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琴
在石林挺進廣場東墻,有兩行鮮紅的大字:“光榮傳統不能丟,丟了就丟了魂;紅色基因不能變,變了就變了質。”石林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的發源地,傳承和發展石林紅色文化精神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一名石林土生土長的教師,我有義務和責任讓每個學生深入了解自己家鄉的紅色歷史,傳承家鄉的紅色文化,讓石林紅色文化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出絢麗的“紅色花朵”。
石林詩歌潤澤童心
石林有獨特的詩歌文化,像《石林,注定是一首好詩》《將軍湖》《雨灑鶴鳴湖》等都訴說著石林獨特的歷史。這些詩歌,語言美、意境深,朗朗上口,經常誦讀能陶冶情操、提高語言凝練度和審美能力。
作為語文教師,引導學生生動傳神地誦讀是我最重要的基本功。每天晨讀,我會打開智慧黑板上備好的音樂,帶領學生一起朗誦石林的詩歌——或熱情洋溢,或深情款款,或活力四射,或感性細膩,我們用朗誦詮釋著對詩歌的熱愛,對家鄉石林的熱愛。有一年六一文藝匯演,我編排的節目是朗誦《石林贊歌》,背景音樂選的是《英雄的黎明》,學生們把詩歌的內容詮釋得淋漓盡致。那聲音,真好聽!那情感,真真摯!朗誦結束,臺下觀眾都驚呆了,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這是學生對家鄉的熱愛,更是學生應該有的狀態。每天誦讀家鄉的詩歌,改變了學生們的性格,讓他們變得自信、陽光,充滿朝氣。
石林故事喚醒閱讀興趣
愛聽故事是孩子的本性,而聲情并茂地講故事是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功。一群愛聽故事的學生,一名愛講故事的教師,是完美的組合。
每天午間,講家鄉的紅色故事是我雷打不動的習慣。我從石林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講起,讓學生們知道“石林”名字的由來:石林有多大?石林在哪里?石林有哪些風土文化、支柱產業?石林會議的歷史背景是什么?石林的將軍槐、將軍崗、將軍湖、將軍柏的來歷,以及“四不走軍紀”“為解放湯陰犧牲的最小的小戰士”等,講了一遍又一遍。每每講到情深處,淚水在我眼眶里打轉,學生們也被深深感染、震撼了。這些故事如同吸鐵石一樣,深深吸引著學生們,讓他們深深愛上了閱讀,每天都沉浸在書海中,由此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大大提高了語言審美能力。每次講公開課時,讓學生配樂朗讀成了我的標配,而學生也從未讓我失望——他們讀得聲情并茂、激情洋溢,以至于總有聽課教師夸贊說:“李老師,你們班孩子讀課文的水平真高呀!”這是我的驕傲,也成了學生們的自豪。
感謝石林的紅色文化,“她”是一座語文的城,讓我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