥力也會受到影響,導致茶苗產量、質量、成活率嚴重下降,如果是隔年種植,苗圃地出現的拋荒等問題對農民的收入也存在不良影響,因此福安甘棠茶農一般采取輪作的措施,同時近年根據中央1號文件精神,需穩定種糧面積和糧食產量,所以目前茶苗輪作時一般種植水稻,但收益不明顯,也存在一定的種植空檔期,因此在多年的生產實踐下,福建初心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關聯的農戶,摸索出“生姜+水稻+茶苗”的輪作模式,基本形成兩年三季作物的種植模式,既能提高復種指數增加茶園單位面積產出,又有利于土壤改良、防治雜草病菌和蟲害,實現單位面積的農田增收,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其技術主要如下:
茶苗和生姜等經濟作物的生長對于土壤的要求較高,同時需考慮到管理上是否便利,一般在交通方便的丘陵山區平地或緩坡地進行相關農事活動,宜選擇園地,并遠離工業園區,園地內土壤、大氣無污染,同時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土質為偏酸性的紅黃壤土或者是砂質壤土,與計劃種植作物的土壤要求相匹配;園地供、排水條件好、水源清潔,基本無干旱隱患,茶園周邊植被覆蓋率高,宜坐北朝南或東南向,坡度在15°以下[1]。
一般在第1年2-3月開始種植生姜,6月下旬收獲;7月下旬種植水稻,11月中旬收獲;11月下旬開始扦插茶苗,到第二年10月開始起苗,起苗周期一般有3個多月。通常第三年2月即可進行第2輪輪作,重復增加經濟效益。
種姜品質事關高產豐收,因此前期要把控好種姜質量。福安本地選取種姜一般在每年十月下旬重陽節后,目測無病蟲害、形態飽滿、光澤度好的生姜作為種姜[2];選用的品種為白姜,一般一畝姜種需要350kg-400kg,之后在園地內開30cm-40cm的淺溝,將選好的種姜依次均勻放入,然后覆土并蓋上稻草保溫,等待萌芽后播種。
生姜對土壤的肥力及狀態有一定要求,其生長具有根系少、分布范圍小的特點,栽培前宜對土地進行深翻后晾曬、疏松土壤[3],翻地時間一般為1月。
由于生姜適宜在溫暖的環境生長,同時據研究當地表溫度高于30℃或者低于15℃時,會影響生姜生長和品質[4],所以當地表溫度在16℃以上、福安甘棠地區在2月底3月初,可以進行播種。
在播種前深施底肥,每畝施用25kg復合肥,如有農家肥也可以配合施用,以保證土壤有較充足的養分供生姜生長;由于生姜的葉片較大,但根系相對小,因此生長過程中對水分有一定要求,一般田間持水量需在70%左右[5],但需保證土壤有一定的通透性,否則當水分過多時,容易造成根莖的腐爛。
種植前保證土壤有一定濕度,方便耕作。將已萌芽的種姜切成小塊,保證每塊有1-2個芽,姜塊有一定的重量,不小于50g為宜,安放在種植溝內,每一株都主芽朝上、整齊排列,生姜幼苗間豎排,間距一般為15cm-20cm,橫排間距一般為40cm,表面覆土,厚度4cm-6cm。土層應適當調整,不能讓幼苗直接暴露在空氣中,之后覆膜保持地溫,在每個芽頭位置開孔,便于芽葉生長,當葉子生長到20cm左右后,可以取下覆膜。部分地區在下種前可用草木灰浸泡15min-20min進行消毒,過程中如發現姜塊表皮脫落或者是漬狀肉色變色的,極可能為姜瘟病傳染,不得種植[2]。
生姜栽培方法有條壟栽培法、高廂栽培法2種,分別適用于通風透氣性好且地下水位較低的園地和地勢平坦、地下水位相對較高的園地,由于福安甘棠地區海拔較低,因此主要采取高廂栽培這一方法,可增強土壤透氣性并提高地溫,同時能防止積水爛根。一般是土地平整后,按照2.2m廂寬、40cm溝深的規格制作成高容廂,每廂豎開5條規格一致的種植溝,播種株距為15cm-18cm,行距40cm左右,考慮到過密栽培會影響生姜的質量,一般栽種量在6000~8000株/畝為宜[6]。
3.6.1 科學灌溉。生姜對水分要求高,尤其是生長初期,但福安本地春季降雨較多,因此灌溉量根據土壤濕度判定,必要時及時排水,避免土壤中水分太多,在陽光暴曬下造成爛根。
3.6.2 合理施肥。施肥是否合理和到位決定了生姜的品質,要根據具體生長情況,科學施肥,一般在出苗階段、生長葉階段和結種期分別施肥,施4-5次,每次20kg復合肥,以補充營養,促進植株健康生長。
3.6.3 中耕培土。土壤疏松透氣有利于生姜生長,因此在生姜生長階段可結合培土、除草開展中耕。通常出苗后的14d左右可進行1次培土,并通過清理雜草,促進生姜生長,此后可每隔14d對土壤狀況進行檢查和松土,視情況除草和中耕,使土壤保持松軟的良好性狀,發現裸露的姜塊要及時培土。一般在生姜植株生長前期中耕深度大于生長后期,同時生長后期生姜地下部分已經膨大,需要加大培土厚度,通過培土作業逐漸形成壟行,既防止深層土壤反復灌溉與干燥后變硬結塊影響生姜植株的生長發育,又人為培出通透性好的土壤,有利于生姜產量和質量提升。
氣溫過低或過高、土壤過于干燥或過濕都會影響生姜生長的質量,同時如陽光直射過于強烈,也不符合生姜植株喜歡散射光的需求,碰到如上述情況,應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
生姜在栽培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有姜瘟病、斑點病、炭疽病等,應做好生姜的輪作種植,深翻土壤暴曬殺菌,保證土壤的通透性;同時加強種姜的消毒,并保證灌溉水源的清潔;做好灌根預防,如發病時及時清理隔離,并根據病況分別噴施波爾多液、殺菌劑等。
在6月中下旬可以開始生姜的采收,經多年實踐,福安甘棠適合采收嫩姜,品質好、相對效益高,其他地區可以當年市場行情作為參考采收老姜。
本地晚稻選擇優質良種更香優703,全生育期120天左右,具有產量高,米質優,香味濃的特點。
在6月中旬育秧,育秧期約25天,目前福安育秧、插秧、收割環節一般都由第三方開展,中間施肥、用藥等農事活動由種植戶自行管理,相對節省成本。
插秧的時間一般安排在7月上中旬,秧齡約 25—28天,插值規格為23cm×23cm或30cm×16cm,每畝大田插1.3-1.6萬叢,叢插兩粒谷,使有效穗達到15萬,確保豐產,栽后宜淺水扶苗[7]。
畝施純氮量10kg-12kg,合理搭配氮、磷、鉀,注意施足基肥,早期的分蘗肥要及時施加,中后期可以適量施用穗肥,少量或不施氮肥。在生長的不同階段,需要做好水的管理控制,比如幼穗分化前回水,抽穗揚花期保持田面有淺水層,灌漿結實期干濕適度,收割前一周要停止灌水。
根據綜合防治的原則,結合本地病蟲蟲情,及時防治稻薊馬、稻象甲、稻飛虱、水稻紋枯病等病蟲害。
根據上述栽植時間,更香優703品種一般可在 10月下旬收獲,應抓緊時間做好收割,及時進行晾曬處理,以提高產量和品質。
選擇無性系良種,如金牡丹、福安大白茶等在本地已經培育多年的品種,具體每年提前預判市場需求或者溝通主要采購商確定栽培品種,其他擬培育的新品種需先期做好調查和試驗后,再進行推廣。
根據栽培環境要求,選擇合適的地塊,如果輪作地塊原是田地的,需注意排水情況是否順暢,防止出現積水澇害的情況;如是旱地則應注意土壤保水情況,并且周邊需要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苗床上的土壤宜篩分解塊,一般目數在10目以下、顆粒細勻的酸性紅黃壤心土。苗床的畦寬需130cm,畦溝面距離需20cm,為保證育苗質量,按500kg/畝的標準施用腐熟好的適用于茶苗的商品有機肥,也可以采用自制腐熟好的廄肥5kg/m2,基肥需與土拌勻壓實后,再等10d-15d之后,在苗床上鋪黃泥心土5cm-6cm,最后壓實并劃出扦插行。
母本園總體應符合GH/T1245-2019《生態茶園建設規范》和NY/T 853-2004《茶葉產地環境技術條件》的規定,如為生產茶園,宜選擇無病蟲害的目標茶樹良種茶園,純度應達100%、樹齡較年輕、長勢良好,如茶園樹勢較弱,可采取深耕施肥、重修剪、臺刈等措施更新復壯茶樹。
選擇的剪刀要鋒利,做到剪口平滑,斜面與葉向相同,其中上剪口距葉基部約3mm,上下剪口與所留的葉長形成45℃夾角,有利于上方剪口去水,下方剪口有利于扦插,如有花蕾宜小心摘除。剪后及時扦插,一般采用生根粉劑等細胞分裂素按 1‰比率進行沾蘸苗穗的下端。
需促進茶苗迅速發根,要求長勢旺,成活率高、出圃合格苗木多,一般宜選擇在秋末、冬季扦插,苗穗長度一般為3cm-4cm、莖粗為2.5mm-3.0mm,每穗須帶有完整腋芽和葉片,如苗穗節間短,可采用“二葉插法”,即一個短穗上帶有二張葉片,以提高茶苗成活率、提升長勢。
福安市茶苗扦插密度一般以正常葉片作為株距,其中中小葉品種行距控制在4-5cm,株距1.5cm,每平方米可扦插700株左右,畦距約為20cm,土地利用率可達85%,每畝插穗約40萬株,成活率可達75%左右,每畝出圃達30萬株;大葉品種可剪去1/3以上葉片,行距6cm-7cm,株距2cm,每平方米可扦插580株左右,畦距約為20cm,土地利用率可達80%,每畝插穗約在30萬株,成活率可達75%左右,畝出圃苗木數可達24萬株。
扦插后至發根期需勤澆水以保持苗床濕潤,一般初期每天澆水2次,發根后減少為1次,以保持畦面濕潤為度,苗高5cm-10cm后不再多澆灌。
可采用大棚溫室遮陰、搭蓬遮陰或網室遮陰等辦法進行適度遮陰,遮陰物要有1/3-1/2的透光率,如冬季或春雨季節長時間日照較強,可不遮陰,冬季宜用薄膜覆蓋苗床,利于保暖、保濕、防凍和防霜,有助于降低澆水強度和人工支出;由于初春季節我市容易出現倒春寒、霜凍或者突然升溫等異常天氣,膜內溫度有可能出現驟升驟降等突發情況,可再覆蓋雙層黃色塑料薄膜進行隔離處理。遮陰情況應根據氣候和時間進行調節,在根系發育較為健全時,可逐步解除遮陰狀態,一般在翌年6-8月間完全去除遮陽物,期間應注意防旱。
為促進茶苗生長,合理施肥是關鍵,一般翌年開春后可施稀薄人糞尿(配比為每50升水加糞水4-5升),也可用稀釋100倍的硫酸銨或者200倍的尿素水液,可在出圃前視苗情再追肥2-3次。
為防止茶苗病蟲害,可在扦插后7d-10d噴1次半量波爾多液,入冬前再噴1次。其他病蟲害防治同生產茶園。
由于福安市在夏季期間容易出現干旱或洪澇災害,應酌情采取措施應對,如苗圃地發生洪澇積水后,應及時排水并去除遮陽網,噴施殺菌劑,防止出現爛苗;如持續高溫干旱,則應加強苗圃地的水肥管理,適當延長遮陰時間,防止高溫旱害和葉片灼傷。
目前苗木出圃規格可參照GB11767規定執行,也可與采購單位合同約定,出圃時間一般為苗木達到1足齡的時間,即為翌年11月左右;本市茶苗出圃規格一般為高度不低于20cm、主莖離地面10cm已木質化、直徑不小于3mm、根系生長發育正常;茶苗出圃宜在陰天進行,起苗時可直接用手起苗,如根莖粗壯不易撥出可用鋤頭輔助,盡量多帶土,每100株為一小捆,每10小捆為一大捆,并將苗木按級別分類。
目前,按照土地自有權按照上述輪作模式生姜畝產可達1250kg,本年度批發價格在13-14元/kg,產值1.625-1.75萬元之間,生產成本約0.7萬元;水稻畝產可達600kg,價格在4元/kg,產值0.24萬元,生產成本約0.13萬元;茶苗畝產24-30萬株,大宗價格0.25-0.35元/株,產值6-10.5萬元,茶苗生產成本約3.5萬元/畝。成本和效益比較如表1。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出,這種輪作方式兩年累計凈利潤可達3.535-8.16萬元/畝,年平均利潤為1.7675-4.08萬元/畝,經濟效益顯著,有助于農民致富、鄉村振興。

表1 “生姜+水稻+茶苗”輪作方式的效益分析
總之,通過上述輪作方式,既可滿足茶苗、生姜等作物的輪作栽培要求,又能有效提升園地的有效利用時間,在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內能幫助群眾較好地提高經濟效益,是值得推廣的一種種植模式。不過,由于茶苗起苗時間容易受到訂單的影響,有時到3-4月份才移栽,導致生姜種植期不足,這時可考慮采用其他作物進行替代輪作,如生長期較短的蔬菜等,盡可能加強園地利用率;同時也可根據市場需求,種植糯玉米等糧食作物替代水稻種植,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利潤。由于茶苗的售價受市場影響較大,因此在扦插前,也要做好市場前期調查和預判,以培育適銷對路、價格穩定的茶苗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