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沐

五丈原(位于今陜西寶
雞)的帷帳里,一代名相諸葛亮發出了最后一聲長嘆。
突然有人快步撥開帷帳幕布,氣氛頓時緊張。他帶來的消息是:吳軍伐魏無功而返。諸葛亮一聽,頓時兩眼發黑,昏倒于地,旁人搶救半晌才蘇醒過來。
半夜,諸葛亮扶病出帳,抬頭望著星空,兩眼卻逐漸失神,只再次感嘆:“吾命在旦夕矣!”
屬下聽到后,對諸葛亮說:“天象雖則如此,丞相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
諸葛亮于是在帷帳中放置香花祭物,在地上分布七盞大燈,外面一圈分布四十九盞小燈,最里面則安放本命燈一盞。“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12年);如燈滅,吾必死矣。”諸葛亮說。
這便是諸葛亮點七星燈求延壽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三回。
雖然這件事只是小說演義,但中國人把“燈”作為寄托愿望的器物,卻由來已久。
中國人的燈,不僅是滿足照明之物,其鍛造、塑形和細節,更處處顯示了古人的造物智慧和精神世界。
距今170萬年前,云南元謀人使用了火。
火的使用,為人類帶來了全新的希望。它帶來了光明,驅趕了猛獸,改變了飲食。漫漫長夜帶來的恐懼,逐漸在搖曳的火光中消失。
經過漫長的實踐,人們逐漸掌握了人工取火技術。
為滿足不同照明方式的需要,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借用一些器物來固定和保存火種。
由于火帶來了光明,人們逐漸將它意念化。人們對于火光的迷戀,可以化為對光明、未來、親情、愛情和友情等美好事物的寄托和向往。這種寄托很快便轉移到了“燈”的身上。
據目前所知,最早的燈具為“豆形燈”。豆原本是一種食器,造型類似高足盤,上部呈淺底圓盤狀,盤下有柄,柄下有圈足,較為小巧,方便取放。
在早期的文獻當中,并無“燈”之說法,卻有“登”“鐙”“錠”之說。《楚辭·招魂》曰:“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當中的“鐙”很明顯有“燈”之意蘊。這些說法,其實都與“豆”相關。
1966年,考古人員從湖北荊州江陵望山2號楚墓里出土了兩件銅油燈,一件就是基本形制的“豆形燈”,另一件則是“人騎駱駝銅燈”。湖北省博物館原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研究館員萬全文介紹:“江陵望山出土的這個人騎駱駝燈并不大,高度只有19.2厘米,上面有一個燈盤,燈盤中間有一個燈芯。它是分別鑄造,然后用鉛錫合金焊接在一起的。”
這件人騎駱駝銅燈,造型新穎獨特,駱駝憨然可愛,擎燈人渾樸稚拙。用華南美術學院美術系教授皮道堅的話來說,就是“帶有更濃厚的新生活氣息”“洋溢著更多世俗生活的熱情”。而且,油燈調整方向后,照出的光線還會不一樣。專家認為,這說明了“當時楚人對千里之外的沙漠有所了解和接觸”。
“少所見,多所怪,睹橐駝,言馬腫背。”這條出自東漢末年《理惑論》的民諺,道出了1800多年前的中原百姓對駱駝的陌生。西漢張騫通西域后,一峰峰“沙漠之舟”伴著悠揚的駝鈴,緩緩步入長安的場景,必定吸引了不少中原百姓驚詫的目光。殊不知,早在戰國時期,駱駝的形象就已經出現在了長江流域。
這件人騎駱駝燈的造型在青銅燈中極為罕見,長方形平底座上一頭雙峰駱駝堅實地站立,頭向前伸、尾巴垂下,一人雙腳后夾跪坐于駝身,身板直挺,昂首遠望,五官清晰,雙臂微抬,雙手橫握筆直的燈柱,燈座頂端的淺平盤內附燈芯。整個青銅雕塑制作精巧,人與駱駝的形象以曲線為主導,旨在傳神,而不著意細部逼肖。從整體來看,底座、駱駝、人物與燈柱、燈盤渾然一體,駝背上的人舉重若輕,似擎一頂華蓋,其重心設計極為科學、合理。
駱駝被稱為“沙漠之舟”,主要分布在中亞及我國西北地區。2000多年前的楚地并沒有駱駝生活,為何這件駱駝造型的燈具會出現在江漢平原呢?“駱駝是西北沙漠上的動物,可能是因為當時駱駝作為一種運輸工具,到過中原地區,到過楚地,人們對這種動物很好奇,所以就把它作為一種仿制的對象。那么,出現人騎駱駝燈這樣一種生活用具,應該說是當時文化交流的一種見證。”萬全文說。
據古代文獻記載,早在西周成王時期,中亞、新疆、蒙古等地就與中原地區進行駱駝、良馬等貿易。春秋戰國時期“燕、代橐駝、良馬必實外廄”,說明當時據北方的燕代兩國,已經大量飼養駱駝,并在沙漠地區作為軍用或民用交通運輸工具。
這件雕塑品中駱駝的出現,說明當時楚國對外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進一步印證了當時楚文化的繁盛,為研究楚國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人騎駱駝銅燈”寓意即使“負重前行”,也會為人們點亮前行的光。駱駝運輸不僅創造了聞名于世的古絲綢之路,而且為商貿流通、東西方文化交流創造了不朽的業績。
絲綢之路漫長,漢唐以來通往西域的三條道路,無不是戈壁連著戈壁,沙漠連著沙漠,形成綿延數千里的瀚海奇觀,經年不見綠色,非有駱駝不能度越。駝隊,是萬里沙海中唯一移動的風景;叮當的駝鈴,奏響的是雄偉壯闊的文化交流進行曲。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穿越2000多年,我們仿佛仍能聽到那聲聲駝鈴,人們托舉著永不熄滅的燈,照亮遙遠而永恒的絲綢之路……
(綜合源自“最愛歷史”“郢都故事”及《荊楚文物說》)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