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孫敬春,王明宇,楊公社,于太永
(1.陜西省銅川市印臺區動物衛生監督所,陜西銅川 727000;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陜西西安 712100)
隨著我國生豬產業“東減中穩西增”戰略布局轉移,西北地區在國家生豬產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作為西部地區生豬產業的排頭兵,陜西省在西北生豬產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陜西擁有八眉豬、漢江黑豬、蕨麻豬等地方品種和漢中白豬、關中黑豬等培育品種。同時,也有長白豬、大白豬和杜洛克豬等外來品種。分析陜西省生豬種業發展現狀、優勢和存在問題,對提高生豬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促進生豬種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豬糧安天下。近年來,在省政府特別是省農業農村廳的正確領導和養豬同行共同努力下,陜西省生豬產業有效應對了非洲豬瘟、市場滑坡等嚴峻挑戰,經歷了養豬歷史罕見的養豬周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取得了可喜成績。2022年,全省生豬出欄1278.1 萬頭,能繁母豬存欄85.5 萬頭,基本保障全省豬肉供應。同時,生豬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為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2 年,全國生豬出欄6.9 億頭,能繁母豬存欄4390 萬頭[1]。陜西省生豬出欄占全國的2.1%,能繁母豬存欄量占全國的1.9%。《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 年)》 依據環境承載能力、資源稟賦、消費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將全國生豬產區劃分為重點發展區、約束發展區、潛力增長區和適度發展區。在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布局中,陜西省屬于適度發展區。陜西生豬的品種、數量和種業龍頭企業情況如下。
目前,陜西省豬品種主要是外來豬種包括長白豬、大白豬、杜洛克豬和托佩克配套系等,培育品種有關中黑豬和漢中白豬,地方豬種有八眉豬、漢江黑豬、蕨麻豬等[2]。另外,在子洲縣、禮泉縣、眉縣、楊凌區和陜南部分縣區有分布有血統不明的類群。
從飼養數量來看,外來豬種及其雜種的飼養量占全省總飼養量的92%左右;地方品種的飼養量占全省總飼養量的8%左右。八眉豬、漢江黑豬、蕨麻豬、關中黑豬、漢江白豬存欄分別為1000、500、3000、5000、1000 頭,PIC 曾祖代、祖代和商品代約20 萬頭,托佩克配套系約2 萬頭。
近年來,國內外生豬養殖龍頭企業不斷加大在陜西的投資力度[3]。目前,主要龍頭企業有安康陽晨現代農業集團有限公司(2 萬頭母豬)、陜西正能農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2 萬頭母豬)、石羊集團(3 萬頭母豬)、城固縣順鑫鵬程種豬公司(3000 頭母豬)、新希望本香集團(2 萬頭母豬)、正大集團陜西分公司(5000 頭母豬)、牧原集團陜西分公司(3 萬頭母豬)、新希望六和集團陜西分公司(2 萬頭母豬)、溫氏集團秦晉分公司(2萬頭母豬)、陜西華陽良種豬有限公司(3000 頭母豬)、宏德天御有限公司(5000 頭母豬)。另外,還有乾縣靚麗、興平星光、神木天兆、定邊銘豐等生豬育種企業。
陜西省生豬種業發展在組織管理體系建設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缺乏有效的協作和協調組織管理機構。此外,培訓、技術支持、融資渠道、政策法規和監管機制也不健全。建議由省農業農村廳種業處牽頭,組建陜西省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并設豬專業委員會,負責畜禽資源相關的專業咨詢及監督等工作,有效強化生豬種業戰略咨詢和技術支持,推動陜西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也可以高效對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的相關任務。
生豬種業的發展中,種豬性能測定和遺傳評至關重要,包括繁殖效率、遺傳選擇、健康管理、營養管理、數據收集和記錄,以及科技和自動化應用。因此,提高種豬繁殖和生長性能,生豬產業從業者需要采用科學方法和數據驅動的決策,同時做好飼養管理環境和疫病防控工作。然而,陜西省在種豬性能測定方面較為落后,亟需建立完善的種豬測定體系,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提高陜西省生豬種業的競爭力。
建議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依托建立農業農村部種豬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西安)(目前該中心有3 個,分別在武漢、廣州和重慶)。種豬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是生豬產業發展的科技基礎,該中心的建立可為規范種豬檢測與測定過程、承擔并完成種豬質檢工作和監督檢驗項目任務等提供有效保障。另外,建立陜西省生豬遺傳評估中心,對全省主要種豬企業的種豬進行系統性的遺傳評估,促進優良種豬基因的交流與推廣。
陜西省雖然擁有漢江黑豬、八眉豬和蕨麻豬等地方豬種。但是這些地方豬種存在群體小、近交程度高、保護和利用措施有限等問題。這些問題對提高種豬資源的遺傳質量和生產性能構成了挑戰。建議陜西省相關管理部門組織科研力量,加強種豬資源利用和保護,利用精液冷凍和體細胞培養等現代生物技術,對有關的保護豬種的遺傳材料進行收集和保存。同時,為提高陜西省地方豬種豬質量,保證優良豬種有效供給,有計劃地遴選2~3 家省級地方豬核心育種場。另外,充分挖掘和利用陜西省地方豬種和培育品種遺傳資源,培育新品種(系)或配套系。
與中東部省份相比,陜西省地廣人稀、海拔較高、空氣流通、生物安全性高,氣候干燥、玉米霉變少、質量好,蘋果渣等果品副產品多、飼料資源豐富[4]。同時,擁有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國家政策優勢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人才資源優勢。
以陜西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升生豬核心種源自給率、培育自主品種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品種為載體、企業為主體、科研為支撐,加強生豬種業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品種創新和制度創新,創建資源共享、多元投入、獲益共享、人才交流的聯合攻關機制,構建適合陜西省省情農情、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生豬種業自主創新體系,將陜西省建設成為生豬種業的新高地[5,6]。
立足陜西省生豬現代種業長遠發展需求,瞄準前沿育種理念、技術和模式,合力突破生豬育種關鍵理論和核心技術瓶頸,培育自主產權的新豬種(或配套系),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滿足陜西省鄉村振興和現代生豬業高質量發展對高效、高產、優質品種及配套系的需求[7,8]。力爭3~5 年,設立陜西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豬專業委員會等相關組織;建立陜西省種豬性能測定中心、種豬聯合評估中心,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對外來品種通過現代育種技術,開展聯合育種,減少并對外來豬種的依賴;對陜西省八眉豬、漢江黑豬、關中黑豬和漢中白豬等省級地方豬種進行有效保護[9,10];挖掘地方豬種優異遺傳資源,培育特色優質地方豬種新品種(系)1~2 個;遴選省級核心育種場,開展省級聯合育種,促進生豬質量發展,提升育種企業競爭力。
在國家生豬產業戰略布局調整中,陜西省占據重要地位。在政策、人才、氣候條件、飼料資源和生物安全等方面具有發展生豬種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同時,在管理和協調組織建設、種豬性能測定單位和遺傳評估中心設置等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相信通過各方努力,整合各類資源,補足短板與不足,陜西生豬種業一定能夠再上新臺階,促進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