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平

在這里,我和大家分享《道德經》給家庭教育的啟示。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但言簡意賅,奧妙無窮,全部的精華可以簡單歸納為一個“道”字。道就是事物本質、事物規律。我們悟道的過程就是心中清明、減少內耗、積聚能量的過程。
有專家指出:“青少年的現狀就是家庭教育的現狀。”如今,青少年的問題日益突出,可以分為外化問題和內化問題——外化問題是指對他人有傷害和破壞性的行為,比如欺凌、霸凌;內化問題是由于負面情緒長期壓抑造成的焦慮、抑郁、精神分裂等。我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是家長追不上孩子奔跑的速度,還總自以為是地扯后腿。這就像用石器時代的工具來修理工業時代的重型機械,是不是很荒唐?
由此可見,父母持續學習非常重要,而讀《道德經》是父母成長的捷徑。書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要學習大地的厚德載物,大地學習天的自強不息,天學習道的創造而不占有。道要向自然學習,一切自然而然。家庭教育里什么是自然而然呢?無外乎三點。
其一,自然是減少盲目干預。一個學齡前的孩子要上各種興趣班,還要上幼小銜接。上了小學,在學校待一天,放學了還要去培訓班。在這樣的重壓下,孩子對學習除了厭惡,還能有什么呢?是的,父母不懂教育規律,盲目的干預會破壞孩子對學習本有的上進和追求。孩子累倒在了“起跑線”,對未來的渴望早已力不從心。
其二,自然是尊重個性差異。個性差異即天賦。自然界的生物多種多樣,社會需要的人才也各種各樣。用高分數的統一標準去丈量每個孩子,是片面且不妥的。因為,每個孩子天賦不一且互補,而天賦的呈現是個緩慢過程。父母著急和自以為是,對孩子進行過多的干涉,只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擺爛。也就是說,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還沒來得及展露出來,就被父母抹平了,多么痛心啊!
其三,自然是按照角色做事。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混亂了角色,比如過多承擔孩子的事,孩子回家不關注內心感受只追問作業情況、考試成績等。父母在家庭中不要監督,而要講愛,讓孩子在愛中恢復心力和精力。孩子獲取了愛的力量,才能更有信心和勇氣擁抱學習和成長。
教育的意義在于喚醒而不是塑造。衷心希望每個爸爸媽媽能在中華典籍《道德經》中汲取智慧和吸收能量,陪伴孩子成長為真正屬于孩子的那個人、那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