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珮琳
失眠,古時又稱“不寐”“不得臥”“目不瞑”等,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失眠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主要特征,癥狀包括入睡困難、睡目民輕淺、多夢、睡后易醒、醒后難以再入睡,甚則徹夜不目民,等,患者常伴有精神萎靡、健忘、乏力、抑郁、焦慮等,嚴重者還會出現高血壓、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疾病等。現代社會生活、工作節奏都較快,人們的精神壓力也日益增大,會引起并加重失眠。失眠發病率逐年增長已成為全世界廣泛關注的問題。
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說:“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神,指人的心神,即人體生理、心理活動的主宰者。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現形式,情志因素與失眠的發生關系密切。因此,情志調護在失眠的治療中十分重要。情志調護就是對失眠患者的心理活動進行干預和調節,這就要求醫生充分了解患者的七情變化,態度和藹,尊重、體貼患者,得到患者的信賴,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
中醫認為,情志與失眠“互為因果”。情志異常是引起失眠發生的病因之一;同時,睡眠異常亦可加重情志的異常,引起諸多不良情緒,如焦慮、抑郁、煩躁等。“陽人于陰謂之寐”,陰陽平衡則睡眠安穩,陰陽失衡就會影響睡目民。中醫將人的情志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這些情志活動太過強烈或失去平衡,會導致人體氣血陰陽失調,從而引起失眠。《張氏醫通·不得臥》記載:“平人不得臥,多起于勞心思慮喜怒驚恐。”中醫十分重視情志對睡眠的影響,認為任何過激的情志都會引起失眠。國醫大師鄧鐵濤也提出情志是引起失眠最主要、最常見的因素。
保持情志舒暢積極調節情志,避免出現過度緊張、焦慮、抑郁、憤怒等不良情緒,做到喜怒有節,保持情志舒暢,以放松的心態對待睡眠,才能較好地入睡。了解自己所承受的壓力并將期望值調整到適當程度。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講到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因此,在治療失眠時要注意因勢利導,引導患者在心情舒暢地狀態下配合藥物治療。
學會靜臥安神蔡季通在《睡訣》中講到“先睡心,后睡眼”。歷代多數醫家也認為失眠的主要病位在心,由心神失養、心神不安、神不守舍等引起。因此,失眠患者可以在舒適的環境中以平和的心態,交替進行靜坐、靜臥、靜立等自我控制,使心得靜、神得養。比如因焦慮引起的難以人眠,睡覺時可以自然仰臥,雙手重疊,輕輕放在肚臍上,保持均勻呼吸,排除心中雜念,全身放松;或將注意力放在丹田部位,久之便可自然睡著。
進行移情相制即把注意力從疾病或痛苦上轉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因思慮過度而引起的失眠,患者常伴有悶悶不樂、焦慮抑郁等癥狀。此時應積極開導患者,引導患者轉移情志,讓患者避免因思慮過度而焦慮不安。當患者承受的精神壓力較大時,可幫助患者建立適宜的宣泄途徑,是疏導心理壓力的有效方法。
遵從三因制宜中醫講究三因制宜,強調治療疾病要根據疾病與氣候、地理、病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法,才能取得預期治療效果。同時,中醫認為天人合一,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和陰陽的協調平衡。如《內經》中講“陰平陽秘,精神乃至”;“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失眠患者應遵從時令變化進行調護。如春夏季節,天地之氣欣欣向榮,應鼓勵患者積極參加戶外活動,以利于陽氣的疏通;秋冬季節,天地陽氣收斂,可告知患者應當保持寧靜安逸,以使神氣內收,使精神舒暢怡然。正如《靈樞·本神》所言:“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
中醫情志調護對治療失眠具有積極的意義。一方面,良性的情緒能促進臟腑機能康復和陰陽平衡協調,從而緩解失眠;另一方面,只有身體機能得到了有效的調理,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才能長久維持。只有身體和心理都和諧統一,才是真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