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關鍵詞:柳公權 篆書 碑額
柳公權(七七八—八六五)生活在晚唐時期,『歷九代,奉四朝,穆宗筆諫,文宗面抗,諍臣壯色已成千古佳話』[1];同時,其書法地位顯赫,至今影響不減。柳體楷書表現出的『骨氣洞達』和『瘦硬通神』的風格受到歷來學者追慕。相關學者對其行草書也有專門研究,但對柳公權篆書的研究卻不顯。是故,本文擬對柳公權篆書試做分析。
柳公權篆額
唐代碑文書寫以楷書為最,碑額主要是篆書。唐代初期碑額的書寫者已很難考辨,昭陵《褚亮碑額》隸篆結合,有學者認為是太宗所書,此結論有待考證。中唐以后,部分碑額的書寫者名字在碑中有所提及,如李陽冰、李亨、柳公權篆額。唐晚期不乏書碑名家,如沈傳師、裴休、李德裕、柳公綽、柳公權等,然而能同時撰文、書寫碑文、書寫篆額的,以柳公權為代表。
《寶刻類編》[2]中收錄柳公權書碑內容,其中能夠爬疏柳公權篆額的碑有:《薛蘋碑》(八二〇)、《李晟碑》(八二九)、《馮宿碑》(八三七)、《崔稹碑》(八三八)、《玄秘塔碑》(八四一)、《李載義碑》(八四五)、《王起神道碑》(八四七)、《魏公先廟碑》(八五二)、《劉榮璨碑》(八五二)、《高元裕碑》( 八五三) 及《圭峰定慧禪師碑》(八五五)。
目前,由柳公權篆額的傳世碑刻有《馮宿碑》《李晟碑》《玄秘塔碑》《高元裕碑》《圭峰禪師碑》,五個碑額有明確的記載,還保存篆書內容。這五碑體現了柳公權篆書風貌,是研究柳公權篆書的罕見資料。同時還是研究佛學與儒學會通的史料,具有重要地位。其中《玄秘塔碑》和《圭峰禪師碑》碑文皆由裴休撰文,前者由柳公權書碑并篆額;后者碑文由裴休書丹,柳公權篆額。
柳公權篆書風格之辨
眾所周知,柳公權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主要是楷書,其書法在當時被皇帝賞識,以至于被公認為御用『書法家』。柳公權與唐穆宗『心正則筆正』的諫喻,不僅確立了其在當時書壇的地位,還體現了他的君子人格。
目前所存柳公權篆書有傳世《馮宿碑》篆額:大唐故劍南東州節度使贈禮部尚書馮君神道碑;《玄秘塔碑》篆額:唐故左街僧錄大達法師碑銘;《吏部尚書高元裕碑》篆額:大唐故吏部尚書贈尚書右仆射渤海高公神道碑;《圭峰禪師碑》篆額:唐故圭峰定慧禪師碑。從此這四碑的篆額著手可窺柳公權篆書風貌。
此四碑分別是柳公權六十歲、六十四歲、七十六歲、七十八歲篆額,所以比較此四碑篆書風格有明顯差異。從《馮宿碑》篆額中較舒朗的結體,和舒緩的筆畫中即能管窺其中端倪;《玄秘塔碑》《高元裕碑》篆額則略顯得結體謹嚴,且重視筆畫的舒暢;《圭峰禪師碑》篆額最大的特點是柳公權不僅注意了結體的謹嚴和筆畫的舒暢,同時,有意識的講究字與字之間的距離,使章法凸顯出開闊的視覺。柳公權篆書整體受李陽冰書風影響,《李晟碑》《玄秘塔碑》《圭峰禪師碑》篆額中無論結體還是筆畫皆有體現。柳公權楷書講究瘦硬通神、骨氣洞達,其篆書亦是如此,特別是把李陽冰篆書中的瘦勁爽利體現得淋漓盡致。比較李陽冰《顏氏家廟碑》碑額與《圭峰禪師碑》碑額可知,柳公權篆書筆畫中帶有李陽冰篆書圓勁玉潤的特征,且運筆自如凝練,結體也表現出李陽冰篆書的端嚴整飭,字法筆勢有趨同之處,如《顏氏家廟碑》碑額中『家』和《圭峰禪師碑》碑額中『定』字共有的寶蓋部分,還有兩者碑額中的『碑』字也體勢相同。
唐代如尹云凱、李亨、裴迥、李陽冰、柳公權等皆有篆額的現象。尤其是李陽冰篆書在唐代書碑方面形成的巨大影響力,對晚唐柳公權篆書產生影響也是必然的。目前,尹元凱篆書《美原神泉寺碑》、李陽冰篆書《顏氏家廟碑》碑額和柳公權篆書《玄秘塔碑》碑額、《圭峰禪師碑》碑額可作為研究唐代篆書的對象。值得一提的是,柳公權書法中的挺拔勁秀、爽利遒媚之特質,不僅在楷書中表現明顯,在其篆書中也有體現?!缎厮纷~和《圭峰禪師碑》篆額皆能管窺其中端倪,他的書法中流露的俊秀脫俗而超然絕塵的風格尤為突出。
關于柳公權篆額的信息雖在文獻中有不少記載,但傳世書作卻較少,以至于我們不能對其篆書風格展開全面研究,但從其為數不多的碑額中也能管窺柳公權篆書的風貌,仔細端詳其中諸多內質與柳體楷書有異曲同工之妙。唐代篆書的復興在李陽冰的推動下影響深遠,柳公權受益于李陽冰篆書余波也是必然的。是故研究柳公權篆書既要關注李陽冰對其影響,又要考慮到柳公權楷書與篆書的內在共性特征,才能更有效的對其篆書進行整體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