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攸崢
老區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探索
戴攸崢
(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 江西南昌 332020)
建設農業全產業鏈是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也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文章闡述了培育農業全產業鏈的重要意義,分析了老區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提出了扶持引導龍頭企業成為“鏈主”,逐步建立完整的農業全產業鏈,做好人才培養與引進工作等發展策略及建議,以期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老區;鄉村振興;農業全產業鏈;產業發展;發展策略
中國革命老區(簡稱老區),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的革命根據地,亦稱革命老根據地。其分布在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 599個縣。老區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5%,老區面積占全國面積的33%[1]。黨和政府歷年來對革命老區發展十分重視,在過去幾十年中,革命老區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但相當一部分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全國相比還有差距。因此,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革命老區的鄉村振興是重頭戲。
革命老區大部分位于多省交界地區,很多地區仍屬于欠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的革命老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以2022年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提供的數據為例,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5 698元,而湖南省茶陵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3 963元,山西省婁煩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0 647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 883元,而湖南省茶陵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 442元,山西省婁煩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 645元;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 133元,而茶陵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 759元,婁煩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 680元。
要改變革命老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落后狀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壯大老區富民產業,使鄉村產業興旺,而產業興旺的關鍵是農業全產業鏈興旺。促農業全產業鏈是農業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服務等環節和主體緊密關聯、有效銜接、耦合配套、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2],其是將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緊密銜接而形成一體化的經營體系[3]。在農業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體系中,三次產業相互銜接,產前、產中、產后互相緊扣,有利于克服農業生產中產銷脫節、科技推廣難、產品成本高等難題,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進而助推老區鄉村振興。
第一,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是實現老區鄉村富裕的關鍵。在農業全產業鏈經營體系中,二產、三產主要留在農村,隨著農村產業鏈的延伸,產品價值增值鏈也隨之延長,產業增效的收益也主要留在了鄉村,引領著老區鄉村逐漸走向富裕。同時,許多老區擁有優越的自然條件,農業全產業鏈憑借對資源高效利用的經營體系,運用這些優越的自然環境,研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和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
第二,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是實現老區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增加收入的途徑。二產、三產主要留在農村,意味著把二產、三產的就業崗位也主要留在了農村,特別是農業全產業鏈中的龍頭企業留在農村,擴大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空間。這樣,既能解決農村勞動力外流而產生的農村勞動力不足、人口空心化問題,又能使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增加收入。
第三,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是實現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相互銜接的重要條件。農產品銷售難,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只有農產品銷售出去了,農民收入才會有保障。在農業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模式中,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相互貫通,產業鏈各個環節緊密銜接,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
2021年,《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后,農業全產業鏈作為農業新的經營模式受到全國各地的高度重視,各地相繼出臺了鼓勵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政策,并在實踐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由于農業全產業鏈是一種全新的經營模式和經營體系,對革命老區來說,其發展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困難。
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實質上是通過聯合體內部的管理制度代替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調節的方式[3]。因此,農業全產業鏈內部各經營環節、各經濟主體之間的行為,要有一個管理水平較高的“鏈主”通過內部管理制度來進行調節。全產業鏈經營體系包含諸多經營環節和眾多經營主體。農業全產業鏈經營能否獲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營體系內部能否緊密融合,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使全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銜接順暢、各經營主體互相之間配合密切。從理論上說,誰能承擔起把全產業鏈各經營環節和經營主體高度融為一體,誰就將成為全產業鏈的“鏈主”;從實踐上看,“鏈主”通常是由農業全產業鏈中實力雄厚、管理水平較高的龍頭企業來擔當。由于革命老區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偏低,與農業生產聯系緊密的規模企業數量有限,在農業全產業鏈打造中,管理水平較高、實力較為雄厚的“鏈主”數量明顯不足。
若全產業鏈體系不完善,則有可能使全產業鏈經營陷入困境。農業全產業鏈不完整表現為“斷鏈”和“短鏈”等,無論出現哪種情況,都會嚴重干擾農業全產業鏈的經營活動,甚至經營失敗。以“斷鏈”為例,產業鏈條中的某一環發生斷裂,如原料斷供或市場異變,則會造成生產中斷,或產品生產出來了卻堆在倉庫里,造成產業鏈經營體系經濟受損。“短鏈”使產業鏈條缺少某些環節。例如,缺少加工環節或者深加工環節,以原料或粗加工產品銷售,價值增值受阻,使產業鏈經營體系的經濟效益無法提高。部分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較為淡薄、履約觀念不強,當農產品市場價格發生波動時,往往拒售產品給加工企業,導致產業鏈斷裂。加上老區資本短缺、投入不足,難以進行農產品深加工。
打造老區農業全產業鏈,需要大量有創新意識、操作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擁有人才,才能開發出有特色的產品,才能加工出附加值高的產品,為老區農業全產業鏈開創新局面。然而,部分老區缺乏農業產業鏈發展所需要的各類人才。首先,老區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據對四川老區的相關調查,老區居民受教育程度有限[4]。其次,老區的經濟實力、交通條件、生活環境等方面與其他地區相比存在差距,因而在人才引進方面也處于不利地位。由于人才緊缺,部分老區往往難以開發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質品牌產品。
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許多行業和經營主體。老區農業全產業鏈步入健康發展軌道,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破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中的各種難題。
農業全產業鏈經營體系需要一個“鏈主”(即龍頭企業)來承擔落實管理和配置資源的職能,“鏈主”的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對農業全產業鏈經營狀態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鏈主”的形成可以有多種形式:一是社會資本下鄉成為“鏈主”,二是鄉土企業成為“鏈主”。社會資本包括國有企業的資本和民營企業的資本,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出鼓勵社會資本下鄉。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下鄉,可以與鄉土企業合資成為“鏈主”,也可以將資本下沉到鄉村,創辦企業成為“鏈主”。如果有的鄉土企業主具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在發展中也可以成為農業全產業鏈的“鏈主”。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資本和企業成為農業全產業鏈“鏈主”,都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市縣鄉政府應把自己當成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主體,其重要職能之一應是在廣泛調研和協商的基礎上,選擇能夠促進鄉村振興的產業項目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用稅收、金融、服務等政策支持,讓管理能力強的企業逐漸壯大為農業全產業鏈的“鏈主”;同時要引導“鏈主”企業長期扎根農村產業發展,并依法保障所有經營主體的合理訴求和利益。
革命老區搭建農業全產業鏈,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產業要達到一定規模,二是產品要有特色。產業規模小,對一定區域起不到帶動農村富裕、農民增收的效果,建立全產業鏈沒有意義。產業具有規模但產品沒有特色,所提供的產品為各地共有的普通產品,在相同產業的競爭中,老區不具優勢。因此,老區在農業全產業鏈打造中,要選擇具有一定規模且“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產品作為建產業鏈對象,并將這種產品集中在一定區域集群生產。
在老區農業全產業鏈建設過程中,要發揮農產品加工和食品精深加工業在三產融合中的核心作用[5]。因為農產品加工是實現產品增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農產品增值了,農村才能富裕。在建設好農產品加工環節的同時,也要建設好優良品種供給、生產管理、技術應用、冷藏儲存、運輸保存、市場銷售、消費等環節。
農業全產業鏈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還需要進行“補鏈”“強鏈”“延鏈”。當經營中出現短板和缺位問題時,如冷藏環節缺失等情況,需要“補鏈”;當技術進步,出現了能使農產品形成更高附加值的工藝時,需要“強鏈”;當產業規模擴大,要有更廣大的市場時,需要“延鏈”。以此不斷完善老區農業全產業鏈。
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組織引導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社會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等領域人才到基層一線服務,支持培養本土急需緊缺人才。”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開展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完善城市專業技術人才定期服務鄉村激勵機制;引導城市專業技術人員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返鄉下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
具體來講,一是高等院校要重視為農業領域培育人才,招生政策適當向老區傾斜,農業院校要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設置課程體系。二是市縣鄉各級政府要多措并舉,積極為本地產業發展做好人才培訓工作,可以指定相關部門開展技能培訓,也可以調選相關人員到高等院校進修培訓等。三是老區要積極引進人才,如鼓勵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返鄉就業創業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加強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是重要抓手。只有培育創新能力強、發展后勁足的全產業鏈條,才能充分釋放鄉村產業的巨大潛力,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老區農業全產業鏈建設,面臨著“鏈主”數量不足、經營體系不完整、創新型人才緊缺等問題。要促使老區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要扶持和引導龍頭企業成為“鏈主”,建立老區完整農業全產業鏈,并為老區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匯聚人才。
[1]本刊記者.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不斷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等部委出席中國老促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J].宏觀經濟管理,2022(4):2.
[2]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21-05-26)[2023-10-2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02/content_5614905.htm.
[3]劉婷,徐曉.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全產業鏈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2023(6):3-6.
[4]孔麗蘇.四川革命老區農村義務教育現狀研究[J].老區建設,2013(20):60-62.
[5]李軍國,崔明花.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新長征,2023(4):54-55.
F323
A
2095-1205(2023)11-103-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3.11.30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革命老區農村空心化治理研究”(SH22101)
戴攸崢(1973—),男,漢族,江西吉安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