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佳
2023年3月,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正式打響。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重要講話提振信心、催人奮進。11月,遼寧打造新時代“六地”譜寫全面振興新篇章。
首戰之年,作為新聞媒體,如何做好重大主題報道,講好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中的奮斗故事,塑造奮斗者群塑,讓報道引發共鳴、打動人心,激發起遼沈人民砥礪奮進、干事創業的激情?今年以來,我省各級媒體相繼刊發播出一系列高質量一線調研、新聞特寫、非常時評報道,用一篇篇深度報道、扎實調研和鮮活報道,生動展現在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中,遼沈大地各領域發生的日新月異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是做好調查研究類報道的指引。重大主題報道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能夠準確把握時代脈搏。“三年行動首戰之年”是2023 年貫穿遼寧廣播電視臺《遼寧新聞》欄目最重要的系列主題報道。系列始于2 月遼寧省兩會,細化“遼寧‘企’飛”“看亮點強信心”“城市時光”等子板塊,緊緊圍繞遼寧省政府提出“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全面系統解讀“三年行動”方案,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深刻領悟方案是“堅決打贏新時代東北振興、遼寧振興的‘遼沈戰役’,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遼寧實踐,實現全面振興新突破的任務書、作戰圖”。
系列報道持續貫穿時間長,形成強大輿論氛圍,突出思想性,強化故事性,實現了有高度、有深度、有品質。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遼寧新聞》推出“牢記囑托首戰之年”專欄,充分展示廣大干部群眾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緊緊抓住東北全面振興重大機遇,奮發作為,踔厲奮進,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遼寧新篇章的雄心壯志。作為重大主題報道,系列站位高,視野寬,鼓士氣,添力量。截至目前,已經播發系列報道60余篇。
縱觀整個“三年行動”“牢記囑托首戰之年”系列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是貫穿始終的一根主線。每篇報道都是重要精神在遼沈大地貫徹落實的生動實踐。“感恩奮進系列談”邀請了各地區、各部門負責人,回答如何在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中貢獻更大力量的問題;“一線看落實”以高質量調研報道方式,扎根基層、深入實際,用來自一線的蹲點報道,展現發生在項目建設、營商環境、社會民生、農村農業等各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奮斗者”在凡人凡事中探尋新亮點,聚焦時代楷模、關注普通奮斗者,以“點”的視野,反映遼寧全面振興時代大背景。
新聞評論引發深思考。非常時評和視線板塊是《遼寧新聞》的金字招牌,運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追蹤熱點、拆解重點、提煉焦點,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年中,“非常時評”推出年中特別策劃——“半山”號角。在開篇語中寫道:“如果把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首戰之年比作一次攀登的話,比起出發時的躊躇滿志和登頂的無限風光,行至半山更多的是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艱辛。越是在這個時候,越需要全省上下錨定目標,凝心聚力,拿出遼寧人特有的骨氣、底氣、志氣,滾石上山、爬坡過坎。”五集評論,觀點鮮活,論據有力,凝聚力量,把改革的實踐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調動全省人民奮發向上的社會輿論,及時地為全面振興中的遼寧鼓勁。真正地動員群眾,掃清人們前進中的思路障礙,讓人們充滿底氣、充滿信心、充滿力量。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
在踐行“四力”要求中,下功夫講好一線故事,是做好調研報道的必然要求。《遼寧新聞》啟動“一線調研行”“一線看落實”“遼寧‘企’飛”專欄,用一篇篇深入基層、深入實際的鮮活報道,生動展現了在三年行動中,在新思想引領下,遼沈大地各條戰線勠力同心、奮力拼搏的生動實踐。截至目前,“一線調研”板塊已推出80余篇報道,系列重視鉆研選題策劃,講求問題導向,讓調研報道更具有典型性。
“遼寧‘企’飛”專版聚焦新“遼沈戰役”中的企業主體,講述一個個企業奮斗的勵志故事,展現遼寧全面振興的精彩瞬間。《遼寧華盾:深挖數據價值“治理”提升企業競爭力》,將“加快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作為新聞點立題,以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沈陽水務集團數據治理作為切口,運用列數據、作比較的方法,“每天損失掉65 萬立方米的水,相當于長江三峽每天泄洪4分鐘”“投資10億元改造上千公里管網”“連續三年平均每年降低產銷差5%,每年增收超過1 億元”,一目了然支撐新聞事實。
調查研究系列專欄報道對象具有典型性,具有強大示范效應和輻射引領作用。如報道《在世界行走為“西柳”停留》,記者采用“現場報道+人物隨訪+記者手記”的形式,精心策劃、靈活生動,從西柳發展特色產業中挖掘助推發展的錦囊妙計,賦予一地發展經驗更多借鑒推廣的價值。
報道《“知天而作”智慧天氣賦能現代化大農業》,從提升農業精細化服務水平這一新聞點立題,展現了農業生產從“看天吃飯”向“知天而作”的轉變,講述了我省賦能保障糧食安全,助力發展現代化大農業。這也是踐行保障國家安全,推進遼寧新“六地”建設的生動實踐。
調查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探尋問題、探索對策、探求共性。助力鄉村振興,特色種植是重要途徑,但是新品種的引進將面臨什么樣的困難?如何破局?在《遼寧“不老莓”:故事剛剛開始》中,以漿果“不老莓”在遼陽落地為例,記者層層深入,不斷設問,“為什么要引進‘不老莓’這個品種?”“面對村民的質疑,如何獲得認可?”“研發深加工產品、拓展生產能力迫在眉睫,誰能助力?”“怎么才能打開銷路,讓好產品真正鼓了百姓腰包?”
《沈陽信用體系建設微觀查:從“笨辦法”到“一鍵查”》以沈陽市為樣本,講述了沈陽市加強信用信息軌跡、共享、公開和應用的實踐。記者在報道過程中相繼提出了“為什么不能讓數據多跑腿?什么樣的信息可共享?如何保障數據安全?”等一串問題。
帶著問題去一線,調查和研究相輔相成,在調查中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調查,在反復中步步深入,才能夠由表及里、深入本質。
要想講好故事、做好傳播,報道必須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記者善于從“大主題”中尋找“小切口”,將創造力和深刻性融入講故事的技巧中,用真實生動的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豐富飽滿的細節、細膩鮮活的表達方式,唱響主旋律,展現“大主題”。
《一杯“下午茶”辦好一件事》《一針一線定制全球一流》《一間“向陽房”穩穩幸福來》《一張愛心聯系卡傾情解民憂》……從這些標題中可以發現,報道的切口選取上從小處著眼,透過“一杯下午茶”“一針一線”“一間房”“一張卡片”的故事,折射的是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著力改善保障民生的宏大主題。
4月10日播發的《“小市一莊”事兒不小》,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通過深耕特色資源、做足融合文章、擴大品牌效應等幾個層面,讓觀眾對“小市一莊”的成功原因一目了然,為遼寧文旅融合發展探索提供樣本。
《激活資源優勢看鞍山如何“破局”》中,報道了鞍山市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為突破口,創新工作理念和辦理模式,快速推進重點鐵礦項目建設,筑牢國產礦石供給“壓艙石”。
在系列策劃“城市時光”,以時間為軸,記錄下在城市各個區域發生的場景。比如早8 點的北方藥谷德生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園熱火朝天的工地,中午12 點迎來客流小高峰的沈陽綜合保稅區跨境免關稅體驗店,還有下午3點,上萬人在沈北新區稻夢空間創作巨型稻田畫,或是傍晚7 點,在渾河輪渡上吹著夜晚的風。這些都是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場景,以點帶面、彼此聯動,才能讓全景式呈現不舍晝夜的振興畫卷。
一域觀全局,用“小切口”展現“大主題”,可以實現“四兩撥千斤”的報道效果。
講好遼寧全面振興的奮斗故事,離不開典型報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做好典型人物、先進人物報道,是黨的新聞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是發揮輿論引導的重要方式,對于凝聚人心力量、匯集社會認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重要作用。
今年以來,《遼寧新聞》在做好遼寧全面振興報道中,注重不斷創新典型人物報道方式、改變報道理念、拓展報道視角、深挖人物情感,以達到塑造典型人物吸引力,增強受眾對于典型人物社會認同感,更充分發揮典型示范的宣傳效應和傳播作用。在典型人物報道中,《遼寧新聞》既聚焦時代楷模、先進人物,又關注平凡崗位上千萬奮斗者,報道對象多元化,記錄遼沈兒女只爭朝夕的奮斗足跡,講述敢闖敢干實干的奮斗故事。
聚焦時代楷模、最美人物。時代楷模具有先進性、代表性、時代性和典型性,是新時代的精神旗幟,對時代楷模的傳頌是主流價值觀的鮮活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詮釋,蘊藏著巨大的思想價值。為了強化典型報道的影響力,《遼寧新聞》推出了一批典型人物專欄,如“時代楷模”“最美高校輔導員”“最美青年”“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最美擁軍人物”“最美退役軍人”“最美女性”“最美巾幗奮斗者”板塊,聚焦各行各業在三年行動中,矢志報國、實干創業的人物和群體,引起了社會受眾的社會認同,激發進步動能。孫景坤、孔祥慧、閆功和等典型人物推出后,他們感人的事跡、崇高的精神感動著廣大干部群眾。
在遼寧彰武,一代代治沙群體奮戰在抗擊科爾沁沙地最前沿,以愚公移山般的勇毅筑牢遼西北“綠色長城”,反映的是遼寧省推動綠色轉型發展的生動實踐。海洋島“三八女炮班”堅守在遼東半島一線海防要塞,戍海衛疆,承擔著黃海前哨戰備執勤、聯防聯建的重任。沈飛“羅陽青年突擊隊”多年來,以羅陽同志為榜樣,扎根航空裝備研制一線,在新時代航空強國實踐中譜寫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華章。新松機器人研發群體,始終聚焦機器人國產化,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堅決打好機器人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鞍鋼集團海工鋼科研團隊,堅守海洋裝備材料研發生產一線,持續提升海洋用鋼高端產品技術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鑄就制造強國的“鋼鐵脊梁”。體現了遼寧打造國家重大戰略支撐地、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的目標定位,契合了遼寧從紅色“六地”到新時代“六地”的國家戰略定位。
關注新時代“遼沈戰役”中的普通奮斗者。三年行動首戰之年,全省上下比學趕超、爭先進位,廣大干部群眾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緊迫感,拼來了大好局面。大干必有成果,奮斗就有回報。《遼寧新聞》11 月推出“奮斗者”策劃報道,緊貼時代脈搏,捕捉時代變化,將典型人物報道的對象范圍,瞄準平凡崗位上的普通奮斗者,以“某個人”的狀態,轉變為“某個行業”“某家企業”“某類群體”的覆蓋面,引發心理認同。
在已經播出的人物當中,有沈陽渾南科技城的建設者,有親身參與見證老牌骨干企業在新一輪國企改革重組中煥發生機活力的企業負責人。通過報道,觀眾看到了楊占波和他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大連金重涅槃重生的故事。這個昔日主持過多個行業標準制定的明星企業曾幾次徘徊在破產邊緣。去年,大連市以重工起重集團為主體,重組金重等企業成立大連重工裝備集團,圍繞解決歷史包袱、恢復經營、內部管理提升等幾大戰略做了大量工作。啟動重組僅4個月后,新金重就實現了歷史性扭虧。截至目前,已經連續13 個月實現盈利。報道從主人公一天的工作場景入手,從部署搬遷后的第二期管理培訓安排,到加緊對智能產線和設備車間檢查,再到和工人的面對面交流,工作場景和人物對話、畫面語言都在映射著一個老企業正在煥發勃勃生機。
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報道,號召全省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要向他們學習,以一寸丹心向日明的擔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吃得世上千般苦的勇毅,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遼寧實踐,在新時代東北振興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是新聞輿論工作大有可為、新聞工作者奮發有為的時代。新聞媒體人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點,不忘神圣職責、勇擔歷史使命,努力展現遼寧人民敢闖敢干加實干的生動實踐,為實現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