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倚橋 崔唯童



『承續:新中國新發現書法主題大展』,以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發現的古代書跡為線索,多角度立體化地構建了一場涵蓋上千年漢字演進的視覺盛宴,同時也展現了當代書家對這些書跡的文化認知和藝術表現。其中當代書家的這些作品,無論是臨摹還是創作,可以說能夠代表當代書壇的整體審美趨向和創作水平。從這些作品當中,我們既可以看到當代書壇對古代優秀書法經典的繼承學習,這是中國書法良性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能夠看到當代書法作者在深入傳統的基礎上立足當下的時代探索精神,在經典和時代性中尋求創新的契合點。
書法在當代社會的存在與古代有著巨大的差異。古代的書法是建立在社會功能的實用性基礎上的藝術創作,而當代書法則基本上已經是純藝術性的存在。這種缺少實用性的純藝術創作,使得當代書法的審美理念也寬泛起來,古代的、現代的、保守的、西方的等等,各種藝術價值和理念層出不窮,對傳統的書法審美產生很大沖擊,或者是補充,當然也有破壞。比如說,古人初學書,有科舉的需求,問的是學哪本字帖,而今天,古人難能一見的珍本名跡已經通過現代印刷和其他科技化身萬千,琳瑯滿目,應接不暇。所以,今人學書法則會問學哪本字帖『好』,東西多了,就會產生比較。于是,學習書法在當代就分了道路,有秉承『二王』者,有研習古文字者,有延續清末北碑之風者,有高呼碑帖融合者,也有追求視覺效果進行水墨表現者,條條大路通羅馬,各路好漢都想爭個主流、分個高低,爭『奇』斗『勝』,能瞬間博得大眾眼球,獲得一定的時代認可,人們對書法創作的態度便從學書取法的攀比轉向了對視覺形式的創造。
與書法形式多樣化相配合的,是來自西方的展覽方式,直接推動了當代的書法熱潮,而這一次的中西結合,不僅僅是新的書法表現方式的出現,更多是西方藝術理念與傳統審美理念的碰撞與交融。古人的生活,能夠細嚼慢咽,好字如同好酒,能經得住長時間品味和琢磨,而且愈久彌香。展廳則需要一瞬間的視覺沖擊,乍觀便要驚喜。書法從狹窄的、私人化的案頭搬移到宏大的、開放式的展廳,便給書家提出了適應新場域的書寫要求,展廳效果成為當代書法創作的主要追求,不論走哪路風格,取法何人,有沖擊、能入展成為評價當代書法水平高低的準則之一。入展書風的不固定,讓學書者不斷調換船頭,當代人邯鄲學步地學另一個當代人,為了入展挖空了心思。展覽成為書壇主流,讓書法在當代有了新目標,更多強調了書法的藝術性,書者在技巧表現上下足了功夫,刻意地追求用筆效果,每一筆都精心安排,自然的書寫變成了『炫技』的本事,生怕華麗的舞袖舞不到評委的眼中。展覽一入,會員證一拿,架子一擺,書法愛好者秒變書法家。真夠熱鬧的,熱中也少不了鬧,缺少文化支撐的書法藝術,在當代開啟了新一輪的改造,一種純粹為視覺形式而產生的書法審美逐漸形成。
新興的展覽模式是一把利器,能否推動書法不斷發展,關鍵在于如何使用。自古以來書法的承載功用,就是要追隨時代,要展現時代精神,而這正是西方展覽與傳統書法的交匯點,指明了書法發展方向的一種可能。當代書法既要古今交匯,又要中西交匯,這是書法延續至今再次迸發精彩的一個平臺、一次機會。近幾年,中國書協舉辦的四場主題性大展,從『中國力量』『偉業』『征程』到今年的『承續』大展,始終秉承『藝文兼備』的原則和綱領,提出『浸入式感受、體驗式書寫、主題性創作』,與王僧虔所提倡的『情憑虛而測有,思沿想而圖空』的書寫思想相契合,可以說給了書壇當頭一棒,讓一些陷在展覽名利泥潭的書家、專家們都清醒了不少。特別是今年舉辦的『承續:新中國新發現書法主題大展』,借著新中國的考古事業,直接給當代書法點明了學習方向、可以取法的角度,在被大量信息資料沖得頭昏腦漲的時候,這次展覽的成功舉辦來得也著實不易。
當代書壇常常高呼創新,究竟如何創新,是個嚴肅而值得深思的問題。創新一詞,本就隱含了條件,推『陳』才能出『新』,對于書法而言,推陳不是消滅,也不是破壞。書法要創新,首先是繼承,必須熟練掌握古代經典,不能逾矩。在吸收、融化經典基礎上的改頭換面,即為書法的創新。『承續』大展跳出已有展覽模式的局限,從古代書跡到題跋、臨寫、創作、學術解題,讓感性的藝術附著于理性的學術,讓新經典傳承于歷史經典,可以說是一次創新范式的呈現。書家面對繁雜的古代遺留,不應止步于風格的選擇,而是在此基礎上,考察范本的歷史狀況,了解其背后產生與發展的緣由,從更深層面和文化角度去重新審視研究古代書跡,只有這樣,我們的創新才有意義。
『承續』大展是當代展覽的一次突破,從中也看到當代創作的諸多問題。由于范本選擇在考古出土的范圍內,時間截取到唐代之前,以古文字居多。不同于普遍書法史依附朝代更迭的時序方法,大展從文字歷史演變的角度與地域特點出發,采用字體(非書體)分類法。從臨創過程來看,隸變似乎是當代學書的分水嶺,今文字書法臨創明顯多于且優于古文字書法臨創。相較于前三次大展,這一次漢字書寫的規范,整體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對文字學知識的掌握仍然不夠,除了以往審美的問題,不通文字學、不明漢字演變,也是篆隸書法不佳的重要原因。
另外,書者不學、學者不書的問題比較明顯。一些書法專業的碩博士研究生常常有疑問,作書法研究要練字嗎?這問的莫名其妙。我認為,不僅要練,而且要熟練。要知道,漢字的演變史從某個角度來講,是一部書寫演變史,不能掌握嫻熟的書寫技巧,也就無法真正研究好漢字與書法的歷史和學問。書者與學者之間,不應人為區隔、制造如此難以逾越的鴻溝。我們不僅要體會古人的筆墨技巧,更要體悟其審美思想,書法的高度,絕不僅僅是手頭的功夫,更多在于書家的文化修養。學古知今、書學相融、技道調和,以至于從容不迫、氣定神閑,才是一名當代合格書家應有的狀態,才能真正地創新,更好地展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