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衛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提升鄉村少年的道德品質。鎮江是歷史文化名城,積淀的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當地老百姓生活習慣、文化思想、道德觀念、價值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他們普遍認同、廣泛宣揚的道德標準、思想品質及價值理念,更彰顯著大運河兩岸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將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地理課堂,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涵養學生家國情懷意義重大。
初中地理教學是培養意志堅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重要陣地之一。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當地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需要一代代年輕人傳承下去。在初中地理教學實踐中傳播、滲透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更加有利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鄉村少年堅定的文化自信,涵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初中地理的核心概念是區域。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為初中地理教學活動提供了多元的教學素材,有助于學生更加形象生動地理解學科知識,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又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學生們從小生活的城市,有著底蘊豐厚的傳統文化,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筆者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深入挖掘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感受家鄉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從而觸動學生內心的情感,引導他們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提升道德情操,激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
例如,在學習《中國的交通運輸》相關內容時,筆者以學校旁的357省道的變遷為例,說明“交通運輸布局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對比357 省道開通前與開通后呂城鎮運河社區的交通狀況,以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和切身感受為出發點,緊密結合地理教學內容,一下子就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357 省道的變化,也讓學生在感同身受中產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讓原本枯燥的地理課堂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現實生活。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筆者在帶領學生進行地理綜合實踐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關注身邊的文化現象,結合時代背景以及時事政治事件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利用學過的地理知識進行實驗和相關知識的探究,實現活動育人、綜合能力提升、地理課堂與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多維目標。
例如,筆者設計相關研學拓展活動時,以學校為中心向外輻射,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以“探訪大運河”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在活動之初,筆者先為學生講解了一些大運河兩岸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強大精神力量,再讓學生走近大運河、感受大運河、了解大運河,在實地走訪、資料搜集、成果展示等環節中,更加深刻地掌握相關地理知識,實現學以致用。
在初中地理教學實踐中,學生普遍認為地理知識較為呆板,不夠有趣,導致學習興趣不大。為解決這一現實問題,筆者借用多種教學媒介,通過視頻、動畫等形式,將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案例中深化地理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南方地區》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我國南方的海島風貌、丘陵景觀、大江大河、港口等進行展示,特別集中地呈現了鎮江地區的地形、氣候,分析形成獨特的生活習俗和傳統文化的原因。學生結合自身對日常生活習俗的體驗,不僅對所學重點知識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了解,而且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達到了培養地理核心素養、厚植愛國情懷的效果。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師應在充分遵循初中生地理學習興趣與情感認知特點的基礎上,采取靈活生動、多樣適宜的教學策略,將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有效滲透到地理教育教學實踐中,全面實現“地理育人”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