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忠喜
金秋時節,我和家人踏上了前往三湘大地的征程。我們一路上游歷了長沙的橘子洲、岳麓書院,行舟于浩蕩的洞庭煙波,登臨了語文課本中的千古名樓岳陽樓,然而最令我怦然心動的卻是隱匿在尋常巷陌里的一家學堂舊址。
位于湖南省長沙市三貴街29 號的天倪廬時務學堂舊址就這樣淹沒在旅游旺季的古街巷中,若不是誤打誤撞地走到了它的門口,我也不會為一段燦若星河的歷史所折服。
“您好,需要進來參觀嗎?”說話的是一位慈祥的阿婆。本就走累了的我們正欲尋找一處僻靜之所歇腳,于是便好奇地把身體往院內探了探。只是一瞥,就能感受到一種沁人心脾的清涼:古樸滄桑的紅磚房在爬山虎的掩映下又多了幾分生機,幾百平米的小院里有連廊、閣樓和魚池,幾棵古樹需要人用心去瞻仰……我想,這座氣質獨特的院落一定有它不為人知的底蘊,否則也不會在這熙攘的鬧市中安靜得如此動人。
買了參觀票之后,我們便跟隨著一位衣著樸素的女士開始了對小院的深入了解。原來,這里是原湖南省文史館館長陳云章先生的住宅,云章先生為紀念其父——學者陳天倪,曾將該宅命名為“天倪廬”。陳宅占地不大,建筑面積僅有400多平米,這在當時也不能算得上是高門大宅。可是就在這座小小的庭院中卻赫然豎立著一塊耀眼的牌匾——“時務學堂舊址”,不由地讓人肅然起敬。據說,這是梁啟超先生1922 年回湘參觀學堂舊址時親筆手書,李肖聃先生的題記緊挨其后,李況松的跋、陳云章的補記也都依次排列,4 塊碑石在幾樹竹枝的交錯中連成一排。
跟隨著講解老師的步伐,我們依次參觀了陳宅的客廳、書房、閣樓,然后又來到了位于門口西側的“學堂故址陳列室”。在這間不足40 平米的陳列室內,墻上一排排如雷貫耳的人名讓我的思緒不由地飛回到了那個百廢待興、思潮涌動的年代。據說,時務學堂是由“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等維新人士倡議創辦,并在當時集結了一眾杰出學者和青年才俊。其中,首任校長是熊希齡先生,梁啟超任中文總教習,李維格任西文總教習。為了保證生源質量,時務學堂前后總共招考了五次,經過苛刻的選拔,共選錄學員264人。這些學生中有許多人后來都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才,如愛國將領蔡鍔,著名學者范源濂、楊樹達、林圭等。遺憾的是,這樣星光熠熠的新式學堂從開學到停辦歷時總共不到1 年,但這并不妨礙它為新中國播下了維新的種子,并迅速形成燎原之勢。恰如毛澤東主席所言:“湖南之有學校,應推原戊戌春季的時務學堂。時務以短促的壽命,卻養成了若干勇敢有為的青年?!?/p>
如今,撫摸著歷史的痕跡,仿佛能透過這座寂靜的小院,看到一群有志青年秉燭奮斗的身影,正是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歲月縮影。我和家人安靜地聆聽著歷史的回響,在星城的鬧市中,走過了近代中國百余年歷史的車轍。這座淹沒在小巷中的庭院,局促的空間內有著氣象磅礴的歷史。小巷大學堂,天倪廬時務學堂舊址確實是一個值得慢慢回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