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軍長征在四川的歷史是長征史詩上濃墨重彩的篇章。作為紅軍長征三大主力經過區域最廣、行程最遠、時間最長的省份,四川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與社會環境給紅軍的后勤保障工作造成了重重阻礙。但“紅軍不怕遠征難”,在沒有持續穩定的后方補給的情況下,紅軍充分發揮后勤保障工作的群眾性、靈活性、主動性,不僅保存了中國革命的有生力量,保障了紅軍長征的勝利,也為新時代推動機關事務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以史為鑒的啟發。
[關鍵詞]紅軍;長征;四川;后勤保障
[作者簡介]吳昌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500。
[基金項目]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第七屆學術新苗項目“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生態優化研究”(2023XMYB11)。
[中圖分類號] D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08-0044-04
紅軍長征時期,四川作為偏遠落后的多民族省份,地勢險峻、交通閉塞、災害頻發、物資匱乏、群眾基礎較差,是紅軍長征途中經歷自然條件最為惡劣的地區,軍隊的后勤供給難以得到穩定保障。在如此困難的境地下,中國工農紅軍采取靈活多樣的物資籌措方式,在川內轉戰一年零八個月,取得了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戰役戰斗勝利,創造了爬雪山、過草地的行軍奇跡,譜寫了史無前例的壯麗史詩。回望和探究這一時期紅軍的后勤保障工作,對于推動新時代機關事務工作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紅軍在川時期后勤保障工作的主要方式
兵家常言:“兵無輜重則亡。”后勤保障工作乃整個軍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戰爭的成敗。紅軍進入四川后,針對糧食緊缺、軍需物資匱乏的艱苦環境,充分利用以打養軍(打土豪)、以繳壯軍(戰爭繳獲)、以產補軍(自己生產)、以購強軍(購買)、以借濟軍(借貸)等途徑保障軍隊的戰備物資供應,為紅軍長征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
(一)以打養軍
通過打土豪、分浮財、分田地的方式籌集物資是紅軍在川時期后勤保障的途徑之一。“紅軍每解放一個地方,就打開地主豪紳的糧倉,除了一部分給當地貧苦群眾外,其余留著軍糧”①。在川陜蘇區時期,為懲治土豪劣紳,保障人民群眾利益,紅軍“沒收了富戶楊建德、兆倫純等14戶的糧食,最多1戶1萬斤,最少1戶5000斤,共沒收糧食9.8萬斤”②,并將打土豪的物資所得大部分分給貧苦大眾,剩下部分補充軍隊。紅軍到達會理后,利用“打財富去”的口號將群眾組織起來,沒收當地大地主的糧食、衣物、槍支等,除保證紅軍供給外,全部分給當地“干人”(被榨干油水的人),留下了“紅軍到,干人笑,糧紳叫”的美好贊譽。長征時期,通過打土豪沒收其不義之財是紅軍物資供給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以繳壯軍
對于戰爭而言,“武器彈藥是軍隊戰斗力的直接表現”③。在長征期間,紅軍因沒有穩定的武器裝備生產基地而常常導致作戰物資緊缺。將敵人的武器裝備轉化為紅軍的“武器庫”,是紅軍獲取軍用物資的主要途徑。1933年8月至10月,紅四方面軍入川后取得了儀南、營渠、宣達三次戰役勝利,繳獲了四川軍閥劉存厚的兵工廠、被服廠、造幣廠等的軍用品,以及銀元、食鹽、布匹等重要物資,極大改善了軍隊供給和群眾生活。關于包座戰役的物資繳獲情況,李德生回憶道:“包座戰役先后打了3天,以紅軍的全勝而告終……繳獲各種槍支近兩千支及大量彈藥、糧食和牛羊、馬匹。”④這表明,“我們的基本方針是依靠帝國主義和國內敵人的軍事工業。倫敦和漢陽的兵工廠,我們是有權利的,并且經過敵人的運輸隊送來。這是真理,并不是笑話”⑤。
(三)以產補軍
除行軍作戰外,紅軍還肩負著群眾工作和生產工作的重要任務。紅軍在川時期利用戰爭間隙,堅持自力更生、開展生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后勤供應難題,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當地人民負擔。1933年11月,川陜各級蘇維埃政府號召各地:“實行辦火藥局、兵工廠,自己造刀槍。”⑥隨即,紅軍在川北創建了當時設備眾多、技術完善的通江兵工廠,該工廠主要負責修理槍支、生產子彈和手榴彈等,僅炸彈廠“每日出40箱,每箱20顆,每個戰士都有兩三顆炸彈”⑦。此外,1935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對紅軍和地方財經工作發布了八條決定,其中之一就是提倡開設各種工廠,在此號召下,紅軍領導群眾創辦了鹽廠、工廠、茶廠等,并開展農業生產,極大地發展了赤區經濟,緩解了軍民供給壓力。⑧
(四)以購強軍
在長征沿線城鎮購買各種物資以保障供給工作正常運轉,也是紅軍在川時期后勤保障的重要途徑。紅軍在進入川西后,糧食緊缺日益成為威脅紅軍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時任紅1軍團政委的聶榮臻回憶說:“這一帶人煙稀少,又是少數民族地區,部隊嚴重缺糧,我們幾乎天天為糧食問題發愁。”⑨對此,紅軍先后發布了《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布告》《中國工農紅軍布告》,重申黨的民族政策,強調“糧食公平買賣,價錢交付十足”。在民族平等、買賣公平的指導原則下,紅軍的籌糧活動,受到了藏區各族群眾的支持。大小金川流域、松潘、黑水等地的群眾積極向紅軍售糧、獻糧、加工糧食。如在黑水的售糧群眾中,最多的一戶售糧達300至400斤,石碉樓羅丁寨藏民蒼克扎等人與該寨58戶人家商定,每戶售給紅軍面粉70斤,共達4000斤。⑩紅軍在川時期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踐行群眾路線,通過向群眾購買各種物資,使得紅色政權得以屹立。
(五)以借濟軍
紅軍在過雪山草地時,由于攜帶的糧食和錢款所剩無幾,籌糧活動不得不通過借貸的方式進行。1935年8月29日,紅軍到達巴西地區后,在糧食耗盡、戰斗緊張的復雜態勢下,于巴西班佑寺召開了籌糧會議。受到國民黨和當地軍閥的煽動和威脅,藏區的許多藏民被迫“堅壁清野”躲進深山老林,在紅軍抵達該地后如入無人之境。藏民一時無法搬走或收割的糧食紅軍用后,少者當即留款,多者留下借條。在收割藏民糧食時,紅軍嚴格執行《關于收割番民麥子問題的通令》,即糧食按計劃收割,收割完就在地邊插木牌,注明所割數量、收割單位等,以此為借據。通過借糧的方式保障軍隊糧食供應是紅軍在川時期迫于現實的無奈之舉,毛澤東后來也曾對斯諾說:“這是我們唯一的外債,將來我們一定要向藏民償還我們不得不取自他們的給養。”?
二、紅軍在川時期后勤保障工作的歷史經驗
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從根據地轉移,在沒有后方,更沒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常規軍事條件下,開啟了人類行軍史上的偉大奇跡——長征。到達四川后,紅軍面對惡劣自然環境與殘酷軍事壓迫,始終堅持后勤保障工作的紀律性、靈活性與人民性,從實踐邏輯上推動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一)注重后勤保障工作的紀律性
政治紀律于軍隊而言至關重要,它能夠反映出軍隊綜合戰斗力的強弱,政治紀律越嚴明,軍隊的綜合實力就越強。后勤保障工作作為軍事戰略的重要構成要素,也必須要嚴明其政治紀律與政治規矩。紅軍長征在川時期的后勤保障工作高度重視紀律建設:第一,堅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1935年2月,紅1軍團為圍攻敘永,兼程疾進,抵達城外營盤山的橘子林時,飽受兩日饑渴之苦的紅軍未摘一個橘子。紅軍嚴守紀律的行動,深受群眾贊揚,至今仍傳為佳話。6月,當紅4團主力到達夾金山下時,藏民躲進叢林發現紅軍既沒有擅入家宅,也沒有盜用物資,而是撿拾柴火、沿邊露營,紅軍秋毫無犯的軍紀讓藏民感受到紅軍是為人民的軍隊。第二,堅持糧食公平買賣,堅決抵制肆意侵占的行為。這從蔣介石于1935年3月6日給劉湘、潘文華的電報中可以窺見一斑,“據報前朱毛匪部竄川南時,對人民毫無騷擾,有因餓取食土中蘿卜者,每取一頭,必置銅元一枚于土中。”?紅軍堅持公平買賣,絕不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使得軍民關系更加深厚,革命基礎更為堅實。第三,堅持節約糧食,抵制浪費。紅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途中,在地廣人稀的高寒地帶,糧食籌集相當困難。朱德等致電紅二方面軍,要求“每天吃四兩……在停止籌糧時刻,應全吃野菜”?。在極為嚴格的物資消耗管理下,紅軍順利渡過供給匱乏難關。
(二)發揮后勤保障工作的靈活性
因時而變、順勢而為是黨和紅軍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成功秘訣。紅軍在川時期的后勤保障工作與長征的流動性相適配,呈現出高度靈活性的特征,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物資籌集方面,長征入川初期,紅軍的物資供應如武器、彈藥、糧食等,主要靠戰爭繳獲。部隊在與敵作戰和打土豪、分浮財、開倉濟貧的過程中,利用所獲裝備加強自身。比如紅一方面軍途經川南、川西南,紅四方面軍途經青川、平武、茂縣及金川一帶時,多用此方法解決物資供給問題。然而,當紅軍進入藏區聚居區后,隨著黨的民族政策深入貫徹,“打土豪”“打發財人”的辦法已不合時宜,此時,紅軍主要采用購買、做民族宗教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獲取供給,黨在四川的民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創造了以“彝海結盟”為代表的民族團結典范。第二,在醫療保障方面,為克服長途轉移、藥械不足和傷病員增多等困難,各方面軍的衛生工作者根據傷員的傷病程度制定不同的治療辦法。對于無法行動的傷病員,將其安排在老鄉家中,并給予銀元和藥品,待傷病痊愈后,再回到部隊。這既保證了部隊在敵人重重圍困條件下迅速前進,又使傷病員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得到救治。此外,紅軍衛生隊還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藏區充分利用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彌補藥品不足,挽救了許多紅軍戰士的生命。
(三)堅守后勤保障工作的人民性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從本質上講,紅軍后勤保障工作的根本力量源泉在于人民群眾。歷史和實踐不斷印證,群眾工作愈深入,后勤保障越穩固;脫離群眾、背叛群眾,物資供給便難以為繼。紅軍進入四川后,始終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后勤保障工作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持。因此,要確保后勤供給“取之于民”,必須先做到“取信于民”。1935年2月19日,紅軍在川南二郎灘打開貴州軍閥候之擔所壟斷的鹽倉,賑濟當地飽受缺鹽、價高困擾的群眾,極大地改變了“好個二郎灘,四面都是山,天天背鹽巴,頓頓鹽巴淡”的狀況,紅軍的政策主張深入人心,得到了當地群眾的物資援助和真心擁護。紅軍行進至石廂子時,沒收了人民積怨已久的彭正楷、周世成兩大土豪的糧食、衣物等,并分給窮苦百姓。同時,紅軍根據群眾要求逮捕了民憤極大的稅卡員肖寶之。紅軍為民除害,接濟窮人,深得漢、彝、苗族群眾稱贊,因此紅軍兩次往返于“雞鳴三省”四川一側,均能順利通過,并籌到物資。不僅如此,紅軍在川西彝區、藏區能夠順利籌措糧食,翻越雪山、越過草地,其關鍵就在于紅軍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相信群眾、團結群眾、依靠群眾,至今川西還流傳著“紅軍愛民如親人,窮人永遠念紅軍”的歌謠。
三、紅軍在川時期后勤保障工作的當代啟示
盡管紅軍長征在川時期的后勤保障工作遭遇了諸多難題,但在黨正確方針政策的指引下,紅軍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不斷發揮后勤保障工作的靈活性,創新立新,開源節流,成功克服了種種困難,取得了紅軍隊伍的穩定與擴大的實際成效,譜寫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壯麗史詩。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回望紅軍在川時期后勤保障工作的經驗,對于推動新時代機關事務高質量發展具有深刻啟示意義。
第一,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確保機關事務工作行穩致遠。紅軍長征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離不開后勤保障工作的有效開展,更離不開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新時代推動機關事務工作高質量發展,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發揮政治統領作用,不斷完善黨領導機關事務工作的體制機制,站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統籌謀劃機關事務工作,自覺以理論的清醒確保政治的堅定和行動的正確,建設人民滿意的模范機關。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站穩機關事務工作的價值立場。紅軍的后勤保障工作始終貫徹黨的階級路線與群眾路線,堅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造福群眾,匯聚起了后勤保障的人民力量,這是紅軍長征時期后勤順利供應的堅實基礎。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做好機關事務工作必須要站穩價值立場,深化新時代機關事務初心使命認識,深入踐行“兩個更好服務”的目標要求,牢記“兩個重大”的職能定位,不斷提升機關事務工作水平,切實回答好機關事務工作“為了誰”的根本問題。此外,要淬煉新時代機關事務人才工作隊伍,注重創新型、專業型人才培育,完善多層次、多渠道人才培育體系,打造一支充滿激情、富于創造、勇于擔當的新時代機關事務干部職工隊伍。
第三,堅持改革創新,持續增強機關事務發展的動力與活力。紅軍長征在川時期的后勤保障工作深深植根于當地實際,將創新作為后勤保障工作的驅動力,在九死一生的戰略大轉移中,創造出了高度靈活的戰略戰術,以及貼合實際的后勤工作策略。“道在日新,藝亦須日新,新者生機也,不新則死。”新時代的后勤保障工作面臨著復雜多樣的新形勢與新挑戰,呈現出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依靠行政命令到制度法規約束等多維轉變。為更好實現當今機關事務工作的高質量發展,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的新思維,探索新時代改革發展新路徑,不斷優化機構職能、統一制度標準、統籌保障資源,推動治理法治化、服務規范化、管理精細化、手段信息化、評價體系化等,為轉變機關事務發展方式、優化內部結構、提高發展質量提供持續動力。
第四,堅持厲行節約,推動節約型機關建設取得新成效。長征時期,面對物資高度匱乏的艱難處境,紅軍不僅利用多種途徑加快物資籌集,還以嚴明的紀律和規矩要求戰士厲行節約、抵制浪費,這種“開源節流”的后勤保障策略在紅軍克服雪山、草地的生死困境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時代新征程上,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但黨勤儉節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需不斷繼承和發展。要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轉變機關運行保障模式,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堅決落實黨政機關“過緊日子”要求,踐行為民節約理念,科學安排、統籌調劑、規范配置、優化使用機關運行資源,嚴格控制機關運行成本,避免資源閑置浪費,使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黨和機關內部蔚然成風,不斷推動節約型機關建設取得新成效。
[注釋]
①總后勤部政治部.解放軍后勤烈士傳[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8:78.
②李樹棠.川陜革命根據地糧政史長編[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53.
③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后勤[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158.
④薛慶超.紅軍長征回憶錄精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50.
⑤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7.
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軍事工業·根據地兵器[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540.
⑦四川省財政科學研究所,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編.川陜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料選編[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265.
⑧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紅軍長征在四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360.
⑨聶榮臻回憶錄(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5.
⑩朱成源.紅軍在雪山草地[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253.
?毛澤東.毛澤東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2.
?四川省檔案館.國民黨軍追堵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四川部分)[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6:22.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后勤工作·文獻(1)[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