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距今五千多年前,兩河流域的古蘇美爾人在石板上刻下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楔形文字。此后,他們又將楔形文字從石板轉移到了泥板之上,那些使用削尖的蘆葦桿或木棒在泥板上刻寫并將泥板曬烤成形、加以保存的勞作便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初的符號編輯工作。中國古代的編輯事業則最早發生在商代。《尚書·多士》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那些主管占卜祭祀、記言記事、保管和整理政事檔案的史官成為中國古代編輯的前身。《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孔子被認為是我國的第一位著名編輯。
最早出現在商代甲骨文中的“編”字,指串聯龜冊的皮筋或絲繩。西周后期,簡冊取代了龜冊,“編”字也指編連簡冊的繩索。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編”為“次簡也”,即是把竹簡依次編連起來。“輯”有“聚集”的意思。《漢書·藝文志》曰:“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顏師古曰:“輯與集同。”將“編”“輯”合在一起的記載有《魏書·李琰之傳》:“前后再居史職,無所編輯。”李延壽在其《南史·劉苞傳》中亦有“家有舊書,例皆殘蠹,手自編輯,筐篋盈滿”句,可見古代的編輯活動最初是將已有但無序的文字資料變為有序,將分散的資料變得集中,以達到傳播信息、儲存知識等目的。1983 年版《辭源》解釋現代意義上的“編輯”為“收集材料,整理成書”;《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說明是“對資料或現成的作品進行整理、加工”。編輯的本質屬性是將精神的、意識的思想凝聚于文字符號的再創造智力活動,由此產生的編輯思想即人們對編輯工作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和社會文化活動的基本觀點,構成系統與整體便成為編輯思想體系。
從春秋時期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到漢代劉向、劉歆父子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從宋代朱熹的“致廣大,盡精微”到明末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等的“經世致用”,中國古代的編輯工作者作為各個時代學有精長、術有專攻的專家學者,通常集編輯、著述和校勘于一體,不僅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他們的學術規范與價值觀念更為后世提供了珍貴的歷史文化經驗。然而,中國古代編輯入史冊者,往往不以其編輯之工而因其學術之精,更多中國古代編輯的名姓如今只能在關于典籍的“注釋”中閃現,今人對其人其事知之甚少。我們應當認真總結造成“編輯無學”的歷史淵源,重新認識那些為中華典籍的世代傳承作出過重要貢獻的編輯們的歷史地位與作用。
2023 年第11 期,我刊特別推出“中國古代編輯家傳”封面專題,邀請青年學者楊阿敏以代際劃分,為讀者講述古代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編輯生活,介紹歷代中華典籍編纂、出版方面的歷史規范與細節,展示中國古代編輯家的人生群像與價值觀念,以及他們與各自編纂典籍版本的關聯與故事、傳承與反思。《易經》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中國古代浩如煙海、“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的典籍版本,記錄著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壯大的演進歷程,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持續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既是中華文明起源與演進脈絡的重要載體,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更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為我們在新時代“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新形勢下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方法與路徑。唯有“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才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和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展示出來。而作為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代代相傳的中華典籍正是中國歷代編輯工作者盡畢生之功精心選擇、努力整理和細致編纂的結果。如果沒有中國歷代編輯家的勤勉工作,個別古籍的面貌或許殘缺不全,有的經典也許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我們看到白居易與元稹,將一生心血所在辛勤編輯成書、輾轉留存,文集最終卻不遂人愿,消散于天壤之間;司馬光主持編撰《資治通鑒》,親力親為,刪修定稿,以嚴密的工作程序確保全書的質量如一;馬端臨芟削繁蕪,增廣闕略,以一生精力成《文獻通考》,“矜其仰屋之勤,而俾免于覆車之愧”,為后世不可無之書;毛晉一生刻書遍及經史子集,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晝不知出戶,夜不知掩扉,頭顱如雪,目睛如霧,尚矻矻不休。我們同樣也看到21 世紀初,建設當代中國文化并貢獻于世界文化的責任感以及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讓當時已經七十多歲的湯一介先生毅然擔負起編纂《儒藏》的重任。《儒藏》精華編纂與《儒藏》全本編纂也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整理海內外儒學典籍的一項基礎性文化建設工程。2014 年,湯先生去世后,多名專家學者繼續擔負起職責,接力編纂。目前,《儒藏》“精華編”主體部分已順利完成,全本《儒藏》編纂工作正式啟動。
正如周必大所感慨:“校書如拂塵,一重過了又一重。”作為中國古代編輯家的理想傳承者,生活在當下的中國當代編輯們也應自強不息,努力護中華文明之火種,傳中華民族之文脈,續寫與塑造屬于“編輯們”的傳世經典與獨特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