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獻峰
近年來,邯鄲市肥鄉區東漳堡鎮以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立足鎮域實際,在抓黨建、強產業、重治理、促提升上持續發力,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為強鎮富民夯實發展基礎。
抓黨建,持續強化基層治理。東漳堡鎮認真履行黨委主體責任,全面落實基層黨建“七化”工作機制,每月定期開展“黨員主題黨日”活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樹立黨員先鋒模范,以黨風帶民風。以基層治理為切入點和突破口,認真推進網格化社會治理機制,探索自治為手段、法治為根本、德治為關鍵的“三治”并舉鄉村治理新路子,開展文化進萬家元宵節活動,著力抓好各村在移風易俗、弘揚傳統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引領鄉村文明新風尚。同時研究制定了《三新三規范標準》,開展“兩室一站”提升專項行動,高標準打造東呂營村、南趙村、李莊村、前北口村、后北口村、前大移莊村、后大移莊村等7條“黨建+美麗鄉村”示范帶;建立完善村級活動場所管理長效考評機制,成立“紀委+黨建”督導檢查專班,從規范運作、便民服務、日常管理等方面對村級活動陣地進行考核,不斷提升村級活動場所服務水平。完善“鎮黨委+片區+村黨組織+村組”四級網格治理體系,深化基層社會治理,充分發揮基層治理工作隊作用,加強后備干部、年輕黨員培養力度。認真挖掘、建立完善鄉村優秀青年、退役軍人等各類人才庫,為各類人才創業發展搭建平臺,讓各類人才在農村建功立業,讓農村成為活躍的人才聚集地,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人才支撐。同時建立鎮村網格804個,設置網格黨小組134個,實現網格黨組織全覆蓋,依托網格化管理,將基層黨建與網格服務、社會治理、文化活動等相結合,形成了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互融互促的新格局。
抓產業,持續壯大發展基礎。東漳堡鎮充分發揮產業基礎、資源特色和區位優勢,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等手段,不斷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依托“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因地制宜發展藤藝產業,目前,東漳堡鎮從事藤椅編織的農戶達3000余戶,年產值達2.86億元。為發展藤椅產業,鎮政府相應成立藤藝協會,凝聚產業合力,提升藤椅品質,加大科技支撐,注冊藤椅商標,真正做強做大藤椅產業,讓藤藝產業成為東漳堡鎮又一個閃亮名片。同時,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特色產業,采取“村集體流轉土地集中種+群眾散種”的方式,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其中,以南趙村為中心,建成1000余畝的菊花種植基地,種植金絲皇菊、婺源皇菊、昆侖雪菊等30多個品種,成功注冊了“南趙村”商標,此外,為更好提升菊花產業附加值,配套研發出了菊花酒、菊花餅、菊花醬、菊花枕等一系列延伸產品,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
抓整治,持續提升鄉村顏值。東漳堡鎮將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切入點和發力點,堅持全域推進,對轄區內村莊主次干道、道路沿線、房前屋后等存在的雜草、亂堆亂建、生活垃圾等進行全方位集中整治;在后積線、西瓜線道路兩側種植了約10公里草花長廊,在各村進村路、主街道兩側規劃種植各具特色的草木林帶;利用清理出來的空閑地,通過建涼亭、種植景觀樹木、修砌步行道等措施,將村莊綠化和景觀小品相結合,累計規范提升村內小游園34處;對各村推行人居環境整治考評機制,每月開展環境衛生整治觀摩評比,對各村主次干道衛生情況,死角死面等進行督導檢查、打分排隊,明確獎懲措施,形成村與村互比互促、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作者系肥鄉區東漳堡鎮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