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云,陳榮華
(1.福安市康厝鄉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福建 福安 355007;2.福安市鄉村振興工作服務中心,福建 福安 355000)
茶小貫小綠葉蟬(Empoasca(Matumura)onukii MATsuda),半翅目,葉蟬科Cicadellidae,俗稱浮塵子、葉跳蟲等,發生普遍,全國各產茶省、自治區均有發生。
茶小貫小綠葉蟬是我國各主要茶區發生的主要害蟲。該蟲在福建海拔500m以下低山及平地茶園年發生12-13代,一般全年蟲口數量有兩個發生高峰,第一個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二個高峰期在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海拔500m以上高山茶園年發生8-9代,發生高峰為7-9月,冬季多以成蟲在茶樹上或冬作物(豆類)、雜草和其他植物上越冬[1]。翌年早春轉暖時,成蟲開始取食,補充營養,茶樹發芽后開始產卵繁殖。秋末冬初茶樹芽梢停止生長,成蟲也停止產卵,進入越冬期。成蟲有陸續孕卵和分批產卵習性,尤其越冬代成蟲的產卵期可長達1個月之久。因此世代重疊十分嚴重。小貫小綠葉蟬嚴重為害夏秋茶,受害茶樹芽葉蜷縮、硬化、葉尖和葉緣紅褐枯焦,芽梢生長緩慢,對茶葉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成蟲和若蟲在雨天和晨露時不活動,時晴時雨、留養及雜草叢生的茶園利其發生。成蟲在茶園中多棲息在茶叢葉層,卵一般產在芽下第1-3節嫩梢組織中。每雌產卵量10-30粒。若蟲常棲息在嫩葉背面。
目前,我國對茶小貫小綠葉蟬的防治仍以化學防治為主,主要的化學藥劑有吡蟲啉、噻嗪酮、啶蟲脒、聯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殺螟丹等,化學藥劑的長期使用使小貫小綠葉蟬產生不同程度的抗藥性[2.3],使得不少藥劑逐漸降低甚至喪失了防治效果。福安市是中國茶葉之鄉,是久負盛名的閩紅“三大工夫”之首“坦洋工夫”紅茶的原產地,小貫小綠葉蟬仍是福安茶樹的主要優勢種群。據調查,福安茶場的小貫小綠葉蟬種群對聯苯菊酯、啶蟲脒已經產生了高抗水平,對吡蟲啉、殺螟丹達中抗水平[4]。因此,篩選使用高效、低毒、經濟的農藥品種,對于防治小貫小綠葉蟬尤為重要,為此開展了幾種藥劑防治小貫小綠葉蟬的藥效篩選試驗。
福安市社口鎮(福建俞思西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茶葉生產基地),東經:119°32'10"、北緯27°13'10"。
試驗茶園海拔230m左右,茶樹品種為福云6號,茶樹樹齡10a,沙壤土,肥力均勻,管理水平較好,茶小貫小綠葉蟬為害較嚴重,已造成芽葉出現紅脈。試驗前6個月內未使用化學農藥等措施開展害蟲防治。試驗于2023年4月25開展,試驗時為茶小綠葉蟬盛發期。
1.3.1 試驗藥劑:10%吡蟲啉乳油,江蘇常隆化工有限公司生產;5%啶蟲脒乳油,山東慧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20%聯苯菊酯乳油,佛山晟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50%丁醚脲懸浮劑,江蘇東寶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1.3.2 施藥方法:與當地生產一致,試驗藥液量按每公頃用750L,使用NS-18手動背負式壓縮噴霧器施藥1次,使茶蓬面均勻著藥,并注意對芽梢、嫩葉正反面噴透,噴至藥液欲滴為止。
試驗共設5個處理,分別是10%吡蟲啉乳油3000倍液、5%啶蟲脒乳油2000倍液、20%聯苯菊酯乳油1000倍、50%丁醚脲懸浮劑200倍液、清水對照(ck);試驗設2次重復,共9個小區(清水對照處理僅1個小區),小區處理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15m2;為了避免相鄰小區內噴藥時有輕微的藥液漂移影響處理間的評價效果,小區間設置保護行2行。
晴天晨露未干時、陰天全天都可進行調查。每小區隨機抽查30個芽梢(1芽2、3葉)上的蟲數,輕輕地逐一翻看(已經觸動的芽葉不要抽查),記載存活葉蟬數量。施藥前調查1次蟲口基數,藥后1、3、5、7d各調查1次活蟲數。
蟲口減退率=(藥前蟲口基數-藥后活蟲數)/藥前蟲口基數×100%
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清水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清水對照區蟲口減退率)× 100
從表1看,施藥后1d,10%吡蟲啉乳油的防效達93.4%,50%丁醚脲懸浮劑防效達94.2%,防治效果較好,而5%啶蟲脒乳油和20%聯苯菊酯乳油分別是65.3%和74.7%,防治效果相對較差。藥后3d,10%吡蟲啉乳油的防效達79.6%,防治效果有所下降,50%丁醚脲懸浮劑防效達93.7%,防效基本穩定,5%啶蟲脒乳油和20%聯苯菊酯乳油分別是68.5%和73.0%,防效不是很理想。藥后5d,10%吡蟲啉乳油的防效達68.8%,防治效果繼續下降,50%丁醚脲懸浮劑防效達88.5%,防效趨于穩定,5%啶蟲脒乳油和20%聯苯菊酯乳油分別是61.9%和69.0%,防效不是很理想。藥后7d,10%吡蟲啉乳油的防效達52.0%,防治效果不理想,50%丁醚脲懸浮劑防效達78.4%,防效較為穩定,5%啶蟲脒乳油和20%聯苯菊酯乳油分別是41.1%和45.1%,防效不理想。

表1 4種藥劑對茶小貫小綠葉蟬防治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茶小貫小綠葉蟬的防治,50%丁醚脲懸浮劑相對穩定,且防效較好,在生產上值得推廣應用。
本試驗結果分析未能進行顯著性的測定,但從數據結果比較來看,不影響藥效的比較。
由于長期單一使用化學藥劑,使小貫小綠葉蟬產生不同程度的抗藥性。特別是啶蟲脒和聯苯菊酯,在福安茶區對茶小貫小綠葉蟬已產生一定的抗藥性。與前人研究結果比較該試驗結果也進一步驗證了這一論斷。害蟲產生抗藥性通常會導致生產上用藥量增大,嚴重影響茶葉質量安全。因此建議茶園防治小貫小綠葉蟬時輪換使用不同機制農藥品種,同時,建議合理混用新農藥品種,以減緩害蟲抗藥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