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青青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提質減負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筆者結合日常觀察,發現小學英語作業尚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鞏固操練型作業多、實踐探索型作業少,書面作業多、口語作業少等,導致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不高??梢?,改變作業的內容與形式勢在必行。教師應從作業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進行調整,增加表演型、綜合型作業,讓作業真正發揮出鞏固課堂所學的作用。
一、訓練聽說能力
聽說能力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基礎,也是關鍵。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聽說能力進行靈活訓練,進而精簡作業。筆者認為,可以將作業置于真實的語言情境中,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然后自行整理記錄。例如在教學“It will be sunny and cool tomorrow”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表演型作業,要求學生借助多種途徑了解天氣,并模仿主持人的語氣進行天氣情況播報,多次練習后再在課堂上進行精彩展示。同樣,針對單詞的記憶訓練,教師也可靈活設置作業。例如記憶單詞job,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記憶與職業相關的單詞。
二、鼓勵相互合作
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的性格各異,學習特點也不盡相同。基于此,筆者認為,小組合作設計作業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例如教學“Happy Birthday”這一單元時,筆者讓學生合作創編以“慶祝生日”為主題的情景劇。學生自由組成小組合作團隊,有的主動承擔起了導演和編劇的角色,有的自薦扮演主角,學生在課后練習,相互幫助。最后在班級中進行展示和點評,從而選出“最佳動作王”“最佳劇本”等獎項。
三、設置分層作業
教師應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則,設計有層次、有梯度的作業,學生可依據個人能力自主選擇作業,減輕作業負擔,使每個學生都有“我能做、我會做、我想做”的感受。例如在教學“My favourite season”這一單元后,教師可設置A、B、C三個層級的作業。C級作業要求正確書寫關于四季的單詞和短語;B級作業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季節進行微寫作;A級是綜合性作業,要求學生把季節、月份、天氣、衣著、景物等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梢姡珻級作業是基礎知識訓練,B級和A級難度逐漸加深,學生可選作。借助分層作業,教師引導學生嘗試突破自我,進行更高難度的作業練習,及時調整學習方法,進而提高學習質量。
四、設計開放作業
“體驗式”開放性作業以學生個體體驗為核心,設計分層多元的作業內容,讓不同層次和個性的學生都能夠找到合適的發展空間,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例如在“Make a tiny room”活動中,教師要求學生合作使用黏土制作自己心中的小屋,并為小屋書寫介紹文案,不僅讓學生復習鞏固了所學知識,又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通過這種趣味性十足的開放性作業,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知識運用能力、自信心等都得到了有效培養。
五、創設多元評價機制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采用行為累積制實現作業評價,效果明顯。低年級學生每次認真完成作業后可獲得貼畫一枚,累積到一定數量便可獲得一枚好習慣獎章。高年級學生可從多個維度實施評價,例如小組合作、作業完成度等,合格的學生可獲得積分卡,并成功解鎖參與“小鬼約題”活動的資格,即參與到作業的設計中,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教師還應加強家校溝通,讓家長多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了解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師也可以從家長那里了解學生完成作業所需要的時間,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等。
總之,“雙減”政策賦予了教師作業設計的廣闊空間,教師應始終以學生為核心,在教學中定期反思作業的適用性、開放性與適度性,科學設計分層作業,靈活變更作業形式,準確把控作業的難度和數量,提升作業的實際價值,引領學生輕松、高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