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峰 趙軍偉
“雙減”是利國利民的新措施。要讓“雙減”落地生根,就必須打造高效課堂。只有讓學生思維動起來、小手舉起來、小臉紅起來,學生的負擔才會真正減輕,家長才會真正放心,校外文化課輔導機構才會無處安身。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呢?筆者有以下做法與大家共勉。
一、精心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教師,我深知精心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在科技不斷進步、語文教材不斷更新、任教學段不斷變化的情況下,無論是有經驗還是沒經驗,教師都必須靜心閱讀文本,把自己代入角色,體會作者流露的喜怒哀樂,了解課文內容,揣摩寫作思路,梳理課文層次;然后,借助教學參考書,吃透教材,弄懂寫作意圖和重難點把握。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明白知識,教師還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升素養
《論語》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科技發達的今天,教師的學習不再是資源匱乏、時空限制的問題,而是想不想鉆研和提高的問題。如今,網絡上有各種優質資源,比如優教通平臺、鄭州教育信息網、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同步課堂等,很容易找到想要觀看的精品課堂視頻。多聽名師的課,多研究,多總結,多鍛煉,天長日久,專業能力自然會提高。
三、避免固定的教學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想學、樂學、情不自禁地學,教師就要避免固定的教學模式。部編版教材是集興趣、知識為一體的螺旋上升的教材,課文的編排符合每個學段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教師在講課時,要充分依據特點挖掘教材,找到學生興趣點,設計能突出單元特點的教學方法。比如,在三年級的閱讀策略單元,通過插圖、題目、文中的線索、閱讀的經驗、生活的經驗等預測故事的情節,提高閱讀的效率和在生活中的運用。教師不能按部就班教學生識字、理解句意,可以以一個故事大王的角色繪聲繪色講故事,讓學生看著課本邊聽邊想象畫面,把學生帶入到童話故事的王國中;再根據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預測,讓學生思考自己的預測和故事中的內容是否一致。
四、變書面語為口語
對生活閱歷少、理解能力相對弱的小學生,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先把教學參考書中的知識自我消化吸收,再轉化成通俗易懂、口語化的語言進行教學。這樣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也有利于學生聽得明白。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日積月累是關于時間的名言名句。學生記憶力強,很快背會了名言名句,但不太理解句子的意思。以“不飽食以終日,不棄功于寸陰”為例,書面語理解為“不要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要忽視一分一秒的工夫”,但筆者經過“轉化”后這樣輸出給學生:不要整天吃飽飯沒事干,不要浪費一分一秒的珍貴時間。一下子把古文的神秘面紗撕下來了,學生也會心地笑了,更明白了句子的大概意思。
五、不斷閱讀,做學生的領跑者
多閱讀,能讓教師在課堂上游刃有余,也更容易根據教材內容及時導讀,將學生從課內閱讀自然引到課外閱讀。比如,在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作者筆下的人物”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節選自名著,有的選自《小兵張嘎》《駱駝祥子》《儒林外史》,有的選自馮驥才的《俗世奇人》。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除了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了解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外,還可以借助自己的閱讀給學生拓展有關人物的故事,以此豐富學生的認知,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筆者在講《刷子李》課文時,向學生推薦了馮驥才的《俗世奇人》,給學生讀了與課文寫作特點相似的《泥人張》和《張大力》。學生在欣賞美文的過程中感受了馮驥才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感受了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感受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含義。又如,在講到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思維的火花”時,筆者又將《俗世奇人》中的《好嘴楊巴》《絕盜》兩篇文章讀給學生聽,讓學生從多個文本中感受人物在處理事情當中表露出的智慧火花。如此這般,既向學生推薦了書目,又給學生做了思想教育,這正是閱讀的益處。
六、積極評價,正面引導,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高效課堂是學習主體積極參與的課堂,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課堂,是師生關系融洽相處的課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客觀公正,要尊重和關愛學生,要鼓勵和引導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相對欠佳的學生,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從而“親其師,信其道”。如此,學生就會自動自發,向著教師期望的方向努力進取,慢慢變得優秀。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只有牢記使命和明白責任,用愛和包容對待學生,“雙減”才能落到實處,課堂才會變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