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清/文
當前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各行業企業對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要求越來越高。通過大數據學情分析發現,當前理工科高職院校美育實踐中還存在許多不足和短板。基于此,本文以理工科高職院校美育為研究對象,構建理工科高職院校綜合美育實踐方案;立足崗位需求,確定美育教學總體目標;提出“美之三義說”,重構美育課程教學體系;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平臺和技術手段多元化;制定美育藤條計劃,創辦深信鄉村美育實踐基地等。通過不同美育實踐探索,實現路徑多元化和個性化,最終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標。
當前,在新時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大變革下,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伴隨著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產業迭代升級,社會各行各業的需求也越來越個性化和定制化,大學生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中得以生存與發展?如何在職場中掌握規范的行業標準和得體的言行舉止,從而提高職場勝任力和競爭力?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該如何滿足新時代行業企業對高素質復合創新型人才的高要求和高標準等。這一系列問題都成為當前高校,尤其成為以職業教育類型特色見長的理工科高職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美育是審美教育、心靈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實施內容,也是高素質復合創新型人才教育的重要實施內容。而且,美育對于“新工科”建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體現在創新能力培養、重塑技術美的維度等[1]。基于此,本文通過探索理工科高職院校美育發展的創新實施路徑,力爭為我國高職院校乃至全國院校美育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筆者借助大數據學情分析了解到,當前理工科高職院校學生在審美與人文知識積累和訓練方面,基礎相對較為薄弱,他們在審美與人文素養知識的寬度、深度與廣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在知識基礎方面,大部分學生在職場禮儀規范與行業標準等方面都有一些認識和了解,也知道職場禮儀規范與人際溝通交往等綜合素質對職業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但在實際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對職場禮儀規范與職業素養等方面還理解不夠深,對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等內在底蘊的積累和訓練還不夠;認知能力方面,審美人文素養與工匠精神認識層面,悟“美”不透。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以信息技術為特色的高職院校,技術類專業招收的學生幾乎都是理工科出身,他們在審美與人文修養等實踐訓練方面相對欠缺,對大國工匠精神的理解也多停留于理論層面,對各行各業大國工匠的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領悟的深度認識還不夠透徹。
筆者帶著研究團隊通過對各大兄弟院校調研并了解到,學生實際需求和學校美育現有的實踐方案存在不完全匹配的情況。基于學生層面,他們希望學校開展和自身興趣相符的美育系列實踐活動,比如大美育課程、美育藝術表演、美育社會實踐等。基于學校層面,從當前實際來看,學校面向學生推出的各類美育項目主要依據現有硬件配備,受場地設備、師資專業等限制,美育實踐個性化需求與藝術獨特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2]。總而言之,當前許多院校開設的美育實踐活動與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和成長期待不完全一致。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依然是學生接受美育實踐活動的主渠道。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高職院校美育課程建設普遍面臨諸多現實發展困境,在理工科高職院校甚是。例如,很多高職院校專職美育教師人數少,學校常常依托公共基礎教學部門開設各類美育課程,美育資源庫建設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美育兼職教師。此外,美育課程開設還面臨開課教師學科背景、專業喜好、場地硬件設備等局限,美育課程教學整體呈現出系統性、規范性、多樣性不足等特點,這一系列客觀條件均影響了學校大美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高職院校美育實踐工作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教師的“潤物細無聲”。美育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甚至是“無意識的”,而正是這種“無意識”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產生了不可估摸的力量。但當前,許多理工科高職院校美育課程建設面臨頂層設計與師資隊伍建設不完全同步的困境。作為美育課程體系構建和教學主導的實施者,美育教師隊伍建設遠落后于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總體水平。一方面,很多高職院校的美育專職教師人數少,兼職教師多,且來自于不同部門或院系。另一方面,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在美育學科領域仍處于摸索發展階段,美育這一學科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學科體系和研究范式,從整體來看,美育師資隊伍水平要低于學校其他師資隊伍。基于以上種種,美育頂層設計與師資隊伍建設難以實現同步,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大高校美育課程的持續優化完善。
美育,具有孕育美好人生,構建美好世界的功能[3]。本文“以美育人”為目標,構建理工科高職院校綜合美育生態方案,通過美育現狀分析、制定整體解決方案、優化美育實施載體、創新信息技術手段等途徑,發揮美育特有的感性浸潤和熏陶教育功能,為新時代大學生提供描繪美好世界的途徑,從而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總體目標。
針對當前我國理工科高職院校美育開展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細致調研和分析,精準把握理工科職業院校學生特點開展工作。尤其針對理工科大學生個性特點,深入了解他們的成長期待和訴求、關注點和痛點、個性和喜好、認知和能力狀況、學習和生活習慣等,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對當前學校、教師、學生,以及第三方評估等多維度進行詳細調研和分析,深入論述當前美育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之處等,為后續構建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詳實數據作支撐。
筆者以本校某學院4個專業不同方向的崗位職責為案例,并對其進行深度剖析,對專業崗位群進行深入解讀和分析。其中,在崗位綜合素養要求這一模塊發現,用人單位幾乎都提到應聘者要具備基本的職場禮儀規范、職業標準和素養、人文素質、審美與人文修養等。盡管不同崗位對求職者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要求不相同,但從總體來看,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要求卻基本一致。因此,筆者對標我國軟件與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圍繞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宗旨,制定美育課程教學總體目標,即培養德技兼修、掌握行業規范,具備專業自信與職業素養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在這個總目標下,課程還設置課程思政分層教學目標,即素質目標、能力目標與思政目標。
針對高職院校理工科學生個性特點和成長期待,筆者還融入泛審美教育,將美育貫穿課程教學始終,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經過多年研究與實踐,筆者帶領課程教學團隊原創開發設計“美之三義說”課程教學體系(圖1),將審美與人文素養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全過程,實行橫向分塊、縱向分層,從而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階段需求的學生,課程教學實現循序漸進,學生實現螺旋式成長成才發展。

圖1 “美之三義說”美育教學內容構建圖
面對“秒新秒異”新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更加快速迭代升級。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設備資源優勢,整合建設內容充實、風格相對統一的美育信息資源,從而實現美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整合[4]。為此,團隊在融媒體技術多平臺重點持續發力,樹立“用戶思維”“品質思維”,凸顯深信技術底色,發揮技術優勢和先進性,實現信息技術與審美、科學知識與藝術素養相結合,讓信息技術與美育激發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將最新網絡平臺,如微信、抖音、優酷、各類官網平臺、人工智能技術(AI)、虛擬現實技術(VR)以及“沉浸式”教學體驗等靈活多元使用,實現技術“鮮活”“有趣”。例如,筆者帶領團隊依托深信鄉村美育實踐基地聯合學校書法協會共同舉辦“打破時空,云上逛展!——書畫,藏在美育里的人文力量”活動,充分發揮技術賦能作用,連線多地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員共同參與到這項有意義的美育活動中,實現美育信息化,彰顯美育的立體多維功能。
為進一步搭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平臺,引導廣大青年學子投身實踐,團隊還以“美育賦能鄉村振興”為小切口,制定深信美育藤條計劃,與對口幫扶地共建深信鄉村美育實踐基地,面向當地學齡前兒童、中小學生和鄉村美育教師等群體開展系列活動。基地融合“在地”特色文化,構建“美育+雙高專業群+特色專業”模式,開設桃文化主題墻繪、兒童纖維藝術、禮樂經典傳唱、少兒人工智能科普、簡易編程與美育虛擬現實技術體驗等美育課程。
總體來說,當前國內理工科高職院校美育發展盡管面臨重重困難,但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美育探索與創新也取得了系列成果成效。一方面,基于理工科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結合各大高職院校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探索出具有當地特色文化和校本特色的美育實踐活動。另一方面,結合當前信息技術時代環境,將信息技術元素貫穿其中,探索出具有現代意義的美育實踐活動。未來,高職院校美育發展將探索出一條更高質量的實踐路徑,為中國美育創新實踐研究提供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