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盛夏,“八一”前夕,煙臺電視臺頒獎晚會的舞臺上華麗的燈光照耀著,舞臺上方的“八一”軍旗赤紅鮮艷,軍徽神圣耀眼。
“將最好的兒女送給國家,這是家國胸懷最美的表達。”聽著滿懷深情的頒獎詞,舞臺中央的輪椅上,一位滿頭白發(fā),89歲高齡的老媽媽熱淚盈眶。因為優(yōu)秀的兒女劉文桂,成了一個閃亮的名字。今天,被評為“十佳兵媽媽”的她與自己的丈夫——共和國功勛飛行員程樹榮烈士的形象一起來到了廣大電視觀眾面前。她多想從輪椅上站起來,挺直腰桿,用強有力的聲音讀出自己的獲獎感言,在舞臺中央給黨和國家、給人民深深鞠一躬,并鄭重地說一聲“謝謝!”
成長,從黑暗奔向光明
1935年3月,劉文桂出生在山東萊蕪一個有千戶人家、相對富裕的大村,位于泰安與濟南的交通要道上。但在她童年的記憶里,那是一個被日本鬼子、漢奸來回蹂躪踐踏的地方,村中就有一個鬼子據(jù)點,每次鬼子出入據(jù)點,路過村里,都是鄉(xiāng)親們的噩夢。踩著三寸金蓮的母親因為跑不動,只能領(lǐng)著她這個小女兒躲在附近隱蔽處。日本侵略者殘殺無辜百姓,禍害當(dāng)?shù)貗D女的暴行,給她幼小的心靈一次又一次殘酷的洗禮。因為家中大哥在1937年中學(xué)畢業(yè)后就出去參加了八路軍,他們劉家便成了敵人的眼中釘,一次次上門逼問。一天,漢奸帶著鬼子又闖進家門逼著交人,不交就開始打砸。一個漢奸抓起角落里瑟瑟發(fā)抖的小文桂要拷打,幸好有一個好心的鄉(xiāng)親央求,一個3歲的孩子啥也不知道,求求放過她吧。劉文桂有幸撿回一條小命,但遍體鱗傷的父親被抓走了,她哭著喊:“娘,娘——”
“妮兒,妮兒,別叫,娘在這兒。”在水井旁,她聽到水井里母親顫抖的召喚。那是母親難以忍受敵人的棍棒暴打,淤青遍體的她一下跳進了水井里,好在當(dāng)時水井里的水不深,母親也活了下來。
父親被帶到據(jù)點里去了,接受了各種酷刑,生不如死,雙目失明……家人變賣幾乎所有地產(chǎn),終于將死都說不出兒子下落的父親贖了回來。可父親痛苦的呻吟,全身傷口上蠕動的蛆蟲像甩不掉的惡魔,讓小文桂恐懼,更像無數(shù)根鋼針刺痛她幼小的心。她永遠記得自己顫巍巍地舉著小油燈,母親給父親清理身上蛆蟲的悲慘景象;永遠記得敵人在他們劉家大院用刀背在父親后頸來回劃拉著玩時那肆意的笑聲;永遠記得在八路軍區(qū)工所工作的大姐夫,因為堅決不參加國民黨,被敵人用燒紅的鐵勺子剜得皮肉模糊的樣子。從那時起,劉文桂美麗的大眼睛里就長出了頑強的目光,愛憎分明的眼神。
“娘,我哥和姐夫為啥要當(dāng)八路軍?”
“為啥呢?也許為你能過上好日子。”母親悄聲道了一句。
像看到了希望的光,文桂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向著明天的太陽勇敢地活下去!要等著八路軍哥哥打回來。狼煙四起,革命者前赴后繼、不屈不撓的精神,給了小劉文桂一顆紅色的種子,并在她的心里扎根,發(fā)芽,成長。
陰云遮不住太陽的光芒,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的人民軍隊,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她終于見到了身為抗日英雄的大哥,并跟隨他去了部隊。新中國向她展開了溫暖的臂膀,從苦難的童年爬出來的劉文桂,如一只被拉出泥潭的小鳥,快樂地撲棱著翅膀,在北京開始了她幸福的讀書生涯。
星光璀璨,英雄就在身邊。劉文桂從大哥身上,看到了中國軍人所具有的堅強意志和無私奉獻精神。大哥南征北戰(zhàn),是一次次從槍林彈雨中拼殺出來的,他身負11次重傷。在解放萊蕪時戰(zhàn)友們幾乎都犧牲了,他堅守陣地,頭部被炸,右眼和腦袋里都留下了敵人的彈片,他硬撐著指揮作戰(zhàn)到最后勝利。他的傷口包扎著,一路北上,又去了東北三省繼續(xù)參加戰(zhàn)斗。所幸在1949年解放后大哥眼中的彈片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取了出來,但腦中的彈片卻永遠無法取出,他要與那塊敵人的彈片搏斗一生。就這樣,勝利后大哥還參入編寫了《全軍政治綱領(lǐng)》,為國家軍隊建設(shè)繼續(xù)貢獻著他的聰明才智。
耳濡目染,劉文桂熱愛偉大的黨和英雄的人民軍隊,感恩來之不易的新生活。她熱愛集體,樂于助人。當(dāng)她得知同桌小郭父母雙亡,哥哥還在朝鮮戰(zhàn)場上時,她便主動從自己每月的生活費里拿出6元給她做日常生活補貼,直到一年后小郭的哥哥凱旋歸來。
劉文桂從廣州工業(yè)大學(xué)畢業(yè)了,20多歲的她美麗大方,白凈飽滿的鵝蛋臉上,一雙大眼睛明亮有神,說起話來聲音清脆利落,是個熱情率真,人見人愛的好姑娘。大學(xué)畢業(yè)后她分配在海口市城管局工作,一次杭州之旅,經(jīng)人介紹她結(jié)識了大自己1歲的山東老鄉(xiāng),高大英俊又幽默風(fēng)趣的海軍飛行員程樹榮。從此,劉文桂的人生與這位祖國的航空軍人密切聯(lián)系在了一起,她的目光開始習(xí)慣仰望藍天,她的眼里多了一顆會從天上飛到自己身邊的星。
奉獻,承載家國軍人情
美麗的相遇,幸福的向往。劉文桂與程樹榮在大家的見證下結(jié)婚了,一對佳偶,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但再甜蜜的愛情也要面對人間煙火,鍋碗瓢盆。婚后,劉文桂第一次來到丈夫程樹榮的老家——莒縣的一個窮鄉(xiāng)僻壤,沂蒙山區(qū)的貧窮落后是她沒有想到的。4個兄弟為吃飽飯,過上好日子向他們投來的渴望的眼神,讓年輕的劉文桂一時不知所措。心地善良,更是愛屋及烏,劉文桂明白自己將來面對這個貧窮大家庭的責(zé)任。于是,她與丈夫一樣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省吃儉用,接濟家中的兄弟們。五弟要讀書,二話沒說,全力供他讀書,直到他考上了中專;老大、老四的房子要重新翻蓋,他們出錢;老三的孩子上學(xué),他們接濟。丈夫的老家窮啊!一次丈夫?qū)嵲跓o奈挪用了劉文桂自己積攢的400元給了老家,當(dāng)時,那可是她在婚前從讀書就開始一點一點省下來的巨款呀!
“你用的話,最好跟我說一聲。”善良賢惠的劉文桂知道后心里有些委屈。
“對不起,老家急著用,我們以后再慢慢攢吧。”程樹榮滿臉窘迫的樣子,讓劉文桂心頭一熱,她連忙點了下頭,沒有再說一句抱怨的話。因為她見不得丈夫為難,見不得他為老家那一大攤子事操心,她一心要為丈夫分擔(dān)照顧家庭的重任。用她自己的話,我們兩口子從來沒有紅過臉,沒有吵過一次架。沉重的家庭生活負擔(dān)下,劉文桂只能向哥嫂求助。生孩子時,她幾乎都沒有得到過好的照顧和調(diào)養(yǎng),加上海南多變的熱帶潮濕氣候,幾年下來,劉文桂就得了嚴重的風(fēng)濕病。她的體質(zhì)越來越差,免疫力嚴重下降,過敏反應(yīng)嚴重。有一年她闌尾炎發(fā)作要做手術(shù),因為過敏無法實施麻醉,她是被綁在手術(shù)臺上無麻做的手術(shù),這需要一個女人多大的耐受力啊!但新中國要建設(shè)自己強大的海上航空,丈夫重擔(dān)在肩,帶訓(xùn)新兵,他顧不得啊。再多的委屈、眼淚只有自己咽下。劉文桂,這個新中國成長起來的知識女性,美麗的軍嫂,她默默扛起所有艱難。不能讓駕駛戰(zhàn)機帶兵訓(xùn)練的丈夫有一點兒心理負擔(dān),自己要提供給丈夫的必須是積極的情緒價值,因為中國制造的戰(zhàn)斗機需要他一次次駕駛上天試飛。
記得劉文桂第一次去海南飛行基地探望丈夫時,程樹榮神情嚴肅地對新婚妻子說:“小劉,你別害怕哈,昨天我一個同學(xué)在夜航試飛時人機墜入大海犧牲了。”單純善良的劉文桂驚呆了,她第一次意識到飛行員這個職業(yè)是一個光榮卻很危險的職業(yè),特別是戰(zhàn)機試飛員,面臨的危險更是莫測的。她為國家損失一位飛行員痛惜,也為他的家人,他的妻子痛心,那個夜晚她失眠了。
海南的風(fēng)是熱的,劉文桂的心更是滾燙的。她感覺自己突然間長大了,想到自己深愛的丈夫,他對自己的愛護,對老家父母兄弟的牽掛,便不由自主地心痛起來。國家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的海軍航空飛行員不容易,作為一名大學(xué)生,她有自己的偉大理想。但是,自己既然選擇了軍人,說再多的愛,不如穩(wěn)定好他的大后方,讓他后顧無憂。年輕的劉文桂開始思考自己事業(yè)與家庭的重心,因為保家衛(wèi)國的重任更需要丈夫這樣難得的人才。
程樹榮是個人才,也是一個傳奇。1934年出生的他,從小放豬放羊。1946年,12歲的他在陳粟大軍進駐沂蒙山時,一個人跟隨部隊跑了,在部隊里當(dāng)了小通訊員。1948年淮海戰(zhàn)役打響,年輕的程樹榮勇敢參戰(zhàn),與戰(zhàn)友們并肩戰(zhàn)斗,出生入死,榮立戰(zhàn)功。后來又參加了解放福建的戰(zhàn)斗,嚴明的軍隊生活,殘酷的戰(zhàn)爭歷練,他由一個烽火少年快速成長為一個高大俊朗的小伙子,勇敢機智的革命軍人。解放后,品行端正,身體健壯加天資聰慧,被推薦并如愿考上了長春航校,從此成了一名解放軍空軍飛行員,畢業(yè)后分到了祖國南大門,海南三亞,成了海軍航空飛行員中的先鋒。當(dāng)時,這是沂蒙小山村里的人做夢也想不到的事,家里人也以為跑出去多年不見的老二,可能早沒了。
思考再三,劉文桂決定放棄自己優(yōu)越的工作,到軍人服務(wù)社工作,擔(dān)起照顧家庭的重擔(dān),丈夫調(diào)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
這是一個質(zhì)樸的愿望,一個軍嫂對丈夫最純粹的愛。程樹榮也沒有辜負妻子對他的大力支持,他不驕不躁,是上級領(lǐng)導(dǎo)心里的虎將尖兵,戰(zhàn)友眼里的飛行楷模、標桿。為了丈夫,劉文桂幾乎承包家中所有的大事小情,她每天都在精打細算,買最便宜的菜,自己回家做。孩子們一天天長大,沒有衣服,劉文桂就拆大人的舊衣學(xué)著給孩子做衣服,棉花不夠,把自己讀書時的小被子拆了,掏出棉花給孩子做棉衣。不記得多少個夜晚,安排好孩子們都睡著后,她一個人還在燈下忙乎針線活,打算怎么接濟老家兄弟們……
夜深了,飛夜航的丈夫還在天上穿云破風(fēng)。劉文桂仰望著夜空,閃亮的北斗星啊,請保佑戰(zhàn)機一切正常,丈夫順利歸航。
家有賢妻,程樹榮進步很快。他被提拔為中隊長、副團長,再被任命為師射擊室主任、團長。
把困難與危險留給自己,每一次起飛前,程樹榮都是第一個先飛,去查探天氣。一次,程團長手拿飛行帽圍著即將起飛的戰(zhàn)斗機轉(zhuǎn)圈檢查,一圈下來,他用力一蹬飛機的輪子瀟灑地說:只要發(fā)動機轉(zhuǎn),我就能回來。這自信里有一個新中國成長起來的航空兵骨子里的堅毅,過硬技術(shù)和良好心態(tài);這瀟灑里有家中賢妻,美麗軍嫂給他營造的幸福港灣。
堅守,為愛撐起一片天
生命的樂章,像海南上空的風(fēng)云,變幻莫測,遼闊無垠的海面,熠熠波光下醞釀著洶涌波濤,震撼天涯。
1978年1月10號,陰歷的臘月初二,木棉花盛開的季節(jié),海南的清晨,輕盈寧靜,鳥鳴在窗外的薄霧中,時隱時現(xiàn)。劉文桂做好早飯,等著晨跑的丈夫回來,這是他們多年養(yǎng)成的默契。比往常早起一些的程樹榮回來了,他接過妻子煮的一大碗面條,聽著妻子溫柔的囑咐:趁熱吃。程樹榮心里有說不出的幸福。他看著為自己,為這個家整日操勞的妻子,飽滿的鵝蛋臉不知何時瘦削了許多,眼角的魚尾紋也多了……程樹榮眼里流露出一絲深深的痛惜與不舍。看到丈夫異樣的眼神,劉文桂問他:“你是不是病了?”“沒有,你放心吧,我沒事。”程樹榮笑著安慰,幾口吃完,隨即轉(zhuǎn)身往外走。出門那一刻,他又轉(zhuǎn)身朝家中打量了一圈,目光在依舊熟睡中的四個兒女身上停留片刻,他嘴角含著一抹微笑,轉(zhuǎn)身出門了。劉文桂追出去想跟他說點什么,竟一時無語,眼睜睜地看著丈夫高大的身影消失在茫茫晨霧中。
劉文桂怎么也沒想到,丈夫的這一個轉(zhuǎn)身成了他們夫妻的永別。下午4點,程樹榮不幸犧牲的消息像一個晴天霹靂在基地炸開了!
當(dāng)天下午程樹榮親自駕機試飛新型戰(zhàn)機,剛起飛不久,飛機的座艙即起火了(后來分析是飛機壓縮葉片斷裂飛出,將油箱點燃,火一直燒到座艙)。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老飛行員,他首先想到的還是要保住飛機,為保護密集的村鎮(zhèn),他放棄了跳傘機會。最后在現(xiàn)陵水機場附近,不幸機毀人亡。共和國培養(yǎng)的優(yōu)秀飛行員程樹榮,年僅44歲的海軍航空飛行隊伍里的一名干將,墜落前飛行了2000多個小時的雄鷹,他再也沒有飛回來。
劉文桂的天,塌了!
那是一個難以回顧的夜晚,海南的天空是那么暗,暗到火紅的木棉花都如披上了一層黑紗;通往陵水的路是那么漫長,漫長得似乎要到天的盡頭。
下午5點,海航第9師的官兵們和劉文桂的4個半大不小的孩子,奔到了陵水縣的墜機地點。大家打著火把一點一滴把英雄沒燒焦的骨頭和皮靴飛行服收集了起來,放在了部隊航9師的會議室。
丈夫那高大魁梧的身影在哪里?南國哭泣的風(fēng)告訴我吧!
清晨那一抹愛戀的微笑在哪里?夜空中顫抖的星告訴我吧!
劉文桂心里嘶喊著,一次次暈厥。
風(fēng)中沒有丈夫溫暖的擁抱,星光里沒有丈夫眷戀的目光。他還是扔下了他深愛的妻子,扔下了他可愛的孩子們,也扔下了他一直牽掛的父母兄弟。
“小劉,你別怕哈。”迷迷糊糊中丈夫出現(xiàn)了,是她第一次來海南探親時的樣子……
在程樹榮烈士的追悼大會上,劉文桂忍著巨大的悲痛,望著自己身邊哭泣的兩兒兩女,他們最大的15歲,最少的8歲。心想,可憐的孩子們,有媽媽在。可當(dāng)她使出全身力氣抱住自己的孩子們,抱著丈夫的遺骨回家時,她還是忍不住失聲痛哭,淚流滿面。
要為兒女們好好活下去!一個母親的力量讓劉文桂站了起來。她收拾好家,就像丈夫每次出任務(wù)回來一樣。她把丈夫的骨灰和遺物放在家里最安全的地方。從此,丈夫每天都會陪在自己和孩子身邊,她要讓丈夫見證孩子們長大成人。以后,她就靠國家發(fā)給的650元撫恤金和自己微薄的工資來養(yǎng)活自己和4個孩子,贍養(yǎng)70多歲的婆婆了。
一個人拉扯4個孩子的日子真是太難了!劉文桂想盡辦法省吃儉用,也絕不向部隊提一點兒救濟要求。婆婆常問:老二怎么還不回家?她就一次次編理由,說丈夫有任務(wù),出差了。善良的她一直囑咐周圍人,不能讓婆婆知道自己的二兒子沒了。直到老人88歲去世,烈士的母親還以為自己為之驕傲的兒子一直活著。
傳承,摯愛英雄軍人魂
“程華,我問你,你能不能做父親一樣的軍人?保家衛(wèi)國,不怕犧牲?”一天晚上大兒子程華剛進門,就被母親拉到跟前激動地問。
程華一愣,父親去世一年多了,他第一次看著母親如此嚴肅又興奮的表情,“能!我聽媽媽的。”程華不假思索地回答。
“好樣的,兒子。”
原來上午劉文桂看到海軍航空兵的招兵信息,她坐不住了,讓兒子去當(dāng)兵,子承父業(yè),我們家里不能沒有穿軍裝的。就這樣,在丈夫剛?cè)ナ?年后的11月,程華在廣東省陵水縣應(yīng)征入伍,成了一名光榮的海軍航空兵。
臨走前,劉文桂認真地給孩子們開會:我們要愛護“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個名字,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給它增光添彩,決不能抹黑。她跟大兒子談心:“你是程家的大兒子,要做到一切聽黨指揮,不搞特殊化,要給你自己爭氣。”程華怎么能不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呢?到了部隊,他勤快刻苦,臟話累活搶著干,一心撲在學(xué)習(xí)訓(xùn)練上。他想著母親的教誨,要在父親犧牲的地方奉獻自己火紅的青春。學(xué)習(xí)他是最用功的那個,干活他是沖在最前面的那個,吃飯他是去得最晚并是堅持飯后收拾衛(wèi)生,清掃廁所的那個。兒子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母親的鞭策鼓舞,不要忘了初心,要保持一個革命軍人的本色。
“你們的父親為國家犧牲了,不是為了讓你們能得到什么好處,烈士子女的招牌不得對外炫耀。”這是劉文桂給兒女們的警告。
國家恢復(fù)了高考,劉文桂把全部心血傾注到對子女的教育上。她嚴于律己,像軍隊一樣嚴格管理她的孩子們,規(guī)定每周要開家庭會議,匯報自己的學(xué)習(xí)工作情況。這成了他們家的一條鐵的規(guī)定,發(fā)現(xiàn)哪一個孩子出現(xiàn)問題,她就讓他到父親的遺像面前站著,去反思,去跟父親說。其實,孩子們都很懂事,他們知道母親的艱難,她每天都在與自己的越來越差的身體抗?fàn)帲c失去丈夫的命運抗?fàn)帯K麄円仓溃赣H累的時候常一個人看著父親的照片悄悄落淚,知道母親骨子里的那份剛強。
海軍司令員石運生上將聽說后稱贊道:“劉文桂是特殊性格的女強人,是我們永遠值得稱贊的好軍嫂。”
把英雄的精神傳承下去,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刻在孩子們的血脈里。孩子填報高考志愿時都聽從了母親的教導(dǎo),除了大女兒去了公安,兩個兒子和小女兒先后考上了軍校。3個孩子到了部隊,在軍營里摸爬滾打,爭做鐵血好兵。
像十佳兵媽媽頒獎詞里說的“作為兵媽媽,你言有信,行有格,以自身的良善、正義、風(fēng)骨、擔(dān)當(dāng),為軍魂的鑄就奠定了良好的基因。”
千禧新年聚會上,劉文桂鄭重提醒孩子們不能做的兩件事:第一,不能有生活作風(fēng)問題;第二,不能擺官架子,喝“兵血”。她苦口婆心地說,大多數(shù)戰(zhàn)士都是從農(nóng)村來的,他們家里一分錢恨不得分八瓣用。如果讓我知道你們誰伸手要了當(dāng)兵的錢,別怪當(dāng)媽的不客氣!身體孱弱多病的母親,語言的分量卻是字字千斤,砸在孩子們的心里。
從海南調(diào)到煙臺20多年了,她至今還住在萊山機場一個團級干部家屬宿舍里,家具、門窗都保持著原來的模樣,部隊每次調(diào)整住房她都不愿搬。節(jié)儉一輩子的劉文桂,對身邊生活困難的人卻一直很大方,省下來的錢曾無償?shù)鼐栀浗o了朱大保等10多位烈士子女讀書,救濟丈夫老家的窮親戚。而她給兒女們留的家產(chǎn)只有丈夫留下的軍靴,飛行服,每人一份。看到母親仔細打包好的父親遺物,孩子們百感交集,這是多少金錢也換不來的傳家寶,巨大的精神財富啊!
如今,兒女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大女兒在公安系統(tǒng),成了一名優(yōu)秀的科級干部,丈夫也是海軍航空兵優(yōu)秀的軍官。在部隊工作的大兒子程華、次子程平和小女兒程紅,積極奮進,三人都多次立功,先后被中央軍委授予大校軍銜,加上小兒媳房毅,他們一家共有4位大校軍官。因為她的軍旅情懷,三個兒女親家也都是當(dāng)過兵的革命軍人,劉文桂這位革命烈士的妻子,好軍嫂,她已成了一位幸福的兵媽媽。
只有吃過苦的人,才懂甜的滋味。
盛大的舞臺,像一本耀眼的軍旅篇章,它翻開了劉文桂在箱子里鎖了44年的一封《烈士證明書》,翻開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那些令人難忘的崢嶸歲月。
小客廳的沙發(fā)上,劉文桂看了一眼電視里,炫麗舞臺中央那個坐在輪椅上激動地發(fā)表獲獎感言的老太太,然后平靜地說:中國人民解放軍才是最璀璨閃亮的名字,我不過是借了他們的光。
盛夏午后的陽光照在綠樹上,光影斑駁,遠處蟬鳴隱約,周遭一片靜謐。劉文桂恍惚聽到英雄的戰(zhàn)機掠過長空,星光在她的掌心輕輕流動。
作者簡介:
王明珠,副主任醫(yī)師,煙臺市女作家,詩人,中國報告文學(xué)學(xu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山東省作協(xié)會員,煙臺市作家協(xié)會等。作品曾發(fā)表于《北方文學(xué)》《歲月》《青島文學(xué)》《膠東文學(xué)》《煙臺日報》《煙臺晚報》《齊魯晚報》等各報刊及各網(wǎng)絡(luò)公眾平臺。報告文學(xué)、散文等作品多次獲省市級獎項,出版詩集《指尖上的火焰》。
責(zé)任編輯/石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