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強
甘肅省作為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態林業建設不僅對該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具有深遠意義,也是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格局中的關鍵。當前,甘肅省在推進生態林業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森林覆蓋率的提高和生物多樣性的恢復,但同時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主要問題包括質量總體不高、分布不均,生態環境整體趨好,但成效并不穩固。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自然條件的限制、氣候干旱和水資源缺乏的制約、林草生態產業體系不完善和政策、資金支持不足。本文旨在了解分析這些問題的成因,并提出相應的建設對策,為甘肅林業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甘肅省作為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科學推進國土綠化已經成為該省提升環境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任務之一。省內積極開展國土綠化空間調查評估,確保造林綠化、種草改良等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特別是在甘南、隴中、祁連山等關鍵區域,通過水源涵養、增綠治沙等工程項目,加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國土綠化質量和水平。
生態保護和修復方面,甘肅省強化了生態用地管理,并加大執法監管巡查力度,保障生態環境法規的落實。加快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對祁連山、若爾蓋等區域的國家公園進行建設和規劃,加強黃河源頭濕地保護修復工作,以及草原和水土流失區域的治理,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功能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綠色發展方面,甘肅正在探索生態價值的實現機制,積極探索林業碳匯產品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實現途徑,研究建立林草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同時,核桃、花椒、油橄欖等優勢產業倍增行動計劃的規劃實施,這些都是甘肅省在促進生態和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甘肅省深化林長制改革,全面推行林長制,確立林長制的保護發展目標和考核實施方案,力爭建成林業資源保護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一舉措有助于實現長期的森林資源管理,確保生態林業建設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實現區域林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甘肅省作為西北地區生態建設的重點省份,近年來在生態林業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實施“三北、雙重”等重點生態工程,該省成功將多個市縣納入重點工程區域,并啟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首批項目投資逾七十億元,規劃建設面積超千萬畝,這些工作不僅阻擋了沙漠的擴張,為區域林業生態建設打基礎,以更大擔當、更大作為構筑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甘肅省依托天然林保護、三北工程建設、退耕還林等重點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積極創新造林形式,全面推進區域國土綠化。通過這樣的努力,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活立木總蓄積和林地面積穩中有增,這一切都有力地促進了區域林業綠色發展。
“十三五”期間,甘肅累計爭取各類林草建設資金347 億元,完成造林2605 萬畝,退化草原治理7873 萬畝,沙化土地綜合治理1030 萬畝。省內著力加速林業特色產業和生物質能源建設,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更多途徑。甘肅省累計完成的植樹造林、草原改良及沙化土地治理規模巨大,生態環境改善顯著,為構建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支撐。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甘肅的森林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13.42%,這一比例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林地面積雖然占到了全省面積的23.18%,但有林地僅占林地面積的26.08%,反映出甘肅省森林資源的稀缺性。
在森林質量方面,甘肅的林木主要以天然林為主,其中天然起源林地占比達到48.14%,而人工林地占比較低,僅為16.53%。在人工林中,以幼齡林占比最高,達到67%,這表明甘肅省的森林正處于成長期,森林整體質量尚未達到理想狀態,趨于減弱型,這不利于林業生態建設的長期穩定,生態、旅游、康養服務功能的發揮。
林木的分布不均也是甘肅省森林資源存在的問題。河東地區國土面積占全省區域國土面積的40%,卻擁有全省超一半的林地面積和森林蓄積,這種極度集中的分布狀況導致河西地區盡管占60%的國土面積,森林資源和蓄積卻遠遠落后。此外,闊葉、針葉混交林的比例僅占2.1%,表明生態多樣性相對較低,這限制了生態系統的復原力和穩定性。
甘肅省的生態脆弱性是由其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所決定的,70%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地形以及約15%的戈壁和沙漠環境,使得其生態環境極為敏感,特別是極敏感區和高度敏感區,占全省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尤其是黃土高原及甘南、隴南的高原山地,長期的不合理區域規劃和資源開發,以及區域自然環境的變化,導致林業生態系統功能的失衡。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及“三化”(沙化、荒漠化、鹽堿化)現象嚴重,加之頻繁的自然災害,極大地威脅著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導致生態防護功能的顯著衰退,為甘肅省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沉重的生態代價。
甘肅省的林業技術創新體系面臨著嚴峻挑戰,軟硬件環境相對落后,缺乏有力的創新支撐條件。省級以上的高端創新人才占比極低,反映出人才結構不合理,尤其是林業科技復合型人才的嚴重短缺,這與省內生態林業的發展需求相悖。這種人才配置和科技創新能力的不足,難以有效推動甘肅省林業科研、農業研究、種苗服務、林業技術推廣、產業開發以及林業管理等領域的進步,削弱了林業發展的科技支撐,影響了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為了提升甘肅省的生態林業建設,實施因地制宜、科學綠化策略至關重要。根據甘肅省不同地域的氣候、土壤和地形條件,選擇適宜的樹種進行植被恢復和林業建設。在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地區,可選用既能固土又能防風的樹種;在高寒地區,應選擇耐寒、生長周期短的樹種;而在沙漠邊緣,適宜種植耐旱和抗風沙的植物。此外,推動樹種多樣化,形成混交林,以增強林木的抗逆性。通過以上綜合策略,可以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鞏固造林綠化成效。
根據生態需求和地區特點,科學規劃林業資源的配置和重點林業工程的布局。包括在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風沙防治等生態敏感區域優先開展林業建設,同時,將生態恢復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突出對生態脆弱區和退化嚴重區的治理。通過重點項目的實施,可以集中力量、資源,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推動甘肅省林業持續健康發展。
鄉土樹種的利用與保護,意在借助本土樹種天然的適應性和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積極影響,推動生態平衡的實現。鄉土樹種由于其對當地自然條件的適應性更強,能更好地在生態系統中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如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等。此外,在城鄉綠化方面,突出以觀賞價值為主的原則,意在通過綠化提升城鄉生態景觀和居民生活環境。通過種植觀賞性強、維護成本低的植物,既美化了城鄉周邊環境,又提供了林業生態效益,同時也能促進城鄉綠化的可持續發展,增強生態功能。
“封造結合,造管并重”的策略,意在通過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結合的方式來恢復和提升森林資源。強調在關鍵區域實施封山禁牧,恢復自然植被,同時,在適宜的地區推行人工造林,增加森林覆蓋面積。此外,“造管并重”則意味著在增加森林面積的同時,還需加強對現有林地的管理和保護,確保林木成活率和生態效益。通過這種綜合措施的實施,既能有效促進森林資源的增長,又能保障林地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服務功能的持續提供,對于生態修復和提升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義。
依靠科技進步與改革創新,并堅持工程造林。這要求通過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創新,以提高林業生產力和生態修復效率,比如利用抗旱、速生的樹種進行造林,采用現代林業技術提升造林質量。同時,改革林業管理和經營機制,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林業工程項目,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林業建設。工程造林作為這一策略的核心,意在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的林業工程實踐,促進生態功能的恢復與提升,以及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強甘肅省生態環境建設的整體效能。
政府主導的角色至關重要,旨在整合和動員各方資源,推動林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持,吸引社會資本、鼓勵民間投資,實現多渠道融資,這樣不僅能夠增加生態林業建設的資金來源,還能提高項目的可持續性和效益。這種綜合性的策略有助于促進林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實現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與林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甘肅省生態林業面臨著資源少、質量低和分布不均等問題。生態脆弱性及其退化正威脅著林業的發展和生態防護功能。有害生物的侵害、不完善的生態保障體系以及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進一步凸顯了生態建設的緊迫性。結合生態林業建設對策,共同構建一個多元化融資、技術驅動和社會各界參與的生態林業建設新模式,推動生態建設全民參與,生態產品全民共享,全面推進甘肅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構筑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