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唐清,蒲阿麗
(1.韓國清州大學 商學院,忠清北道 清州 306764;2.山東理工大學 經濟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中國1978 年之后的增長,尤其是2001 年之后的增長,出口貿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今隨著全球經濟放緩,中國出口貿易增速降低,正處于一個艱難時期。海關數據顯示,2023 年6 月份中國對外出口大幅下滑,同比下降了12.4%。然而,導致出口下滑的原因,遠不止是外部需求下降那么簡單。企業出口不僅取決于國際市場的供求關系,而且受到國內市場環境的影響。我國國內尚有很多經濟問題有待解決,而探究問題的癥結是關鍵。經濟增長下滑的真正原因與行政力量主導的資源配置有關(陸銘,2019)。當前,中國產品市場已經基本實現了市場化,但是要素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卻比較滯后。政府有時對金融市場中資本要素分配權的過多干預或過高的金融抑制,通常會使得到政府資金和政策支持的企業吸引大量市場資源,商業銀行貸款也更傾向于此類企業(廖常文和張治棟,2023),扭曲了資本要素價格,導致出口效益較好或生產率較高的企業很難獲得規模擴張所需的資本;信貸市場上存在的所有制歧視現象也是造成中國企業資本配置扭曲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增加會致使市場要素配置出現偏離,產生市場要素錯配現象(張文宇和雷琳,2023)。由于戶籍、社會保障等制度性原因,中國勞動力邊際產出與勞動力價格之間的偏離程度相差很大,勞動力資源在行業間存在明顯錯配,導致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產品存在差異(李靜等,2017)。目前,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就是要素市場化改革,進而校正現存的要素配置扭曲問題。
專門針對中國企業層面要素扭曲問題的研究始于Hsieh 和Klenow(2009)(簡稱為HK 模型),他們認為企業資本扭曲會導致行業內企業間的要素錯配問題。國內學者研究發現:要素價格扭曲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呈現倒U 型關系(袁紅林等,2023),它導致的資源錯配會對出口企業產生不利影響,進而有損其出口競爭力(安崗和張康,2022)。從要素市場層面研究企業出口生存的討論表明,目的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會增加企業出口失敗的概率(許和連等,2021)、數字化轉型有助于延長企業出口產品持續時間(孫楚仁等,2023)。蒲阿麗和李平(2020)實證分析了資本扭曲對民營企業出口生存時間和生存概率的具體影響,但是只研究了民營企業和沒有涉及勞動力扭曲問題。
本文認為國際復雜環境不確定性短期內難以消除,但從國內要素市場入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企業成本壓力,降低其出口生存風險。相對既有文獻,本文有三個方面的邊際貢獻:第一,在分析視角上,聚焦于資本、勞動力及總體要素扭曲三個維度討論要素扭曲對企業出口生存的影響,更全面更深入;第二,在理論模型方面,本文從要素扭曲影響企業出口可變成本入手,將納入要素扭曲因素的企業生產模型引入到企業出口決策框架中,進而推演出要素扭曲與企業出口生存時間之間的關系;第三,在要素扭曲指標的測算過程中,重點解決了如何確定帕累托最優配置的資本和勞動力價格這一關鍵問題,也是本文重要創新點之一。
本文從消費市場出發構建經濟理論模型,將消費者行為與生產者行為結合起來,將要素扭曲因素納入到生產者市場,并進一步擴展到企業出口行為模型。
本文設消費者的CES(不變替代彈性)總效用函數和總消費函數為
其中:下標i為產品;I為消費產品的種類數;θ為消費產品之間的替代彈性;ci為消費者每種產品的消費量;C為消費者的總消費量。
其中:λ為貨幣的邊際效用。同理,設國外與國內的消費是對稱的,則表示國外。
本文借鑒Hsieh 和Klenow(2009)設定的生產市場理論框架,同時參考龔關和胡關亮(2012)放松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條件,每個產業部門的企業i在生產過程中投入勞動力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且要素在企業間是同質的。國內企業i的生產函數是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產技術,生產函數為
其中:i為企業,假設企業只生產一種產品,則i也代表產品;Yi為企業產出;Ai為企業初始生產率;Ki和Li分別為企業生產中投入的資本和勞動力數量;αK和αL分別為資本和勞動力產出彈性,且αK+αL≤1。
假設企業面臨壟斷競爭的產品市場,其利潤函數可以表示為
由生產函數及企業邊際收益等于邊際產品原則,推導出資本和勞動力邊際收益產品可以表示為
式(5)和式(6)說明,要素扭曲問題會使企業生產過程中投入要素所得報酬高于其邊際收益產品。進一步解得:
由此可見,企業存在要素扭曲的直接表現是資本和勞動力要素的邊際收益產品高于其競爭均衡價格。設資本扭曲系數1+τki=τKi,勞動力扭曲系數1+τli=τLi。借鑒施炳展和冼國明(2012)的方法,設總體要素扭曲系數,這三個要素扭曲系數是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衡量的是行業內企業面臨的要素絕對配置扭曲問題,體現的是企業使用要素成本絕對值的信息。
為了獲取要素扭曲與企業價格、產出水平、要素需求量等之間的關系,根據壟斷競爭市場中企業利潤最大化條件,可得出企業產品總體價格水平為
式(9)說明,企業總體價格水平不僅取決于生產率水平,而且與企業遭受的資本扭曲、勞動力扭曲和總體要素扭曲程度有關。企業所面臨的要素扭曲程度越高,產品定價越高;而初始生產率水平越高,企業的可變生產成本更低,產品定價也越低。進一步可以推出:
式(10)~式(12)說明,在保持其他條件不變時,一旦要素扭曲狀況發生變動,企業產出也會發生變化,同時會減少企業勞動力投入數量,而且勞動力扭曲的影響比資本扭曲更大,也會減少企業資本投入數量,而且資本扭曲的影響比勞動力扭曲更大。
本文結合Bernard 和Wagner(2001)及Ilmakunnas 和Nurmi(2010)對這一問題的分析。假設國內企業分為出口企業和非出口企業,面臨是否參與出口市場的決策問題,= 1 表示企業i存在出口業務,即在國內銷售產品也在國外銷售,= 0 表示企業i沒有出口業務,產品只在國內銷售。在出口決策模型中,壟斷競爭生產市場上,企業總利潤為企業在國內銷售產品和在出口市場上銷售產品的總利潤,則企業i的利潤函數可細化為
其中:pi為國內產品銷售價格;yi為國內銷售量;Q為實際匯率水平;*為國外;為國外產品銷售價格,即出口價格。當
假設國內消費者的產品消費量等于企業i的國內銷售量,即ci=yi;若企業i有出口業務,則國外消費者的產品消費量等于企業i的出口量,即將消費者的需求代入企業i的利潤函數,得到:
由式(10)可知,Yi受到資本扭曲、勞動力扭曲和總體要素扭曲的影響,則
企業進入市場后,將實現自身的初始生產率水平,并意識到其面臨的要素扭曲程度,然后需要做出生產、出口還是退出市場的決策。企業進入與退出出口市場的決策完全取決于企業的預期利潤。假設EXi'=1,即企業i進入出口市場,其出口利潤最大化的出口量為y*i,則其t時期的出口利潤函數為
其中:為企業i出口量的生產可變總成本;Fit為企業特征向量。由于其中,et是名義匯率水平;Gt表示影響企業可變總成本的外部因素,例外匯管制、貿易摩擦等。由式(17)可知,企業出口規模y*i與要素扭曲程度成反向關系,進而與企業出口利潤πit*也是負向關系。多期模型下,企業通過選擇其出口量水平的一個產出序列使出口期望利潤的凈現值最大化。企業面臨的是當前和未來貼現利潤的最大化問題,即
其中:為企業特征向量;δ為面臨某外生沖擊時,企業被迫退出出口市場的概率。假設企業預期出口價值滿足以下Bellman’s 方程:
其中:Ωit是企業具體信息集>0 表示企業i在t期選擇出口。如果滿足以下條件:
即當企業的出口期望損失現值超過退出出口市場的固定成本時,企業將理性地選擇退出出口市場。企業i出口市場決策表示為如式(22)動態離散選擇方程:
任一時期,只要企業的出口預期利潤比退出出口市場成本高,企業就不可能退出出口市場,如式(23)條件
企業進入與退出出口市場的條件是如果企業上一期的出口凈利潤大于0,則企業當期就會選擇繼續出口,否則就退出出口市場。企業出口生存狀況可以表示如式(24)所示。
其中:Sit為生存年份,則∑Sit就是企業出口生存時間。如果πit-1*表示企業出口總凈利潤,則∑Sit就是企業出口行為的持續時間,如果表示企業出口某目的地的凈利潤,則∑Sit就是企業出口-目的地的持續時間,如果表示企業出口某產品的凈利潤,則∑Sit就是企業出口-產品的持續時間。由式(14)可知,要素扭曲會影響的企業出口決策,同時也會影響企業生產可變總成本V及企業出口利潤,但是,綜合起來之后,要素扭曲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作用方向是不確定的。
本文使用的是制造業企業年份數據,將生存時間認定為一個離散變量,其間隔期限邊界為正整數j=1,2,3,4,…,間隔期限為j(j-1,j]。一個出口時間區間要么是完成出口(ci=1)或是右刪失(ci=0)。一個被調查的出口持續時間i,其區間長度是j,構成了離散時間生存方程的似然函數(生存到間隔期限j結束的概率)為
企業樣本的二元被解釋變量yiκ的對數似然函數為
如果生存時間i在κ年終止,則yiκ=1,否則,yiκ=0。這可以允許離散時間風險率模型能夠用于估計二元被解釋變量和隨時間變化的自變量。
則hj(xij)=1-exp[-exp(β0+xij β+γj)]。其中,γj是間隔基準風險,xij是隨時間變化且影響企業風險的因素。
此外,忽略未觀測的企業異質性因素會導致解釋變量對風險率影響的有偏估計,因此,在模型中控制未觀測的企業異質性因素非常重要,則Cloglog 模型變為
其中:ui≡lnvi,表示未觀測的企業異質性因素,而且vi起初相乘在以下連續風險函數:通常v被認為服從Gamma 分布,從數據中估計。本文借鑒G?rg 等(2012)構建的離散時間Cloglog 生存分析模型如式(30)所示。
其中:協變量F是解釋變量的集合,包括影響企業退出出口市場風險率的各個因素,hν(t,F)表示具有協變量F的個體在時刻t的風險,在此表示企業退出出口市場的危險率、企業退出某出口目的地的危險率和企業放棄某出口產品的危險率;α、β和γ是待估計的回歸系數;μt為非給定的隨時間變化的基準風險函數,誤差項ε=lnν,且ε~N(0,σ2),用于控制企業不可觀測的異質性;ν為企業不可觀測的異質性。F、I和D分別為企業特征變量、行業特征變量和地區特征變量。其中,企業特征變量包括資本扭曲、勞動力扭曲、總體要素扭曲、企業規模、企業年齡、企業TFP、企業人力資本水平和融資約束等,其具體測算方法見表1。如果資本扭曲、勞動力扭曲和總體要素扭曲的估計系數大于0 且顯著,表明要素扭曲不利于企業出口生存,反之則有利于企業出口生成。企業在出口市場上的生存狀況還受到所屬行業特征的影響,行業特征變量包括行業市場集中度、行業規模和行業出口依存度;地區特征變量包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地區人口紅利、地區出口依存度和地區貨運能力。

表1 變量名稱及測算方法
本文使用的數據是1998—2007 年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數據庫和海關進出口貿易數據庫。由于中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國家標準于1994年和2002 年進行了修訂,因此,首先將企業二分位制造業行業代碼統一對接到2002 年版的行業代碼;其次,借鑒Brandt等(2012)的方法跨期樣本匹配;刪除企業名稱和法人代碼信息缺失的樣本;刪除企業固定資產合計數據缺失和小于等于0 的樣本;刪除企業從業人員數缺失、等于零和小于8 人的樣本;刪除企業資產總計小于流動資產合計,總資產低于固定資產凈值年均余額,累計折舊低于本年折舊,總資產小于固定資產合計的樣本;及其他不合常理的樣本。
為了盡量消除資本扭曲和勞動力扭曲內生于企業經濟指標的影響,本文使用要素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的企業數據來計算具體行業的資本和勞動力產出彈性。采用樊綱等(2007)、王小魯等(2017)計算的信貸資金分配市場化指數來衡量地區的資本市場化程度,勞動力流動性指數來衡量勞動力市場化程度。采用魯曉東和連玉君(2012)修正的OP(Olley and Pakes,1996)方法估計計算制造業二分位行業的資本和勞動力產出彈性。
此外,還需要明確帕累托最優配置的資本價格和勞動力價格的測算方法。在HK 模型(2009)中的資本價格設定為0.1,這實際上是假定了行業之間和地區之間的資本價格無差異。龔關和胡關亮(2013)、祝樹金和趙玉龍(2017)也是假設資本的租金率R為10%,但是對于理論模型中設定的均衡勞動力價格并沒有進行明確說明和詮釋。而施炳展和冼國明(2012)在衡量資本價格時只考慮和處理利率數據,忽視了固定資產折舊率問題。本文認為如果采用其他要素市場比較發達國家的相關要素數據來計算中國帕累托最優配置條件下的要素均衡價格也是不可取的,因為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情勢不同,計算要素均衡價格的數據存在很大偏差。同時,中國各地區之間存在資源稟賦等方面的差異,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由于每個行業(部門)自身特性而生產差異化的產品,均衡條件下生產要素價格可能因行業(部門)而不同。鑒于以上原因,本文采用1998—2007 年中國平均資本市場化程度最高地區(浙江省)的制造業二分位細分行業的企業平均固定資產折舊率加上歷年中國人民銀行不同貸款期限的平均基準貸款利率來衡量歷年均衡資本價格(R),作為測算帕累托最優配置條件下均衡資本價格的替代指標;采用1998—2007 年中國平均勞動力市場化程度最高地區(福建省)的制造業二分位細分行業的企業平均工資和福利,作為均衡勞動力價格(W)。
本文利用離散時間Cloglog 生存模型來考察要素扭曲對企業出口退出出口市場風險率的具體影響,以反向觀測要素扭曲對企業出口生存狀態的影響,其估計的基準回歸結果報告在表2 中。(1)和(2)列匯報了要素扭曲對企業出口行為風險率的影響,結果表明:資本扭曲和總體要素扭曲與企業在出口市場上的失敗概率是正向關系,而勞動力扭曲并沒有顯著阻礙了企業參與出口市場。說明從長期來看,企業在進入出口市場之后,影響企業頻繁退出出口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資本扭曲,而不是勞動力扭曲。(3)和(4)列是要素扭曲對企業-目的地出口風險率影響的基準回歸結果,結果表明:除了資本扭曲,勞動力扭曲也會加劇企業退出出口某市場的風險率,其中,資本扭曲比勞動力扭曲對企業出口目的地生存率的負面影響更大一些。總體要素扭曲對企業與出口貿易伙伴關系的較好維持也是負向關系。這一影響程度比較小,但是非常顯著。說明雖然勞動力扭曲不會直接導致企業選擇不再出口,但是卻會導致企業頻繁改變出口貿易伙伴,從一定程度會增加企業出口總成本,不利于企業持續生存。(5)和(6)列匯報了要素扭曲對企業-產品出口風險率的影響,結果表明:勞動力扭曲和總體要素扭曲會加劇企業放棄出口某產品的風險。中國企業資本使用成本較高,當企業面臨勞動力扭曲時,用更多的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來替代勞動力要素的機率比較小。由于中國仍然是勞動力密集型出口產品居多,因此,企業會喪失產品比較優勢,導致此產品出口利潤為負而最終放棄。
本文采用Logit 模型再次回歸估計,回歸結果呈現在表3 中,可以看出回歸系數的符號與基準回歸結果是一致的。由表3 中(1)和(2)列的估計系數,可以求得如果資本扭曲程度提高1%,則企業退出出口市場的概率會提高23.4%①因為Logit 模型的估計系數不能直接說明是影響程度,此值用exp(估計系數)求出來的結果,表示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程度。;勞動力扭曲程度提高1%,則企業退出出口市場的概率會下降11.8%;企業總體要素扭曲程度提高1%,則企業退出出口市場的概率會提高10.3%。再次證實了資本扭曲和總體要素扭曲對企業退出出口市場概率的加劇作用。同理,由表3 中(3)和(4)列的估計系數,可以得出如果資本扭曲程度提高1%,則企業-目的地出口風險的概率會提高5.7%;勞動力扭曲程度提高1%,則企業-目的地出口風險率會提高4.3%;總體要素扭曲程度提高1%,則企業-目的地出口風險率會提高7.5%。由(5)和(6)列的估計系數,求得如果資本扭曲程度提高1%,則企業-產品出口風險的概率會降低4.7%;如果勞動力扭曲程度提高1%,則企業-產品出口風險的概率會提高15.1%;企業總體要素扭曲程度提高1%,則企業-產品出口風險的概率會提高8.7%。

表3 要素扭曲對企業出口生存的影響-Logit 模型
限于篇幅,本文只匯報了要素扭曲對中國制造業企業出口行為風險率影響的企業所有制異質性分析結果。表4 的估計系數可以看出,在統計上,要素扭曲對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在出口市場上的失敗率具有非常顯著的影響,其中,企業遭受的資本扭曲程度每提高1%,國有企業退出出口市場的概率會提高0.599,集體企業退出出口市場的概率會提高0.461。而隨著國有企業勞動力扭曲程度每提高1%,企業退出出口市場的概率降低0.469,集體企業勞動力扭曲程度每提高1%,企業退出出口市場的概率降低0.232,企業在出口市場上生存的時間越長。由總體要素扭曲的估計系數可以得知,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遭受的要素扭曲程度越高,企業在出口市場上生存的時間越短,且對集體企業出口生存的負面影響(0.164)略大于國有企業(0.154)。此外,要素扭曲對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出口市場上的風險率具有非常顯著的影響,見表5。其中,資本扭曲程度每提高1%,民營企業退出出口市場的概率將提高0.701,這一結論與蒲阿麗和李平(2020)的研究結論比較接近,且對民營企業的影響程度遠遠大于外資企業的影響,總體要素配置扭曲的作用也是這樣的結論。外資企業與國外市場有更多的聯系,更傾向于進入出口市場,在出口市場中面臨較小的危險,有利于維持穩定的貿易關系。外資企業主要看重的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所以勞動力扭曲程度對外資企業退出出口的負面影響更大一些。

表4 要素扭曲對企業出口行為風險率的影響-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

表5 要素扭曲對企業出口行為風險率的影響-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
Kasahara 和Tang(2019)通過實證研究證明,企業出口市場進入與退出率與出口目的地國家的GDP 呈現負向關系。本文將企業出口目的地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分為了只出口到發達國家的企業、既出口到發達國家又出口到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和只出口到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三類,實證結果見表6。研究發現,資本扭曲、勞動力扭曲和總體要素扭曲對只出口到發達國家和既出口到發達國家又出口到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影響。只出口到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樣本回歸結果與基準回歸結果比較一致。結合區分企業出口貿易方式的回歸結果,我們認為由于中國主要是與發達國家的貿易伙伴進行加工貿易,所以,要素扭曲對從事加工貿易企業和與發達國家有出口業務的企業-目的地風險率均沒有顯著負面影響。而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相對需求結構相似,企業與發展中國家貿易伙伴主要以一般貿易方式交易,前后實證結果比較一致。

表6 要素扭曲對出口企業-目的地風險率的影響——出口目的地類別
從表7 的估計結果可以發現:勞動力扭曲和總體要素扭曲對兩種不同貿易方式出口企業的產品持續時間均為不利影響。從估計系數來看,要素扭曲對加工貿易企業放棄某產品的風險概率影響更大一些。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外資企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生產的多是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企業利潤空間比較小,要素扭曲的成本上漲負沖擊,對于從事加工貿易產品的企業來講是較大負擔;另一方面,一般貿易產品退出成本比加工貿易產品更高。因要素扭曲引起的成本增加,可能會促使企業從一般貿易轉向加工貿易方式。

表7 要素扭曲對出口企業-產品風險率的影響——區分貿易方式
離散時間Cloglog 模型的回歸結果說明了要素扭曲對企業出口生存狀態具有比較強的解釋力度,也說明中國出口市場上制造業企業頻繁退出與進入的現象部分原因可以歸結于國內要素市場不完善而造成的企業間要素配置效率的差異。其中,資本和總體要素扭曲對企業參與出口市場持續時間的影響是負面的,而勞動力扭曲是正面影響;資本扭曲對企業-目的地的貿易伙伴持續時間的負面影響,比勞動力扭曲的影響更大一點。雖然資本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延長企業-產品持續時間,但是勞動力扭曲的負面影響更大,總體上要素扭曲對企業-產品出口生存狀況產生了不利影響。從實踐層面看,如何消除引發要素扭曲問題的源頭是今后研究中國要素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的關鍵問題,有待于做進一步研究。
為了降低中國制造業企業出口市場的退出率,盡量延長企業出口生存的時間,保證中國制造業企業獲取比較穩定的出口收益,本文提出幾點建議:一方面,政府層面解決要素市場配置扭曲問題,主要措施包括消除戶籍等阻礙勞動力流動的制度;中央政府發行特別國債、專項貸款等資金支持出口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出口產品數字化或質量升級,進而降低單位產品生產成本;地方政府引導企業充分利用了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和產業園等平臺的具體功能,切實關注和支持處于困境的出口企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企業出口績效為基礎,設置更加合理的信用等級評價方法,做到更公正和更有效率的貸款方案。另一方面,企業要緊跟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等戰略,以節省成本和穩定利潤為方向,以生存為目標,主動尋求數字普惠金融等貸款機會,利用好線上展會、跨境電商平臺、海外倉等新業態新模式,以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拓展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