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陸軍 段兵紅 郭霞
“十四五”以來,平涼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嚴格按照國家和省上科學綠化意見,始終以生態提質、產業轉型、農民增收為主線,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大力發展以“靜寧蘋果”為主導的經濟林果產業,生態面貌發生了顯著改善,林果草各項事業發展提速,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支撐。截至目前,全市森林面積達到555.37 萬畝,草地面積102.86 萬畝,森林覆蓋率33.8%,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69 平方米,經濟林面積154 萬畝,果品產量達到215 萬噸,產值超過110億元。先后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甘肅省省級森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稱號。
(一)統籌謀劃部署,廣泛凝聚“全域筑綠”強大合力。一是高起點規劃。按照“生態惠民、產業富民,調整結構、轉型升級,延鏈補鏈、培植財源,林(果)旅融合、壯市強縣”發展思路,全面推行項目化增綠、網格化護綠、信息化管綠、產業化用綠、市場化活綠新機制,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二是高效能推動。市、縣兩級黨委、政府每年召開科學綠化動員大會,制定印發科學綠化實施意見和年度科學綠化實施方案,成立“靜寧蘋果”“生態環保”兩個產業鏈工作專班,形成全市域、跨部門、各階層共同參與科學綠化的強大合力。市、縣領導深入一線,積極參與春秋義務植樹活動,每年組織干部群眾100 多萬人(次)開展造林大會戰,近三年打造千畝以上義務植樹基地170 處9.11 萬畝,完成義務植樹1692 萬株。三是高標準示范。深入開展綠化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庭院“五進”活動,2021 年以來創建生態園林式單位小區270 個,培育國土科學綠化示范點36 個,打造鄉村綠化美化和林旅融合發展典型53 個,建設綠色通道890 公里。
(二)堅持因地制宜,全力擦靚“綠水青山”美麗底色。一是最大化拓展綠化空間。認真開展造林綠化空間適宜性評估,在“四荒地”、退化林地、疏林地等篩選造林地塊120.6 萬畝。堅持向城市“金角銀邊”、農村“四旁”要地綠化,向林地挖潛問效,加大地邊、林邊、溝邊、鎮村邊、景區邊“五邊”和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四旁”綠化,見縫插綠,破硬還綠,增綠造景,在平涼中心城市、6 縣(市)城區、102 個鄉鎮建成區和1556 個村莊挖掘綠化用地2.8 萬畝。二是標準化編制設計方案。科學編制造林實施方案或作業設計,圖斑矢量數據報同級自然資源部門審核出具意見后實施,堅決避免占用耕地、永久基本農田和耕地后備資源等開展造林綠化。三是科學化配置造林模式。遵循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堅持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草則草,采取針闊混交、喬灌搭配、生態經濟結合的模式,科學確定混交樹種、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因地制宜,因綠配景,栽植常綠樹種、彩葉樹種、經濟樹種和碳匯能力強的樹種,培育多樹種、復層、異齡的林分結構,構建“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生態經濟雙贏”的綠色景觀。四是一體化推進城鄉綠化。近三年新增造林綠化面積59.98萬畝,森林撫育7.6 萬畝。綠化治理平涼中心城區北面山裸露斷檔崖面10 公里1.6 萬畝,新建平涼中心城區活力公園等綠地13 處,新建地面生態停車場1.8 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3.03%。五是精準化管理落地上圖。嚴格按照計劃帶位置申報,任務帶圖斑下達,全力落實生態工程“一張圖”管理,完成造林綠化結果上圖30.71 萬畝。
(三)立足惠民利民,不斷激活“綠色經濟”發展動能。一是做強做優富民產業。聚力打造“靜寧蘋果”百億級產業鏈,“靜寧蘋果”入選國家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精心實施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二是推動林(果)旅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田園、森林康養等林(果)旅融合產業,開發林下種養、生態觀光等項目,推動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協同并進。三是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創建國家森林鄉村20 個、省級森林小鎮25 個,林業助建美麗鄉村98 個,將“綠色風景”真正轉化為“生態經濟”。
(四)健全完善機制,織密織牢“林草資源”管護網絡。一是創新林長制。健全四級林長體系和“五個一”服務平臺,制定林長巡林辦法,完善考核評價、督查激勵、履職述職等制度,建立森林草原資源清單、問題清單、工作提示單和重大問題督辦函“三單一函”工作機制,全市設立市、縣、鄉、村四級林長5262 人,劃定責任區域3908 個,選聘專兼職林草管護員13112 人。二是構建安全網。加快森林防火信息化和野生動物救治智能監測建設,全市護林站點達到120 個,有害生物測報站113 個,病蟲害防治面積達到29.7 萬畝,連續32 年未發生較大及以上森林草原火災。三是規范嚴執法。堅持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嚴格審批,積極辦理各類重大項目使用林地草地手續。集中開展林業執法專項行動,嚴肅查處各類涉林案件,有效打擊了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四是立法嚴保護。制定施行《平涼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精心編制古樹名木名錄,開展全市古樹名木和鄉土樹種普查,健全完善數據庫,建檔立卡保護古樹名木3.5 萬株,柳湖公園保存有西北地區最為完整的“左公柳”古樹名木群。
(五)鉚足干勁攻堅,聚力創建“森林城市”成功命名。一是大力宣傳造勢。協調組織中央、省和市縣媒體開設宣傳專欄,在網站、微信等新媒體編發信息,在城市周邊、街區、鄉(鎮)、村社和農貿集市設立大型宣傳牌,市民“創森”知曉率、滿意度均達到98%。二是集中攻堅突破。全力實施城區增綠添景、面山生態屏障、林果產業發展、綠色廊道建設、美麗鄉村綠化、生態文化建設“六大工程”,城鄉生態面貌煥然一新。三是鞏固創森成效。堅持創森機制不變、工作專班不撤、推進力度不減、質量標準不降,全面實施創森鞏固提升期各項任務。
一是造林綠化空間受限。受耕地保護政策影響,造林綠化空間越來越小,退耕還林、生態造林、林草項目落地上圖困難,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受到一定限制。二是果產業發展鏈條較短。蘋果種植結構不夠合理,品種更新迭代較慢;品牌保護意識不夠強,“三老”問題日益凸顯;果園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足;產業鏈條短,鏈上企業“小散弱”。三是林長制引領作用發揮不夠充分。林長制落實創新不夠,管綠護綠的多,活綠用綠的少;基層林場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信息化程度低。四是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矛盾突顯。城鄉綠化美化與產業發展、和美鄉村建設融合度不高。
堅持“生態惠民、產業富民,調整結構、轉型升級,延鏈補鏈、培植財源,林(果)旅融合、富市強縣”的發展思路,全面推行項目化增綠、信息化管綠、產業化用綠、市場化活綠四項機制,走出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和山川增綠、林(果)草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優勢特色發展路子。
(一)搶抓政策機遇,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座談會講話精神,大力實施國土科學綠化,鞏固提升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
(二)依托林草項目,加大重點地區修復治理。加快實施2023 年隴中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項目,積極爭取國家林草濕重點工程項目,積極穩妥推進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和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
(三)圍繞產業富民,全力推進林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靜寧蘋果”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和《“靜寧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要求,積極謀劃“靜寧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項目30 個,每年舉辦靜寧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積極參加國際國內蘋果節會和品牌大會,加大宣傳推介,拓寬營銷渠道,全力做好果實采收,引導果企、果農適時適價銷售,確保果農收入穩中有增。
(四)堅持融合發展,不斷提升林果草綜合效益。發揮林長制引領作用,健全完善責任落實、政策保障、規劃引領和科技支撐“四大體系”,全面推行“四項機制”,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利用等林下經濟,探索庭院經濟、森林康養、林產品開發、林(果)旅融合等多種經營模式,有力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