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銘 鄭訪江
劉寶厚,原名劉寶厚,生于1931年4月,甘肅省蘭州市人,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原蘭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中西醫結合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屆甘肅省名中醫、首屆全國名中醫。劉教授1957年畢業于西安醫學院后,分配到蘭州醫學院(現蘭州大學醫學部)工作。1959年,劉教授參加甘肅省第一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并拜甘肅省著名中醫藥大家柯與參研究員為師,走上了中西醫結合之路[1]。1969年,劉教授被抽調開展全省氣管炎防治工作。20世紀70年代末,劉教授正式踏入中西醫結合防治腎臟病之路,先后提出了“中西醫雙重診斷,中西藥有機結合”和“中西醫結合的關鍵在于找準結合點,標準是能否提高療效”的診療模式,創立了腎臟病“標本兼治,祛邪安正;濕熱不除,蛋白難消;瘀血不去,腎氣難復”的三大腎臟病治療原則,創立了“病位病性辨證法”理論體系。他提出的氣管炎三型(寒痰型、痰滯型、喘促型)、三期(遷延期、急發期、緩解期)方案,1975年被修訂為全國試行方案;他提出的慢性腎炎4個本證(肺腎氣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氣陰兩虛)、5個標證(風邪、水濕、濕熱、血瘀、濕濁)相結合的分型方案,后被國家衛生部收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20世紀80年代以后,他率先將血液流變學檢測運用到腎小球疾病血瘀證的診斷、中醫辨證及療效評估上,有關論文在國內被廣泛引用。他幫助支持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腎病科建立了甘肅省中西醫結合腎臟病診療中心,幫助支持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腎臟病科建立了甘肅省中醫腎病診療中心[3]。他曾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第一、二屆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第一、二屆副主任委員,先后培養出許筠、戴恩來、劉新、馬鴻斌、甘培尚、曹田梅和薛國忠等數名享譽隴原的名醫高徒。如今91歲的他,身體健康,精神抖擻,堅持診療,現將其健康長壽養生經驗總結如下。
信仰事業,服務患者。劉老師從年輕時就樹立了繼承前人意志、全心全意為人類健康事業而奮斗的偉大夢想,一直以來都踏實肯干,毫不松懈,成果豐碩。他因孜孜不倦、追求事業而健康長壽,現九十多歲高齡,并為中西醫結合事業奉獻余熱。
劉師常說:“我的長壽秘訣就是事業。我每天都在打算著明天要做些什么事,把信仰放在事業上,這樣我才能每天保持積極的狀態”。他認為,一個人在認真工作的同時,就能享受到工作的樂趣,才有利于身體健康。如果只是一味地尋求健康,那一個人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所以劉師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以患者為先,以“我的中西醫結合之路”為人生軌跡,以傳承創新中西醫結合事業作為終生大任,支撐著他生命之樹長青。他八十歲后每年仍能診治8000多位患者,還經常教導學生要多“悟”、多總結醫案、多寫文章,對成長和養生都有好處。這些都是他熱愛中西醫結合事業、把寶貴經驗傳承給學生的真實寫照,也是支撐他健康長壽的精神動力。
保養腎精,顧護脾肺。《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意思是說,酸甘苦辛咸各歸一臟,任何一種臟腑虛弱了,補益的時間不可短,藥食氣味厚薄當適可;如果氣薄時短無濟于事,氣厚時長也會補之過度也會生變。
劉師深知,中醫養生精華,當重視先天腎氣、后天脾氣的充養,認為腎氣與健康長壽關系密切,并提倡顧護脾肺之氣以提高免疫力。據他介紹[4],古今長壽者多進食枸杞子、沙苑子、延壽丹、龜齡集等補腎強精,并介紹了自己服食的補腎強身酒之組成:人參、枸杞子、熟地黃各24 g,冬蟲夏草、沙苑子、鎖陽各9 g,遠志、龍眼肉、胡桃仁各21 g,以白酒二斤,浸泡30 d,每日飲1杯(約15 ml),早晚均可。
劉師特別推崇漳縣蛤蟆黨參,經常自己服食,其補益脾肺腎氣之效不差于冬蟲夏草,而且價格低廉,容易找到野生正品。在治療腎病和糖尿病等病有氣虛證候時,劉老師善用太子參、黃芪、黨參、白術、山藥、黃精等益氣藥物;常用黃芪、白術、防風組成的玉屏風散補益脾肺、護衛肌表之氣,預防感冒,調節人體平衡;常用黃芪、當歸補益氣血,以促進腎氣的恢復和濕瘀的排化。
合理膳食、適當飲酒。劉師在飲食方面不過分強求,經常肉、米或面、蔬菜相結合,適當進食水果,每天不忘半斤牛奶和2個雞蛋,吃飯七分飽,飯后活動半小時,然后曬曬太陽。他特別愛吃燉得舒松爽口、肥厚膩香的豬蹄。因其富含膠原蛋白質,脂肪含量比肥肉少,能夠防治皮膚干癟起皺,增強皮膚彈性和韌性,對延緩衰老和促進兒童生長發育都具有特殊意義[5]。劉師也主張飲食要有節制,一是不能吃喝得過飽,必須細嚼慢咽,以防飲食不能消化,阻滯氣機,導致腹脹胃痛脅痛等不適,也會影響二便,大便不爽或干燥,特別是睡前飲食過量,會導致難以入睡、夢魘紛紜、尿頻干擾休憩;二是飲食經常過多,特別是豬肉和米、面過飽,導致肥胖,活動不方便,記憶力和性功能下降,滋生糖尿病、高血脂癥和高血壓病等代謝性疾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三是少食煎炸炙煿、油膩咸辣,少吃外賣飲食,以防日久后損傷胃腸;四是飲食時少說話,不要生氣,防治食物誤入氣管而咳嗽連連,不利于消化吸收;五是不可暴飲暴食,以防發生急性胰腺炎和腸梗阻等病;六是不可過于挑食、偏食,也不可為了身材苗條而過于節制飲食,以防營養過剩、營養不良與不全面,過于挑剔飲食,給家庭烹調帶來困難,或許影響家庭和睦。
劉師習慣飯后適量飲酒,主要是喝白酒,更建議常飲紅酒,能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的阻塞。藥酒更是養生必備,古代宮廷常備壯陽防老的藥酒。白酒味辛,氣溫,入手太陰肺經。酒性辛溫宣達,黃者重濁而走血分,白者輕清而走氣分,善開鼻塞而行經絡,暖寒滯而止痛楚,故能治胸痹[6]。劉師常說,治療胸痹的瓜蔞薤白白酒湯和瓜蔞薤白半夏湯都用白酒,治療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代、心動悸之炙甘草湯用清酒,都是心胸疾病應用酒的良方。治療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的薯蕷丸,就用酒送服;治療五勞虛極、羸瘦、內有干血之大黃蟲丸,用酒服。這些都是老年人影響生命和健康狀況的方劑,酒起了活血救心、通經活絡、止痛寧神、興奮神經和緩解心理壓力的作用,故許多醫家樂師、文人雅士、畫師墨客不離酩醴,醫家治病難分杯酒(醫下酉部,醫源于酒、酒為百藥之長也)。
劉師門診時喜歡喝清茶。堅持喝茶有抗輻射、降脂、除口臭、醒神等作用,也有抗癌之功。“茶為萬病之藥,勿忘飲茶健身”[7]。鑒于拓展傳統茶文化和商業之需,也將一些水果、中藥納入茶的系列,有單味的菊花茶、苦丁茶、決明子茶降壓通便,玫瑰花茶、茉莉花、合歡花茶和黃花菜茶以疏肝解郁,胖大海茶、檸檬茶、金銀花茶解毒利咽,蒲公英茶、虎杖茶、敗醬草茶清熱解毒、化濕泄濁,防治濕熱之毒引起的胃炎、肝炎、泌尿系統感染和婦科感染;三七花茶活血疏肝;更有將枸杞子、黃芪、龍眼肉、大棗放在泡茶一起安神興陽,將荷葉、山楂、澤瀉、綠茶、丹參等煮茶降脂等。
和睦互助,弘揚功德。廣西巴馬是世界五大“長壽之鄉”之一。2008年統計,每10萬人就有31.8人在百歲以上,比國際標準高出24.3人。研究發現,長壽之家多是和睦的家庭,子孫孝順,盡享天倫,平等隨和,同甘共苦,傷心事少,煩惱少,全家同心合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做事容易成功,且成功又會提振自信心,提高凝聚力,如此良性循環,是健康長壽最基本的心態和狀態[8]。
劉師一生熱愛中醫學,深知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的長壽養生之道,夫人韓素萍更是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劉師,夫妻伉儷情深,和睦互助,構筑了夫婦共同的長壽之舟。
劉師的父親劉爾炘是清朝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因不屑清政府腐敗無能的行徑,1897年借祖母去世守孝而辭官歸蘭,在蘭州執教和參加社會活動,廣施善舉,聞名遐邇。曾著《拙修子太平書》《蘭州五泉山修建記》與《勸學邇言》等十余種著作。劉父書法多體兼備,功夫深厚,字體遒勁雄渾;對聯自編自寫,語句樸實,風格多樣,不拘一格,意味深長。
劉師常講:“積有善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劉老師潛心總結其父功德,銅神再入五泉山望來堂,在蘭州市博物館舉辦隴上名士劉爾炘書法藝術展,并編纂《劉爾炘書法集》[9]、《劉爾炘文集》[10]、《劉爾炘詩集》[11]和《劉爾炘楹聯集》[12]等著作。劉師的博士研究生、甘肅中醫藥大學教授戴恩來,幫助導師完成了一大心愿——編輯出版了《隴上大儒劉爾炘》[13]與《果齋全集》[14]2本著作,并在其主編的《甘肅中醫藥文化》[15]一書中,介紹了劉老師和其師父柯與參的小傳及對后世的影響。
淡泊名利,心胸開闊。“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劉師向來平易近人,對已經掛號患者從不推辭,即使下班時間拖延到中午2點鐘也不在意,部分患者是從外地來的,坐車乘飛機住酒店很不容易,寧可自己延遲工作時間,也不能耽誤患者治療;看病時,查閱病史資料非常仔細,記錄病歷極為細致,字跡工整,毫無潦草,唯怕疏漏個別癥狀、體征和檢查結果,怕別人看不清楚而影響診療;因熟知現代醫學診療腎病的指南和規范之優缺點,用藥常是十二味左右的中草藥加自研膠囊1~2種,有時加用西藥降糖、降壓、擴血管、抗菌素,基本不用古今他醫創制之中成藥。老人家為醫療衛生奉獻60余年,獲得國家和省級以上榮譽不少,從不抱怨得失,淡泊名利,常遺憾沒有將中西醫結合之路鋪到極致,沒有為關懷自己的單位做更多的工作,沒有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苦,沒有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弟子和學生。老師對于自己要求十分嚴格,搞科研達到頂級水平,絕不弄虛作假,堪稱同行典范。
老人家和藹可親,從不動怒而批評醫護人員或學生,而是謙和、井井有條、不厭其煩地講解相關知識與注意事項;碰到研究生宿舍書桌狼藉邋遢,親自動手清理,非常呵護他人的面子。即使極個別患者或家屬故意找茬,也不在意,總是和顏悅色耐心解釋,從不計較患者是否有感恩之心,對個別患者或家屬因感謝而帶來土特產總是拒收,所以很少有人帶禮品。
以靜為主,動靜結合。劉師時常教導眾弟子生活、工作、學習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能過度勞累,再忙也要抽空安靜一會,閉目靜躺一陣,或打牌、擺弄花草盆景,或閑看缸中魚游弋之態,計劃明天和以后做什么,回憶一些醫案的得失等。教導眾弟子呵護身體,工作不必過于急切,只要身體好,以后有時間學習和干更多工作。古往今來,在40~70歲年盛力強階段,許多成功人士因過度勞累、心肌梗死、惡性腫瘤、車禍等英年早逝,都是疲于奔命,饑飽失宜,不及時檢查身體,或有疾病拖拖拉拉,或遇事慌張,未能關注各種復雜因素。像劉師一樣的醫生(特別是中醫)們退休前后,正式步入人生的“黃金期”和“收割期”,都樂于微動似靜,總結經驗,著書立說;多處看病,臨床帶教;錄教學視頻,辦培訓班,將科研結果變為中成藥制劑。如以經方治腫瘤的陜西王三虎教授、在國際傳播經方如火如荼的南京黃煌教授,以及學驗俱豐、著作極受醫患關注的陜西王幸福老師就是代表。
有人調查海南省澄邁縣11個鄉鎮的498位90歲以上的老人后發現,62.2%的老人每天運動(主要是散步和干家務活)30 min以上,77.8%的老人經常到鄰居家串門[8],其實就是以靜為主的運動。全國名中醫嚴世蕓先生嚴守“龜法”養生經,烏龜喜歡安定,人惹頭縮入殼,安定后探頭伸肢。不求喧囂,但求安定,動靜結合,終達壽域。
老師不善刻意鍛煉身體,平時在家屬區周圍轉轉,實踐自己創制的簡易體操,在跑步機上活動一會,或在按摩椅上舒松筋骨,揉按足三里、合谷、涌泉、百會等穴位,或在花園里呼吸一會新鮮空氣,舒展腰身,踢踢腿,彎彎腰,打一會太極拳。晚上9:00—10:00休息,絕不超過11:00,早上6:30半起床,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7點40分上門診或查房。劉師特別推崇《壽世保元·不寐》中“睡法”:“睡不厭踧,覺不厭舒。踧者,屈膝卷腹以左右肋側臥,修養家所謂獅子睡是也。如此則氣海深滿,丹田常暖,腎水易生,益人弘多。舒體而臥,則氣宜而寡蓄,神散而不潛,故臥惟覺時可舒體耳。西山蔡季通引《千金方》睡訣云:睡則必屈,覺正而伸,早晚以時,先睡心,后睡眼”。劉師平時善于總結病例,寫作著述,《〈傷寒論〉與病位病性辨證》[16]一書,都是他一字一標點敲上去的,敲鍵盤動腦筋也是一種養生方法。以靜為主、動靜結合是他的養生之道。
劉師確有憂國憂民、擔心中醫發展之心,經常和弟子們在“名師出高徒”微信師生圈分享一些國家大事,譬如甘肅是國家芯片大省,75歲江蘇老大娘給郎平的公開信,防治新冠肺炎的中醫藥方法,“病毒專家”公開無視中醫藥在防控新冠病毒感染中的巨大作用等。這種“陽氣”深潛他老人家“寶體”,生生不息,為延年益壽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劉師的養生經很多,深邃簡樸,但付諸實踐卻不容易。吾輩當不斷學習,以修身孝親,廣傳老師長壽經,使更多的人受益。最后,以戴恩來教授獻給劉師八十華誕的兩句賀壽詩結尾:愿借天仙靈芝草,永護恩師駐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