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祝李豪 賈夢穎
摘?要: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致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涌入創業賽道。但此類青年創業者面臨風險憂慮,首創成功率低,創業資源能力不足的困境。“低門檻,低風險,多門類”地攤經濟恰好可以彌補這些缺陷,為大學生提供精益創業的平臺。同時,大學生群體加入地攤市場又為其健康科學發展助力。文章將地攤經濟與大學生創業相結合,分析大學生通過地攤經濟創業的動機、形式、優劣勢及其雙向性影響,發現地攤經濟可作為大學生初次創業的孵化池,對大學生創業有過渡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精益創業;地攤經濟;雙向性影響
中圖分類號:F1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4)03-0078-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3.018
地攤經濟是當今中國社會最有煙火氣、最充滿活力的商業活動之一,隨著不斷的規范化、制度化,地攤經濟也成了大學生創業的不二之選。兩者的碰撞擦出了新的火花、新的活力,僅僅依靠傳統數據和結論已無法滿足現狀。文章旨在運用文獻分析法、實證研究法和問卷調查法,在已有數據的基礎上給地攤經濟賦能,為大學生創業指路。
1?研究背景
高等院校畢業生逐年遞增,2010年至2020年就業人數上漲超兩百萬人,截至目前每年就業人數已近千萬人。當代大學生面臨著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就業人數上漲的同時就業崗位卻逐年遞減,使得勞動總量供大于求[1]。大學生不論是擇業還是就業的態度與以往也有所不同,從80年代的“分配制度”到90年代的“工作穩定性為王”,再到10年代的“就業壓力劇增”。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涌入創業這條賽道。但是創業就真的一帆風順嗎?
由于近三年新冠疫情的肆虐,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整體放緩,大學生創業也愈發艱難。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各大高校加強擴招力度,這看似是一劑良藥,但本質上只是一招緩兵之計。在創業方面,雖然“創業基礎”納入高校必修課教學體系,但由于部分高校教師水平限制和硬性的學分要求,大學生對創業課程興致并不高。課程的整體實施情況并不理想,課程設置仍需改進[2]。這就導致一部分同學既想創業,但受到學校老師重課堂講授輕實踐體驗的教學方案,又不敢去創業。
好在地攤經濟讓處于困境的大學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地攤經濟發展的峰值和大學生就業的低谷恰巧出現在同一時間點。在部分省份大學生能領取到一筆初創企業個人補貼,其金額不等,但大多在一萬元左右。在其他創業領域中,這筆補貼只能算是杯水車薪。由于地攤經濟具有“三低”的特點,這筆費用足夠讓高校畢業生大展拳腳。從路邊小吃到汽車營地,從手機貼膜到古董鑒定,從服裝售賣到二手回收,讓地攤經濟不僅得有“煙火氣”,更得有“朝陽氣”。地攤經濟創業的人口結構本來以中老年人為主,隨著大學生的加入會更具有活力。
同時地攤經濟難管理難整治,法律法規不完善,食品安全問題、環境污染問題、欺詐經營與產品質量問題、公共安全問題等頻頻出現。地攤經濟若想往更高層面發展,達到“地攤經濟+”這種新興模式,高素質人才的推動是必不可少的。人才加上政策并駕齊驅才能產生“1+1>2”的效果。
2?地攤經濟的定義及特點
所謂“地攤經濟”是個體或者小規模組織通過占用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間,利用流動或者固定的攤位來獲取收益的一種經濟形式,又稱路邊非正規經營與路邊經濟[3]。這并不是一種“一時興起”或者僅存于當今社會的經濟形式,地攤經濟能夠火遍大江南北的背后有著其源遠流長的歷史發展進程。從商朝的“南邑翼翼,四方之極”到漢初的文景之治[4],商業經營逐步由權貴壟貴向市井平民轉變。從隋唐的市場監管到宋朝的遍地繁華,我們看到了政府的治理讓地攤經濟有了量的增長。隨著明清兩代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甚至有了“地攤進官府”的奇觀,在封建社會中這可謂是一次質的改變。
時任李克強總理對地攤經濟提出“煙火氣”后,國家對地攤經濟從持反對打擊的消極態度到推出有序治理的相關政策,宏觀上有利于其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但歸根結底,地攤經濟仍有“三低”的特征[5]。一是創業門檻低,可以使大量的高校大學生進入地攤創業的賽道。二是失敗風險低,相較于門店的固定經營,極大減少了創業者的成本。部分項目加上政府的補助,甚至可達到零成本。即使經營失敗,也可從頭再來。三是商品售價低,物美價廉的商品更容易吸引廣大市民購買。此外地攤經濟的融合性衍生出“地攤經濟+”的新概念,地攤經濟往往與互聯網、休閑、環保等概念產生交集。這一新概念可能會激發地攤經濟的又一個增長點。
3?地攤經濟與大學生創業的聯系
3.1?發展狀況
以《時代商家》2021年對西南財經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成都市高校學生進行的抽樣問卷調查為例,樣本中有70.83%的同學認可地攤經濟有助于促進就業,有88%的同學接觸過學生地攤,有33.34%的同學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愿意進行地攤經濟的嘗試[6]。事實證明,地攤經濟作為一種靈活就業的方式,正在逐漸被大學生們所接受。
3.2?大學生參與地攤經濟的原因
大學生參與地攤經濟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2.1?積累經驗,鍛煉能力
地攤經濟具有低成本、低門檻的特點,適合大學生選為創業就業前的預選項,選擇這種生意模式可以積累經驗,鍛煉溝通能力,為以后的創業就業鋪路。
3.2.2?興趣愛好,結識伙伴
部分同學是為了推廣自己的興趣愛好,向更多的人推廣宣傳,也可以認識興趣相同的伙伴。
3.2.3?自我調節,釋放壓力
有的同學日常學習生活壓力較大,通過擺攤的方式可以和各種各樣的人聊天,緩解壓力,作為學習之余的調劑。
3.2.4?自給自足,實現獨立
有的同學獨立性較強,步入大學生活后熟悉了大學里的生活,想脫離家庭提前實現經濟獨立,因此選擇地攤經濟,積累資金。
3.3?大學生參與地攤經濟的方式
3.3.1?從空間角度分析
從空間角度分析大學生參與地攤經濟的方式,可以分為校內和校外。
校內地攤的種類以零售小商品、飲品、食物銷售為主,以舊物回收、售賣、以物易物等形式為輔[7],多在夜間,在學校的操場或籃球場一角聚集,宿舍熄燈前一個點陸續撤攤。而在學校大型慶典活動時,則是學生們擺攤的一次狂歡,學校和學生組織會在學校劃分場地,招募全校同學參與,人流量也為平時的數倍。
校外地攤的形式則更為靈活,選定商品,一張鋪布,一張馬扎,往人流多的地方一坐,就是一次擺攤的開始。大學生校外擺攤多在寒暑假和連休的節假日,有的以才藝吸引顧客,有的憑借新穎新奇的商品奪人眼球,青春活力更受顧客的喜愛。擺攤的時間持續的也更長,一般黃昏前就已陸續就位,八九點到達頂峰,持續到十點以后的比比皆是。
3.3.2?線下線上相結合
除了線下,有的大學生會通過拍攝視頻、線上直播等方式吸引粉絲招攬顧客,隨著大眾對地攤經濟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人們開始樂意線上觀察別人的擺攤生活,刷到喜歡的鋪子不吝半夜開車前往打卡,這種攤位也更容易產生網紅攤位,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擺攤較長時間的同學有的擁有自己的穩定顧客群,每天都有顧客提前從線上進行下單預購。
3.4?大學生參與地攤經濟的優缺點
大學生學習能力強,感受新事物更新商品的速度快。一方面有利于鍛煉學生的靈活處理突發情況和社交的能力;另一方面商品的及時更新有利于提升客戶滿意度,最終達到效益的提升。
大學生經濟基礎薄弱,地攤經濟門檻低。地攤經濟所需的初始資金較少,準入門檻較低,而大學生所擁有的資源較少,從事地攤經濟是很好的選擇之一。
積累創業的經驗。地攤活動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對于個人創業者而言是很好的體驗,一次成功地攤創業證明了相關創業能力的初步成熟,也有利于大學生摸清相應的商業規則。
提前進行專業知識的實踐。有的同學從事的是和專業相關的一些地攤活動,這有利于學生積累專業相關的實踐知識,提升技能熟練度,為以后從事本專業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存在一些隱患。部分高校明確禁止學生在校園里從事經營活動,禁止擺攤設點或推銷商品。而在校外擺攤,學生人身安全無法保障。同時不分校內校外,商品質量難以得到保障。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3.5?地攤經濟對大學生創業的推動作用
3.5.1?提升創業能力
GN?Chandler,E?Jansen(1992)的研究中最早提出“創業能力”一詞,并認為創業職能熟練度、衡量組織、人際交往能力、政治素養、專業技能水平是其重要組成部分[8]。而創業職能熟練度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一定的時間積累才能培養和提高。然而普通大學生由于風險憂慮、資源缺乏等,很難擁有創業的機會,創業能力也難以得到提高[9]。但是低門檻,低成本,低風險,經驗戰略可快速轉移的地攤經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些缺陷,從而為普通大學生提供了提升創業能力、精益創業的平臺。
問卷調查百名擁有擺攤經歷的大學生后(見表1),發現74名學生認同擺攤經歷有助于克服社交恐懼,提升人際交往能力;76名學生認同擺攤經歷具有驗證想法、驗證執行力的作用;過半數的學生支持擺攤經歷增加了創業動力;只有32名學生認同擺攤實踐有助于專業技能的應用。擺攤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計劃與實際不符、理論與實踐沖突的困難,但這也為學生提供了驗證想法(例如,測試所選擇產品是否適合當地市場)、驗證執行力(例如,制定的宣傳計劃是否因社交恐懼而夭折)、驗證自己是否適合創業的機會。擺攤過程中,創業者通過銷量波動對產品與市場的認識加深,通過親身參與從進貨到擺攤收攤的過程對資源配置的靈活度加強,結合新媒體使得宣傳的創新性提高,通過團隊經營讓組織水平得到提高,利于地方攤販政策參與的主體對政策的了解程度提升。結合表1調查結果與以上論述,不難得出結論:大學生參與地攤經濟對提升“衡量組織、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創業職能熟練度,培養政治素養,積累實踐經驗,增加創業動力有積極影響,可推動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
3.5.2?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觀
大學生在心理上處于第二次斷乳時期,存在對自我、對周邊環境認識不準確的問題。這些問題容易導致一系列的就創業心理障礙(見表2),進而產生負面的職業觀[10]。而負面的職業觀很大程度上與實戰經驗缺乏、個人技能與市場需求不符有關,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單一[11],與對塑造職業觀的重視程度不足有關。地攤經濟為大學生提供了低門檻的實戰機會。擺攤過程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觀,敦促大學生進一步認識自我、看清職業目標、提升實踐能力,磨礪創業所需的心理素質[12]。腳踏實地的實踐,更放開手腳的實踐也讓大學生真正體驗到創業的艱難與勞動的樂趣。
3.5.3?改善大學生創業文化環境
創業文化環境與創業有著正向相關關系。積極健康的創業文化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13]。但當下,創業文化環境發展還面臨社會包容度低,社會創業氛圍缺乏;創業資源不足,創業觀念落后;高校創業教育落后;制度保障匱乏等問題[14]。后疫情時代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地攤經濟,掀起了微型創業的浪潮;越來越多的居民認同地攤是“城市的人間煙火”,將地攤作為兼職并從中獲利,社會對創業的包容度因此提高。越來越多的高校鼓勵學生擺地攤,舉辦“百元創業大賽”“趣味擺攤—商科知識競賽”等比賽,鼓勵學生將專業知識與地攤實踐相結合,實施有效的創業教育,塑造校園創業文化氛圍。
地攤經濟提升了社會對創業的包容度、高校創業教育的靈活度,改善了大學生創業文化環境。
3.5.4?有利于大學生跨越專業限制和行業壁壘
“大學生運動會期間通過美甲盈利上萬”的新聞成為熱搜,足見擺攤可以一定程度上突破專業限制,進入新的領域。問卷調查百名擁有擺攤經歷的大學生(見表3),結果顯示超七成的學生選擇與愛好有關的商品出售。擺攤的過程中,學生自發學習宣傳營銷的方法,市場調查的途徑,了解相關商科知識,不再局限于本專業知識學習。
3.6?大學生參與地攤經濟對地攤經濟的反哺
3.6.1?為地攤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地攤經濟的發展從改革開放的收編整治,到21世紀初創衛城市的打壓,再到現在的引導疏通,經歷了三個歷史性階段,從無序逐漸走向有序。而大學生地攤經濟作為近幾年地攤經濟中的一種嶄新方式,有著獨到的特點和活力,刺激著地攤經濟跟隨時代潮流。大學生群體作為年輕人的一員,具有一定程度的潮流敏感性,又作為地攤經濟的一員,帶動著攤主們拓寬視野,對產品進行更新換代[15]。
3.6.2?讓地攤發展更科學合理化
傳統的地攤經濟在大眾印象中往往伴隨著臟亂差,大學生這股新興力量的加入,促進了有益的化學反應。當傳統攤販主發現大學生美觀整潔的攤位往往有更多的客流,時興的商品具有更多的消費和收益后,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們會自發地進行升級改造。
3.7?大學生擺攤合理發展路徑
大學生擺攤中需要緊緊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經濟形勢和社會現狀。通過營造獨具特色的創業文化環境,擴大銷售量增加收益。一是讓商品有特色、有文化、有品牌,通過構思產品故事讓產品“活”起來。除了文化路徑外,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有關部門可以提供免費或費用偏低的創業理論課程,彌補大學生在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對創業方面的疏漏。在實踐層面上,對大學生擺攤創業進行一對一的幫扶。
4?建議與結論
我國整體就業機會趨于穩定,但隨著畢業大學生的數量逐年增長,高質量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們不滿足現狀選擇進行創業。創業是一項系統性的活動。對于大學生而言,創業可以驗證他們所學的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但同樣的,對大學生而言,所面對的困難在現有條件下更加難以解決。
地攤經濟是一種成本低,見效快的經濟模式,是大學生初次創業的孵化池。大學生參與地攤經濟更有利于自身的長久發展。而對于地攤經濟而言,大學生的加入注入了一股新的發展力量,有利于地攤經濟的潛力釋放。因此,筆者建議大學生在合適的機會下進行地攤活動的嘗試。
參考文獻:
[1]路朝陽.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研究[J].科技視界,2020(18):214-215.
[2]徐小洲,梅偉惠,倪好.大學生創業困境與制度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5,(1):45-48.
[3]吳穎.地攤經濟的現狀與未來的發展建議[J].商業文化,2022(9):98-99.
[4]霍小山.中國古代的地攤經濟[J].決策探(上),2020(7):76-79.
[5]王成棟.引導“地攤經濟”有序發展[J].人民論壇,2020(20):77-79.
[6]程心力,張浩,陳友珊,等.地攤經濟背景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時代商家,2021(3).
[7]白佳,胡永銓.后疫情下高校地攤經濟活力釋放的現狀調查[J].現代商業,2021(17):31-34.
[8]CHANDLER?G,JANSEN?E.The?founder’s?self-assessed?competence?and?venture?performance[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2,5(7):223-236.
[9]羅伯特·赫里斯,邁克爾·彼得斯.創業學[M].5版.王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594.
[10]白文龍.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3(5):60-61.
[11]王洪才.創新創業能力評價: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真正難題與破解思路[J].江蘇高教,2022(11):39-46.
[12]胡凌霞.青年創業者的創業能力模型及效能研究——基于340份江西樣本的統計驗證[J].青年發展論壇,2021,31(5):85-95.
[13]竇鵬.新時代大學生創業文化環境營造路徑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22,11(5):118-121.
[14]徐小洲,梅偉惠,倪好.大學生創業困境與制度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5(1):45-48.
[15]胡穎,曹婷婷.地攤市場對大學生創業的影響探析[J].科技風,2021(4):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