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澤
理論興則黨興,理論強則黨強。黨報黨刊理論宣傳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在眾聲喧嘩的全媒體時代,黨報黨刊理論宣傳不是弱了而應該是更強了。面對海量化的信息,受眾越加期望通過黨報黨刊提供更權威、更嚴謹、更深刻的思想觀點。從這個意義上講,新媒體時代對報紙即時性的新聞內容確有沖擊,但也為思想性的理論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黨報黨刊應該發揮理論傳播的“比較優勢”,做大做強理論精品傳播,不斷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受眾。
黨報黨刊作為媒體必須遵循新聞的基本規律,理論傳播作為黨報黨刊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須按新聞規律辦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黨報黨刊理論傳播要遵守時度效的基本要求,將三者有機融合,做到合時、適度、有效,聚焦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回應干部群眾思想理論困惑和實際工作需求,講出理論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時效性是新聞的基本特征,重視時機和節奏是新聞規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要產生“首發效應”,就是要做到“早”和“快”。理論傳播要掌握最佳時機,及時設置議題,第一時間把輿論引導好,贏得主動權。
一方面,黨報黨刊的理論傳播要有時機意識,善于從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會議精神文件報告中及時捕捉“理論傳播點”,也要注意抓住重要時間節點、群眾議論焦點、社會關注熱點,迅速組織專家學者撰寫稿件,深度闡釋黨的創新理論,讓受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比如,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遼寧日報》理論版于3月14日迅速作出反應,頭題推出《以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遼寧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落點在遼寧產業體系建設,貫通了理論與實踐的邏輯。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強調,要引導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消除顧慮,放下包袱,大膽發展。《遼寧日報》理論版推出評論《放下包袱大膽發展》,強調“民營企業家要不為雜音噪音所擾,不為錯誤觀點所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大膽發展,在穩步向前中展現靜水深流的力量”。3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是決定性力量”。《遼寧日報》理論版于3月21日推出評論《人民是決定性力量》。這里需要指出,理論與評論不分家,作為理論工作者應該學會撰寫評論文章,以問題為切入點,針對熱點問題發表看法,經過研究思考寫出評論。
另一方面,黨報黨刊的理論傳播要遵守理論宣傳的規律,不能片面地追求時效性,這是理論與輿論的區別。輿論可以反應迅速、直接、積極,但是理論宣傳,要掌握宣傳時機,要有明確的判斷,精準的把握,不能“落后”也不能“搶跑”。理論文章更加要求對事件作更為縝密、深入、系統的思考,將輿論的材料經過理性的加工,沉淀為社會意識,在穩和準的基礎上,實現好和快。從這個意義上講,理論反哺輿論,輿論通過理論提供思想范式、學理框架和學術解讀,讓輿論更好反映和指導實踐。
度,解決的是新聞輿論的傳播方式及方法問題,對度的把握是新聞藝術的重要體現。理論傳播的度就要拿捏精準,把控到位,掌控傳播的數量,把握好分寸火候,實現好宣傳效果,達到精心把控、恰到好處的目標。
對理論專題的宣傳,既要有“大部頭”重點解讀文章,也要有“小而活”感悟隨筆理論文章;既要有濃墨重彩的宣傳,也要有活潑通俗的解讀;既要打“持久戰”,也要打“陣地戰”。適合什么形式就運用什么形式,適合多長篇幅就刊發多長篇幅,適合什么樣作者就找到什么樣作者,通過多種形式的運用,開展多角度、全方位的立體式宣傳。比如,《遼寧日報》在理論版面設計上,既有每周的理論版面,也有雙周的理論與實踐版面;既有重磅頭條理論文章,也有百家之言、新視界、動態等短小精悍的文章。
效,解決的是新聞輿論的有效性、影響力和引導力,效果是檢驗新聞輿論工作的標尺。好的理論傳播,就是要通過理論文章的感染力、吸引力、思想力,贏得讀者口碑、凝聚社會共識。理論可以穿透紛繁現象的迷霧,跳出狹隘視野的局限,從深層次、從根本上,幫助理清事物背后的規律和邏輯。馬克思指出:“人民的信任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報刊就會完全萎靡不振。”人民是檢驗理論傳播效果的重要標準。理論關注人民,人民才能關住理論;理論植根實踐,實踐才能賦予理論以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講,理論與人民、與實踐共命運。理論宣傳需要走到人民群眾中間,走到輿論場去,經受人民和實踐的檢驗,用自己的理性,消除社會的戾氣,答疑釋惑、澄清謬誤、激濁揚清、明辨是非,及時而深刻地回答人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有效引導輿論,深化宣傳的效果。
新媒體時代,“內容為王”仍然是必須牢牢堅持的根本原則。黨報黨刊的理論傳播的影響力,根本上是源自內容的感染力和思想力。
好的新聞作品離不開策劃,好的理論文章同樣離不開策劃。選題策劃是編輯思想的直接體現,編輯要有“理論自覺”“宣傳自覺”,善于從“政治家辦報”的視角敏銳發現選題,多抓活理論、抓活問題、抓思想苗頭,通過搶占先機的系統策劃,對重大宣傳主題和重要理論問題的議題設置,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式宣傳,體現主動作為的高度自覺和引領社會思潮的使命擔當。選題策劃不僅要在重要宣傳戰役、重要時間節點提前布局策劃,還要“善于自覺運用中國主體意識看待中國社會,善于自覺運用中國理論解釋中國實踐,善于自覺運用中國話語表達中國思想”,不斷增強科學理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黨報黨刊的理論宣傳本質上屬于高端的精神活動內容,因此應做到出品即是精品。只有精品文章才能成為有權威、有分量、有威力的作品,才能產生真正的影響力。但有權威不等于刻板,有分量也不一定都是長篇。精品不能以作者是誰為標準,也不能以文字長短為標準,而要實事求是講究文章質量,以及通過文章解決現實問題。
長期以來,黨報黨刊傳播了一系列理論上的精品力作,如《中國共產黨怎樣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經濟雙重轉型的啟示》等,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精品理論文章就是要通過厚重扎實的理論功底、古今中外的寬闊視野和清新淳樸的文風,引發讀者的學術共鳴。
提高理論傳播競爭力,要增強大宣傳意識。一方面,要建立合作機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相關方面資源,構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平臺共建、資源共享、人才共用、成果共享”的理論宣傳合作平臺,充分調動各方優勢,提供傳播平臺,聯合開展主題策劃,加大在思想理論研究成果、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咨詢成果和智庫成果的宣傳推廣上的合作力度。
另一方面,要建立高端作者群隊伍。高端作者隊伍是理論傳播的重要支撐。好的作者本身就自帶流量,多些大家、名家、專家,就多些精品、名品、上品。理論傳播的作者庫中應有頂尖學者,黨的理論工作的專家,科研領域的學者,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等。抓住了名家,往往就會帶來好選題,約來好文章,產生名家效應,助推理論傳播上層次、上水平。理論版編輯實踐告訴我們,每一篇精品名篇的誕生,背后都凝結著作者與編輯共同的智慧和汗水,每一處細微的改動都匯聚著編輯與作者的互動。作者和編輯的目的是共同的,就是通過通俗易懂的理論文章,傳遞思想力量、理論力量和邏輯力量,給廣大讀者以思想啟迪和參考。
理論文章不是專家學者孤芳自賞的“手把件”,也不是完成職稱晉級的“敲門磚”,更不是展示政績水平的“功勞簿”。理論武裝決不能成為理論包裝。而現在有些理論文章用文件解讀文件,講重大現實問題用事實解釋事實;有些理論文章觀點嘩眾取寵,邏輯晦澀難懂,修辭文不達意,詞語佶屈聱牙;有些理論文章四平八穩、鮮有特色,觀點看似“非常正確”,實質是“放空炮”;有些理論文章從頭到尾沒有自己話,更不敢說新話,對各種經典論述只有簡單的復制,對領導講話采取大段照搬,哪怕是一些常識性的問題,也要所謂“權威說法”才覺得踏實;有些文章學者看來覺得淺,讀者看來覺得深,行家看來覺得脫離實際,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這些現象都大大抹殺了理論文章的傳播作用。
一篇好的理論文章,要對黨的思想理論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進行學理闡釋,用理論的力量、思想的力量、邏輯的力量讓讀者對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成果感到信服。具體而言努力做到三條標準:一是我沒想到的,理論文章講到了;二是我想到了,看完理論文章后覺得自己講的不對;三是我想到了也想對了,但不知道如何論證和表達,看完理論文章,茅塞頓開。因此著重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
理論版面的編輯一定要有政治意識,熱愛政治、關心政治、研究政治,這是理論版面編輯的基本功。要時刻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善于從政治立場和政治角度看問題,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洞察力。要提高政治站位,站在黨和國家大局中思考思想理論問題,用活理論剖析現實問題,善于從局部反映全局,從具體事件體現黨的方針政策。要注重追蹤理論熱點和政治動向,了解關注中央、省委有哪些新提法、新政策、新舉措;了解理論界、學術界有哪些新觀點、新理論;了解實踐中有哪些新變化、新成就等。
現實是最大的政治,實踐是最核心的理論。脫離實踐,不能為我所用,理論就是脫節的,就會顯得蒼白而不接地氣。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科學指導和基本遵循的學理分析工具,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作為理論分析的事實依據,構建中國實踐基礎上的理論話語體系。
理論版面的編輯必須著重把握好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傳播話語的辯證關系,政治需要學理來解釋和支撐,學理需要通過傳播來發揚光大。學理框架是理論文章的骨架,沒有學理支撐的文章是立不住的。理論文章的魅力在于通過對客觀規律的揭示,通過邏輯的推理演繹,把事實背后的道理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政治話語是論述道理的“然”,學術話語則是闡述道理背后的“所以然”,學理框架就是“所以然”的基本工具。如果把一篇理論文章比作一個建筑,學理框架就是四梁八柱。比如,《深刻把握調查研究工作的三重邏輯》一文,它的學理框架就是從“理論邏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到“歷史邏輯: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再到“實踐邏輯:調查就是解決問題”,通過三層邏輯的推演說明道理。構建學理框架既要避免脫離實際只講理想化的理論研究,也要避免陷入西方標準西方理論西方價值的西化傾向。要建立兩個接口,一個是站在理論高度分析現實問題,把復雜的現實問題通過抽象變為人們通俗易懂的理論問題;另一個是找到學理框架與現實問題的接口,理論文章提出的對策與現實解決問題方法路徑實現契合。
理論文章要遵循問題導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樹立問題導向。列寧強調“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把理論思維與實踐思維貫通融合,時刻關注宏觀發展趨勢和基層難點熱點問題;踐行“走轉改”和“四力”要求,建立廣泛聯系網,增加對基本數據統計資料的積累和運用。要注重問題導向上的層次性,把握學理邏輯上的兼顧性,追求文章傳播藝術性,讓經典著作的時代性與當今問題有機融合,通過理論解讀有效破除讀者的時代困惑,不斷展現理論文章的思想高度、理論深度、視域寬度、邏輯力度。需要指出的是,當今世界各種思潮相互激蕩,多種雜音噪音層出不窮,這給理論引導和理論傳播工作帶來新的挑戰。越是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時刻,越要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和戰略上的定力,及時澄清謬誤,敢于善于斗爭,在困惑迷茫中抱元守正,在亂云飛渡中立定腳跟,做黨的創新理論宣傳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