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紅,張凌青,胡亞美
(1.寧夏回族自治區畜牧工作站,寧夏銀川 750000;2.寧夏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養豬大國和豬肉消費大國,全世界48%的豬養在中國,49%的豬肉被中國人消費。在中國所有的肉類消費中,豬肉產品占比達到60%左右,生豬產業對畜牧業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寧夏地處黃河中上游,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夏少酷暑、冬少嚴寒,空氣干爽、環境潔凈,是我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中重要的優勢畜牧業生產基地。生豬產業曾經作為寧夏傳統畜牧業的重要支柱產業,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間,隨著農業戰略性調整步伐加快,生豬養殖堅持市場導向為主,飼養量呈持續下降態勢,如何推動寧夏生豬產業健康高質量發展成為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2019 年年底,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 的通知,將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安徽、河南、山東、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劃分為生豬及產品調出區,要為全國穩產保供大局做出貢獻,實現穩產增產;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為主銷區,自給率要達到并保持在70%左右;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過跨區合作建立養殖基地等方式保證掌控豬源達到消費需求的70%;內蒙古、山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為產銷平衡區,要確保做到基本自給[2]。
自“十二五”中期以來,寧夏生豬存欄基本穩定維持在80 萬頭左右,出欄110 萬頭左右,豬肉產量9 萬t,占全區肉類總產量的25%左右。每年生豬外銷量40%左右,基本形成自給有余、適度外銷的生產格局。
1.2.1 產業結構調整明顯
20 世紀80 年代,寧夏豬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80%左右[3]。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不斷加快,草畜產業發展優勢逐步凸顯,生豬產業生產規模和產業比重隨豬周期呈波動變化,但整體呈持續下降趨勢。目前產業結構調整基本到位,產業發展呈現隨市場行情波動發展的趨勢。2022年寧夏生豬飼養量185 萬頭,其中存欄74.3 萬頭、出欄110.8 萬頭,分別較“十一五”初下降35.3%、39.4%和32.1%。豬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24.7%,生豬飼養產值占畜牧業產值的7.2%,分別較“十一五”初降低16.8%和16.5%。
1.2.2 產區布局日益優化
寧夏生豬產業重點布局沙坡頭區、中寧縣、靈武市、青銅峽市等5 個產區,并形成一定的產業優勢。近年來,為穩定生豬產業發展,助推鄉村產業振興,切實保障市場有效供給,在穩定5個傳統養豬產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鹽池縣、平羅縣、原州區、彭陽縣4 個養豬規模縣。2022 年9 個養豬規模縣生豬飼養量144 萬頭,存欄55.5 萬頭,豬肉產量7.9 萬t,占比分別達到77.9%、75.1%和81%。結合產業布局,規劃生豬屠宰加工企業13 家,設計產能232 萬頭/ 年,2022 年屠宰生豬48.12 萬頭。
1.2.3 標準化規模養殖穩步提高
寧夏傳統生豬養殖主要以散養為主,規模化養殖比例較低。近年來,隨著畜牧業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寧夏按照“品種良種化、生產規模化、養殖設施化、管理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信息數據化”建設要求,積極引進生豬養殖先進工藝和設施設備,示范推廣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高效繁育、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配套技術,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占比逐年提高。2022 年,年出欄500 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場268家,出欄生豬57.4 萬頭,占51.8%;特別是年出欄3000 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比例顯著提高,較上年提高31.4%。
1.2.4 良種化程度逐年提升
寧夏生豬養殖主要品種為國外引進杜洛克、長白、大白和PIC 配套系。其中,“杜長大”(杜洛克×長白×大白)三元雜交利用占生豬養殖總量的90%,PIC 配套系占10%。生豬養殖主要以自繁自育模式為主,自繁自育養豬場純種母豬、二元母豬分別存欄0.712 萬、6.69 萬頭,年繁育商品仔豬127.1 萬頭,生豬生產良種化率達90%以上,生產水平也有顯著提升。2022 年,規模養豬場能繁母豬年繁殖2.1 胎,年提供斷奶仔豬22 頭以上,較2016 年提高2 頭;仔豬斷奶成活率93.5%,育肥期成活率96%;育肥豬日增重735g 以上,飼養153 日齡出欄重達到122kg,料肉比2.8∶1。八眉豬作為寧夏唯一的地方豬種,于2006 年滅絕。2022 年,寧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堅持恢復種源、提質保供的發展思路,重新引進八眉豬104 頭。
寧夏家畜飼養以牛、羊為主,區、市、縣對生豬產業的支持政策和資金較少,“十三五”期間,寧夏累計撥付3800 萬元用于支持重點縣區生豬養殖發展,爭取國家規模化豬場建設項目資金600 萬元,支持8 家規模養豬場改擴建,推進標準化生產;靈武市每年在“三通一平”、標準化豬舍建設等方面有一定政策支持。同時,生產中融資難、盈利難問題突出,推進落實生豬現代化養殖“三退兩進”要求困難較多,致使生豬產業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發展相對滯后,現代養殖設備和新工藝應用滯后,產業轉型升級難度較大。據全國統計數據顯示,寧夏規模化養殖比重較全國低13%,年出欄1000 頭以上養殖規模占比較全國低19%。
種豬場基礎設施配套不健全,育種工作基礎薄弱,育種機制不健全,種豬生產性能測定,遺傳評估體系等新技術應用總體滯后,種豬供種能力和生產水平不高。據統計,2022 年,寧夏種豬場存欄純種豬2700 頭,二元母豬9250 頭,按照能繁母豬年淘汰率30%測算,要保證生豬正常繁殖生產和種豬更新換代,每年需更新純種豬2982頭、二元母豬1.7 萬頭。2019—2022 年,寧夏從區外引進種豬9366 頭,種豬場存欄種豬少、生產能力不足、飼養規模小、血緣更新換代不及時等特點依然顯著,生產性能退化問題依然存在。
生豬養殖技術力量薄弱,技術人員青黃不接,科研院所甚至缺乏相關技術研究人員,生豬關鍵技術攻關及示范項目基本沒有。同時,由于產區優勢不足,產業集中度不高,養殖場自有技術力量和社會化服務力量薄弱,嚴重制約生豬產業生產水平的提高。2022 年,生豬出欄率129.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6 個百分點;每頭能繁母豬年出欄育肥豬較全國平均水平低3 頭以上;每頭能繁母豬年提供豬肉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0kg 以上,低于先進省份200~300kg。
寧夏生豬仍以活體和白條豬銷售為主,屠宰企業小而散,精深加工短板明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據調查,2022 年,全區生豬屠宰加工企業年屠宰量僅占設計產能的20.7%,占全區生豬出欄量的43.4%,冷凍貯藏、精深加工能力嚴重不足。
持續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支持方向,向生豬生產傾斜,支持重點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全面構建現代生豬產業體系。大力實施生豬養殖保險政策,探索建立能繁母豬、育肥豬保險動態調整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探索開展收入保險、價格保險等多種形式的保險試點,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實施種豬場和規模豬場臨時貸款貼息政策,對新(擴)建種豬場、規模豬場給予適當補貼,穩定生豬基礎產能。支持建設生豬產能調控基地,確保生豬產能處于合理水平,供給穩定。
建議實施生豬引種補貼政策,對新引進種公豬、純種母豬和二元母豬,按比例實行補貼,穩定生豬產能。按照建設生豬核心育種場、增加擴繁場、完善仔豬繁殖場和種公豬站的繁育體系框架,建立并完善種豬三級繁育體系,提高制種供種能力。加強良種引進推廣和種豬繁育新技術引進示范,開展種豬冷凍精液引進及人工授精技術試驗示范,探索建立后非洲豬瘟時代種豬引進繁育新模式。
加強生豬生產和市場監測預警,強化統計監測隊伍和平臺建設,提高監測預警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強化與各部門的常態化信息溝通和市場研判,持續完善信息會商發布和生豬產能調控市場聯動機制,根據不同預警情形,及時啟動生豬肉臨時收儲和儲備肉投放等響應措施,有效調控市場異常變化,確保生豬和豬肉市場供應穩定、價格平穩,保障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快規范規模養殖場建設和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加強先進工藝和設施設備的引進和應用,全面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推進生豬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機械化和信息化養殖水平。積極發揮大型養殖企業示范帶動作用,通過“公司+農戶”等方式,推進散養戶出村入場養殖,提升養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結合養殖量和土地、環境承載力,統籌養殖用地空間規劃,合理布局,重點支持新建和改(擴)建年出欄1000 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
嚴格落實非洲豬瘟“五控一隔離”防控措施,加強生豬及豬肉制品跨省調運的監管,嚴格管控生豬屠宰環節,構筑養殖場周邊生物安全隔離帶,切實壓實養豬場(戶)防疫主體責任,指導健全防疫制度。鼓勵支持有條件的規模養殖場創建無疫小區和疫病凈化示范場,切實提高養殖環節生物安全防護水平,增強畜禽養殖場(戶)發展信心。強化三級獸醫實驗室建設,提升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病原學檢測診斷能力。加快推進生豬運輸車輛清洗消毒中心、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廠、動物檢疫申報點等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完善畜牧獸醫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疫病防控能力。
支持屠宰企業配套完善生豬屠宰、精深加工、肉品品質檢驗、冷鏈儲運等設施設備,加強冷鏈倉儲配送體系建設,構建新型生豬營銷運營模式,改活豬銷售為豬肉產品銷售,延長生豬產業鏈條,構建現代化生豬生產體系。引導產業龍頭企業通過自建、聯建、訂單、協議等方式,加強與國內大型企業聯合,全面提升生豬收貯、加工、運銷能力,建立穩定的產加銷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以生豬屠宰標準化示范創建為抓手,持續提升屠宰行業規模化、設施化、智能化、標準化生產水平。
通過對寧夏生豬產業的調查研究,找到了寧夏生豬產業發展過程中種豬繁育體系相對薄弱、技術支撐能力有待加強、生豬產業鏈不完善等問題,并從產業政策、良種繁育體系建設、預警監測、產業標準化建設、疫病綜合防控等層面提出了建議,以期對寧夏生豬產業健康、穩定、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