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巧鳳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太平中心幼兒園
自然教育是通過親近自然的活動,認識到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發地成為綠色公民和環境保護的傳播者。本文通過自然教育在當下對新時代幼兒的價值意義剖析,以筆者園所探索實踐的自然課程的路徑之一——樹自然項目為例,深入闡述項目的三個階段,對當下幼兒園探索自然課程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發。
熱愛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在自然中,孩子的天性得以展現;在自然中,孩子的成長是自發的、和諧的、由內而外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要親近自然,喜歡探究。陶行知強調“生活即教育”。我們在分析自然資源對幼兒園活動的價值時,以自然資源對活動主體——兒童的價值著手,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首先,以幼兒園一日生活為主的生活環境會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大減少了幼兒與大自然的接觸頻率,電腦、電視、動畫片、電子產品以及網絡使幼兒與自然的關系不再像以往那么緊密了。試問,一個從小對生命和自然失去敏感的人,長大之后怎么會關心地球環境和人類命運呢?
其次,大自然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有研究發現房間窗外的自然景觀能保護幼兒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在鄉村地區;幼兒接觸大自然越多,自由探索的機會也就越多。他們在不良行為舉止、焦慮、抑郁方面的自我評價就越低,而在自我價值上的評價就越高。
再次,除了廣闊的大自然環境,幼兒園里的小自然環境對于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更加重要,這與我們的課程建設更加息息相關。比如幼兒在野趣味園自由地玩耍時發現土壤里的秘密,在種植區播種與收獲等等,這樣一系列的活動更加能拉近幼兒與自然的距離,讓他們熱愛大自然。
在和幼兒選擇自然項目主題時,我們發現最好的方法是關注幼兒熟悉的且當地特有的自然現象,因為這樣幼兒有機會獲得親身體驗。如:潮汐項目可能適合居住在沿海城鎮的幼兒,但不適合住在山區的幼兒。與自然相關、在時間和空間上更遙遠的主題(恐龍、北極)更適合年齡稍大的幼兒,因為他們對地理和時間的理解更成熟。當然,了解這些無法進行親身調查的地域和現象對幼兒并沒有什么壞處,但根據我們的實踐發現,這種類型的調查不適合用于項目。
在我們江南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剛剛過去的秋天,園所里色彩斑斕,一陣風吹過,樹上的葉子隨風起舞,慢悠悠地落到地上,吸引了幼兒的目光。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展了有關樹的自然項目課程。下面主要將項目分為三個連續的階段來分別闡述。
第一階段是項目的啟動階段。
包括選擇要調查的主題。通常情況下,幼兒和教師在進行討論之后能對大致的主題達成一致。一個好的主題應該是大多數幼兒感興趣的主題,或者至少是幼兒潛在感興趣的主題,并且可以通過親身體驗和自主探索進行調查。
在探究樹項目中,教師以一種開放式的探究讓幼兒分組在園內探秘樹木,并讓幼兒收集在戶外探究樹時的一些物品及拍攝一些有關樹的照片。回來后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教師鼓勵幼兒回憶自己收集這些物品時的經歷,并建議他們用繪畫的表征形式表現自己與樹相關的故事,與同伴分享他們繪畫中的小故事。
隨著第一階段的推進,教師引導幼兒總結、做表征和記錄,展現他們對主題已有的認識和理解。教師用幼兒的觀點建構出一個“主題脈絡”,以此記錄他們在項目剛開始時對主題的理解和疑問。當看到自己的觀點被寫進主題脈絡中時,即使是那些閱讀能力尚弱的幼兒也能從中獲益。教師將完成的主題脈絡圖貼在幼兒容易看到的地方,并在整個項目過程中幫助幼兒不斷完善脈絡圖。關于樹的主題脈絡圖是基于項目開始時,幼兒對這一主題的認識和理解而形成的。
第一階段還包括生成問題列表,并根據這些問題設計后續的調查。問題列表能幫助教師反思幼兒目前對主題的理解處在什么水平,應該將其放在幼兒隨時能看到的地方。當幼兒和教師添加新的問題與預測,并填寫調查結果時,這些向我們提供證據,展示幼兒對主題的認識和理解是如何一步一步豐富起來的。即使有些幼兒閱讀能力尚弱,當他們看到自己的疑問和想法在活動中得到解答與驗證時,也會受益匪淺。教師一旦記錄下幼兒最初的疑問和預測,就可以繼續追問他們,如何才能找到答案。
第二階段是幼兒收集數據來回答階段一中的問題。
在此階段,教師們幫助幼兒形成小組,調查與整個大主題相關的特定子主題。小組的形成通?;谟變涸谥黝}脈絡和問題列表中所反應的共同興趣。在樹自然項目中,我們有種子探究小組、樹葉探究小組、統計園內樹木種類小組、樹的認領小組等。

春日樹的探究
第二階段的活動包括實地考察,繪制相關現象的表征圖畫,采訪與主題相關的專業人士,進行調查,發放問卷,以及用其他方式收集和呈現相關數據。在樹項目中,幼兒每周或每天都有自主時間去觀察幼兒園的樹木,或者和家長去附近的公園、植物園去參觀。他們會使用一些常用的工具來收集數據,如放大鏡、雙筒望遠鏡、測量工具、標本罐等,也會對自己感興趣的某一棵樹、一片樹葉、一顆果實、一個鳥巢或修剪樹木的工具進行記錄或拍攝。

班級認領樹木小組檔案本
在各個調查小組中,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對第二階段探究的問題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根據幼兒的年齡和經驗,以及可利用的資源,他們會使用各種各樣的媒介和方法記錄自己的發現,如繪畫、圖表、模型、表格、音樂和語言表達等。認領樹木小組的幼兒自制樹木檔案本,每周記錄幾次對認領樹木的觀察。一個月、幾個月下來,他們對認領樹木的周期變化有所了解;有的幼兒用圖標來比較他們所測量的幾棵樹的周長來了解樹的粗細;還有的幼兒用三維模型來描述一棵樹的關鍵部位(樹根、樹干、樹冠等)。樹葉小組的幼兒則利用戶外探究收集各種各樣的樹葉,用百科全書或網絡搜索來識別它們,并給它們命名。

山楂樹的測量
在第二階段,教師幫助各個調查小組匯報他們的發現,并征求同伴的建議和解答同伴的疑問。教師指導幼兒將正在開展的調查在主題墻上展示出來,以便幼兒從不斷豐富的學習中獲得啟發。展示可以包括各種各樣的記錄,如表征圖畫、調查表、統計表、創作模型、教師或幼兒拍攝的照片、幼兒之間對話的轉錄,以及有關他們的發現和經歷的其他表征形式。

常青樹、落葉樹的探究
第二階段持續的時間有兩周,也有持續幾個月的,這取決于主題、調查的深度、幼兒可利用的資源、幼兒的年齡以及他們參與項目的經驗。如樹葉小組在持續的三周時間中,幼兒對樹葉進行了分類、探究葉脈、探究樹葉為什么會變顏色等等;統計樹木組的幼兒則持續了近一個多月時間,他們在統計園內樹木數量的過程中發現了樹種的秘密(落葉樹、常綠樹);而調查樹木的幼兒對生活在樹旁的昆蟲等小動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從樹項目中延伸出一個關于這些小動物的項目。因此,有時幼兒會在探究的過程中產生新主題,從而延伸了原計劃的主題。
第三階段也是項目的最后階段。
幼兒和教師一起檢查調查結果,并反思在調查中的發現。他們一起回顧主題脈絡圖和問題列表,看看是否已解決了項目剛開始時提出的所有問題。這對于幼兒的探究式學習和教師反思幼兒從項目中學到了什么以及如何學習都是至關重要的。在樹木自然項目總結階段,我們以主題墻的形式呈現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的各種圖形表征、調查表、觀察記錄表等;同時以擺臺的形式呈現幼兒在項目過程中的相關物品,如收集物(樹葉、果子、種子、樹皮、樹根等)、創作作品(葉脈書簽、三維模型樹、樹葉標本、樹葉染料等)、相冊、樹木檔案本、傾聽本等;還有就是教師錄制的幼兒探究過程的視頻、整理的課程故事、日常觀察記錄、傾聽記錄等。記錄的基本目的是講述項目的故事:它是如何開始的,引導調查的主要問題,以及收集和表征數據所涉及的主要活動。因此,我們在活動結束后,會讓調查小組來向家長或其他班級的小朋友進行介紹,如:“在樹項目中,你最想讓別人知道什么?”

創作葉脈書簽
在樹項目中,幼兒更好地理解了一棵樹的結構,以及根和葉等部分如何使樹維持生命,他們還了解了樹在其生命周期中發生的變化,以及如何支持其他生物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