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生命教育是從生命的現實性出發,為了實現生命的可能性而圍繞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展開的發展性生命教育。在閱讀、寫作等語文活動中,教師應發掘其中蘊含的生命教育資源,讓學生能夠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繼而熱愛生命。因此,筆者探究了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以期為當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提供新的思考。
一、創設情境,喚醒生命意識
創設情境可以幫助教師喚醒學生對生命的關注,提高他們的生命意識和價值觀認知水平。同時情境創設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情境共鳴體驗,便于學生理解某個主題。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盲聾人士溝通的困難,以及在感受世界時內心的不安、迷茫和恐懼等情感。在教學《再塑生命的人》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用布蒙住眼睛,用耳塞堵住耳朵,在不能向其他同學求助的情況下,摸索著從講臺走到自己的座位。游戲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的感受,并讓其他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失去了視力要怎樣生活。接著教師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一位盲聾的女士在無聲無光中度過了無數漫長的歲月。大家想想那樣的日子是什么樣的?可是這樣寂靜黑暗的生命,她卻在那之上綻放出了絢麗的生命之花。她就是美國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海倫·凱勒。在接下來的閱讀和學習中請大家思考,她究竟是怎樣做到的?”在情境的輔助下,讓學生感知生命的沉重,可以增添真實感,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基礎。創設情境對教師來說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它能夠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知識。
二、自主活動,感悟生命真諦
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開展自主活動,通過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真諦,從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探究“莎莉文老師如何改變了海倫對生命的看法?”以及“為什么在那個無聲無光的世界中,海倫依舊能夠對生命充滿熱愛?”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探究精神,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密切關注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鼓勵學生自由發言,確保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自主活動中來。同時教師要發散學生思維,啟發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及時總結本次自主討論活動,并且針對井房中“我”被水喚醒了靈魂,得到了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我”的學習終于迎來了質的變化繼續啟發學生思考。學生回答角度各有不同,但是相同點是他們都認識到了不應該虛度生命,而是要尊重有限的生命,讓其發揮出無限的價值。
三、總結轉化,品讀生命價值
在接近教學尾聲時,教師可以采用歸納總結式結課法來增強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記憶和掌握程度,使課堂教學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便于學生了解和吸收本堂課的教學重點。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學到的知識點和生命教育的感悟,并且提出自己的困惑和不解。在分享環節,教師應注重學生間的差異性,尊重不同的想法和解讀的角度。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查漏補缺,及時補充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未能理解的知識點。最后教師歸納課文主旨,進行拓展,讓學生品悟生命的價值。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歸納總結式結課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并從中獲取關于生命意義的啟示。
生命教育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初中階段是學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幫助學生感悟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