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麗佳,孫倩蕓
(1.長江師范學院 財經學院,重慶 408100;2.共青團重慶大學委員會,重慶 400044)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關系著民族地區共同發展、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空間結構的概念是由艾薩德、達恩等人最先提出的,之后由博芬特爾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完善。區域空間結構是由社會經濟客體在空間中相互作用及形成的空間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態。經濟空間組織構架是空間結構的核心問題,現有研究經歷了從點軸結構向網絡化結構的轉化。點軸理論是國外空間結構理論與中國區域發展實踐相結合的成果,隨著點軸理論的發展,學者們提出了雙核模式、集聚區概念。除了點軸結構,圈層結構也用來分析區域空間組織格局,進而“學習場”概念被提出。
區域空間結構是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將分散于各地的相關資源和要素結合起來的有機整體,其形成和演化不僅受到自然稟賦、地理區位、歷史文化、基礎設施、政策制度、人力資源和市場發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還受到科技信息、生態環境和體制創新等新因素的深刻影響。本文基于“兩山”理論、經濟引力理論,并運用對外經濟聯系度和對外經濟隸屬度方法,結合渝東南六區縣資源稟賦,對其建設生態經濟走廊進行空間格局分析。
渝東南地理位置圖
渝東南是重慶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轄重慶市的黔江區、武隆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轄區面積1.98 萬平方公里,約占重慶市總面積的20%,六區(縣)總人口達364 萬人。該區域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多民族文化融合、一體多元的渝東南民族文化圈,共同的語言環境和共同的文化認同感,有利于渝東南生態經濟空間走廊的建設。渝東南生態環境良好且生態資源經濟利用價值較高,盡管渝東南經濟發展滯后于重慶其他地區,但生態環境系統優于重慶市和我國的經濟發達地區。
因此,建立渝東南生態經濟空間走廊,必須在保護生態系統的同時,加快調整產業布局,集聚發展生態型產業,實現增長——發展——生態的良性循環。
王士君等(2001)基于近域城市整合理論提出“成長三角”“雁行式”“多極式”“雙核式”等近域城市整合發展模式。結合渝東南生態資源的實際情況和綠色發展的切實要求,以“兩山”理念為指導,本文認為渝東南生態經濟走廊空間結構的建設可參考“增長極”“成長三角”“區域經濟圈”等模式,并在這些模式的基礎上,立足于區域內的要素稟賦、生態環境、產業轉移和政策制度等因素,建成生態優美、特色濃郁、布局科學、集約高效的渝東南生態經濟走廊。
“雁行式”整合發展模式強調區域內共有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認同對區域社會經濟整合發展的重要性。“雁行式”整合發展模式認為,中心城市是整個區域的“增長極”,“增長極”處于區域社會經濟整合發展“領頭雁”的位置,是區域內物流、文化、信息和服務等的樞紐,也是區域內的創新區,并與其他區域內的城市形成分工合作。
近年來,黔江區各項經濟指標均位列渝東南首位,具備較好的工業基礎,在綜合經濟實力上具有成為渝東南增長極的潛力。
在綠色發展上,黔江區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步伐,重點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大力培育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品牌;進一步推進工業綠色升級,強化產業準入和落后產能退出;努力發展生態民俗旅游業,推進服務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黔江區與其他五區縣經濟往來較頻繁并處于主導位置。因此,在渝東南生態經濟空間走廊建設中應充分發揮黔江區在綠色發展上的橋頭堡作用,按照生態化要求,因地制宜立足渝東南特有的自然生態資源,大力發展以黔江區為“領頭雁”的資源加工產業,促進產業向特色工業園區集聚,健全綠色產業鏈條。
“成長三角”模式不僅是指在結構上表現為“三角形”,而且在經濟發展上也表現為由一個經濟中心帶動兩個經濟副中心的穩定結構。從國內成熟的“成長三角”模式看,其中的經濟中心城市在社會文化水平上明顯高于經濟副中心。因此,在區域經濟整合過程中,經濟中心城市應充分利用其在社會經濟文化科技上的優勢帶動兩個副中心實現聯動,從而對周邊形成輻射力和影響力。
黔江、彭水和武隆位于渝東南的腹地,三區縣自東向西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形狀較扁平的三角地帶。黔江區在經濟綜合實力、科教文衛、人力資源、工業發展和交通運輸等方面位列渝東南首位。武隆區擁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生態資源豐富。彭水縣生態環境優美,植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水資源居重慶市首位。三區縣的聯動發展將對周圍的經濟發展形成較大的影響力。同時,三區縣在功能和資源上也有一定的互補性,具備實現整合的有利條件,可以打造“(黔)江(彭)水(武)隆”成長三角經濟帶,走連片經濟帶生態發展之路,構建渝東南生態經濟發展的綜合體。
生態經濟區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在“兩山”理念指導下,在一定行政區劃范圍內,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在保護和利用好區域內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協調好經濟發展進程中生態與經濟的時空關系,最終實現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本文認為綠色生態經濟圈是在生態經濟區的基礎之上,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行政區劃單位基于共同的綠色生態經濟發展目標而構成的綠色生態經濟區。
酉陽縣和秀山縣位于渝東南的南面,酉陽縣是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縣,而秀山縣自然資源獨特。由于兩縣相鄰,相互間的經濟聯系較多,綠色特色產業資源相似,為建設生態經濟圈創造了有利條件。可以依托當地綠色特色優勢資源,集聚發展綠色特色優勢產業,創建綠色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將綠色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培育“陽山”綠色生態經濟圈。
石柱縣位于渝東南最北端,地處重慶湖北兩省市的交界地帶,與湖北省利川市相連。石柱縣生態資源優良,農業資源豐富,有全國最大的莼菜基地,是聞名全國的“黃連之鄉”和“中國辣椒之鄉”。
在渝東南生態經濟走廊的建設中,應立足石柱縣豐富的生態資源,做強綠色大康養產業體系,加速打造“全國生態康養勝地”。充分發揮石柱縣的自然資源優勢和特殊地理位置優勢,建設綠色農產品配送基地,并打造綠色農業的物流節點。其次,依托其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綠色生態工業、康養休閑旅游業,加強中藥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不斷豐富綠色康養業態。
對渝東南生態經濟空間走廊的建設需要在“兩山”理念指導下,突出區域特點和比較優勢,并能充分發揮渝東南地區在重慶市的發展戰略定位。因此,主要可以通過中心城市、成長三角和經濟圈等模式進行區域空間格局整合發展。
要在經濟建設中充分發揮渝東南的生態保護功能,并實現渝東南的生態經濟空間走廊建設,需要在生態經濟空間結構上強調以下方面:
首先,應以“江水隆”成長三角為核心進行渝東南生態經濟空間走廊建設,增加“江水隆”的綜合實力和輻射影響力,以帶動整個渝東南片區的生態經濟協同發展。
其次,立足于酉陽、秀山的綠色特色優勢資源,進行產業分工合作,以生態保護為主線,走好綠色發展之路,發展“陽山”綠色生態經濟圈,實施綠色產業集群發展,成為渝東南生態經濟空間走廊的南翼。
最后,以石柱的綠色康養產業發展為龍頭,建設綠色農產品配送基地,不斷豐富綠色康養業態,成為渝東南生態經濟空間走廊的北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