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喆
“過度詮釋”是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內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它使現代文學研究呈現出一種“新瓶裝舊酒”的態勢。它主要表現為:通過對現代文學作品進行重新解讀,尋求對現代文學作品的新詮釋,以達到某種理論建構或學術研究目的。這種“過度詮釋”脫離了文學文本自身的特性,同時也導致了對文學文本的誤讀。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正確的解讀和把握,以更好地推進現當代文學作品研究。
從詮釋學的角度來看,“過度詮釋”是指在文學研究中,受以西方現代思潮為參照的普遍主義和特殊性思維的影響,研究者在文本中尋找特殊的視角、特殊的意義來進行闡釋。這種闡釋方式雖然能夠使研究者獲得一種獨特的解讀方式,但也存在“過度詮釋”的問題。這種“過度詮釋”會使研究陷入片面化、簡單化、碎片化等誤區,對文學作品產生負面影響。
文學研究中出現的“過度詮釋”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文學作品本身含義過于復雜,造成闡釋上的困難;二是在對某一歷史階段或者某個作家作品進行深入研究時,由于對文本意義理解不到位,導致對作品的解讀出現了“過度詮釋”。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研究中出現的“過度詮釋”問題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研究者過分強調作品所表現出的歷史意義和作家自身的特殊經歷,將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歷史內容視為唯一真實;二是研究者在解讀文學作品時過于強調作者意圖和作家生活經歷,導致對文本意義理解出現偏差。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出現“過度詮釋”問題不僅會使研究陷入片面化、簡單化、碎片化等誤區,還會對讀者產生負面影響,使其無法真正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中蘊含的豐富信息和復雜內涵。另外,“過度詮釋”也會使研究走向另一個極端,即研究者被文本束縛,陷入作者意圖、作家經歷、作品主題等條條框框中去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信息和復雜內涵。
文學作品是人類精神生產的成果,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通過勞動、感知、體驗而創造出來的藝術產品。它不同于其他文本,其特殊性表現在:首先,它具有創造性和藝術性。文學作品的產生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其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是豐富多樣的,所以在文本解讀時需要結合作品自身的特點。其次,文學作品具有歷史性。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狀況不同,導致了作家和作品的創作內容和表現形式不同。同時,由于時間的推移和時代變遷,作家會根據自己所處時代與社會現狀來重新創作作品,這就決定了文學作品是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產物。最后,文學作品具有思想性與藝術性。文學作品是人類精神生產的成果,它要表現和反映一定歷史時期內人們的思想、情感、社會生活等。它具有思想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是高度凝練的精神產品。在研究現代文學時,我們應該把握這些特點,在結合現當代文學創作背景和社會歷史現實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研究。當然在研究過程中不能脫離文學文本自身和發展規律,不能以現代人的視角來看待古代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作為一種文本,它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固定不變的。而在實際的文學文本解讀過程中,由于讀者主體的主觀性、主觀能動性,文本的意義常常會發生變化。這是由文學文本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所決定的。文學文本的意義是由文本自身所決定,而不是由讀者主體所決定。這是因為:其一,文學文本是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矛盾進行思考和體驗的產物,它既包含作者對現實生活中各種矛盾的認識,也包含作者對這些矛盾本身進行思考和體驗。由于這些矛盾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而具有不同程度上的復雜性,這就要求讀者必須對其進行深入理解才能準確把握。其二,文學作品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即文學作品是一種開放、變化、發展著的東西。這種開放和變化給讀者理解作品帶來了一定難度。如果讀者不能對作品進行深入解讀,就不能準確把握其意義和價值所在,更不能準確把握作品所反映出來的各種復雜關系。
因此,文學文本解讀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主觀性,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主觀性在文學文本解讀過程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看到,讀者主體在對作品進行解讀時往往會帶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觀性。這種主觀性要求我們在對作品進行解讀時,要根據文本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其本身所處環境等因素,盡可能地站在與之相適應的高度去理解作品中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當然,這里所說的“相適應”并不是指讀者主體對文學文本有一個完全統一、客觀、正確的理解和認識,而是指在進行文學文本解讀時應該盡量使自己以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去對待作品。
文學文本是一個由多種因素構成的開放系統,而闡釋對象也是一個開放系統,它必然具有多義性。對于文本的多義性,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在現代文學作品的闡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制約,文本具有了一種“不確定性”。因此,要對現代文學作品進行新的詮釋和理解,就必須先對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使之符合客觀實際,而這正是所謂“過度詮釋”產生的根本原因。
例如,在對魯迅小說《阿Q 正傳》進行新的詮釋時,有許多學者認為《阿Q 正傳》是一部“典型意義上”的作品;在對巴金小說《家》進行新的詮釋時,有許多學者認為《家》是一部“典型意義上”的作品。這些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標準給現代文學作品研究帶來了許多困惑。因為這類“過度詮釋”往往只停留在文本內部,沒有跳出文本來看問題。這種“過度詮釋”最終導致了對文本內部規律與外在影響之間關系研究上的缺陷。我們在正確地把握和理解現當代文學作品時,既要看到其外在表現形式上和思想內涵上所具有的藝術特點、藝術風格與審美追求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性,又要注意到它所具有的內在規律性。
“過度詮釋”現象的出現,還與現代文學研究中理論建構的功利性有關。在對現代文學作品進行解讀和闡釋時,我們所秉持的一種觀點是:要讓現代文學研究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就必須把現當代文學研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研究現代文學作品時,我們不能再單純地停留在文本上,而要從文學文本背后發掘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在進行理論建構時就不能停留在對文本的解讀上,而是要以一種批判的、審視的眼光來看待文學作品。也就是說,我們所作的理論建構要以一種學術批判意識為基礎。也正因為如此,現代文學研究中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為了構建一種新的理論體系,就會對已經存在的某些觀點進行質疑和批判,對一些與理論體系相悖的觀點進行消解,這就造成了我們在進行理論建構時表現出明顯的功利性。
“過度詮釋”的出現,是由文學文本的復雜性和文本自身的特性決定的。對于文本而言,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必然會受到自身知識水平、文學經驗、閱讀目的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使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在不同的層面上進行理解和闡釋。但是任何一種對文學文本進行解讀、闡釋或創造出來的結果,都不可能是“完全正確”和“完美無缺”的。因此,在對文本進行解讀和闡釋時,就必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誤讀”。誤讀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它是指對文學文本進行不符合文本自身特性和規律的闡釋或創造出來的結果。誤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文本闡釋的深度與廣度。在現當代文學作品研究中,我們也會碰到一些誤讀現象。
在現當代文學作品研究中,研究者對文本進行“過度詮釋”,往往會給文學研究帶來消極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破壞文學作品的完整性。文學作品具有完整性,是其自身價值所在。但在“過度詮釋”現象出現后,研究者對文本進行“過度詮釋”,會使文學作品失去原有的完整性。比如,當研究者對“魯迅為什么不吃雞蛋”這一問題進行探討時,卻忽視了魯迅對社會發展、民族命運的思考以及他所具有的社會責任感。第二,扭曲讀者對文本的理解。讀者對文本進行“過度詮釋”時,其解讀會出現偏差。這主要是因為在進行文學作品研究時,讀者通常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閱讀文本,這種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讀者對文本的正確理解。研究者對文本進行“過度詮釋”后,必然會使讀者不能正確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第三,影響研究者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在“過度詮釋”現象出現后,研究者通常會將自身所學知識應用到對文本的解讀中去。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所具備的專業素養和知識結構就會發生變化。比如,研究者可能會根據自己掌握到的知識來對作品進行解讀;在這種情況下,其往往無法從宏觀上把握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過度詮釋”現象的出現,首先與研究者自身的理論背景有一定的關系。研究者的理論背景與西方傳統文化相結合,對文學作品進行闡釋時,就會出現一定的偏差。同時,由于不同研究者之間的理論背景存在差異,在具體研究方法上也有差異,因而對文本的解讀也就有一定的差別。
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對文學作品進行詮釋時必然會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約,例如:研究者的學術背景、學術觀點和學術立場等。以西方傳統文化為背景,研究者在詮釋文學作品時就會受到其哲學思想和哲學立場等因素影響。比如:西方傳統文化中存在一種二元對立觀念,這種觀念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在文學作品研究中,研究者在理解文學作品時也會受到這種二元對立觀念的影響。
其次是研究者所接受的教育背景與其實際研究能力之間存在一定差異。接受過傳統文化教育或是現代教育的研究者在詮釋文學作品時,就會受到其自身所接受教育程度和其實際研究能力之間的影響。比如:如果研究者接受過高等教育或是現代教育,那么就會更容易對文學作品進行詮釋。
最后是研究者對文學作品解讀時所采取的理論方法和研究視角不同。比如:有些研究者認為文學作品是一種語言符號系統。他們在對文學作品進行詮釋時,就會更關注語言符號系統本身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而有些研究者則認為文學作品是一種哲學思想、美學思想或者是文化思潮等精神層面上存在著巨大差異的事物。
為消除“過度詮釋”現象給文學作品研究帶來的影響,研究者應采取適當的方法和策略來解讀文學作品。具體而言,研究者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樹立正確的研究理念。研究者在對文本進行解讀時,應充分考慮文本本身的意義,努力實現對文本意義的挖掘和發現。研究者應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摒棄那種只從自己出發,只注重研究對象本身意義而不顧其他因素的研究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對文本的客觀解讀。第二,遵循科學研究的原則。研究者在進行文學作品研究時應堅持科學性原則,在尊重文本本身意義的基礎上,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文學作品。第三,避免主觀情感和主觀性解讀。研究者在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時,應始終堅持理性、客觀原則。
“過度詮釋”現象的出現,給文學作品的解讀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使得研究者在文本解讀上存在誤區。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也是一種文學研究中的“誤讀”。面對這種情況,研究者應正確認識到“過度詮釋”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并采取適當的方法來改變這種現象。具體而言,研究者應轉變思維方式,從客觀、公正的角度來解讀文學作品;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文學作品中蘊含的哲理;要盡可能地把握文學作品的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要注意對文學作品進行整體把握;要適當地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此外,在解讀文本時,還應注意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在感知文學作品中各種元素時形成全面、深入的認識??傊谖膶W作品研究中,要正確對待“過度詮釋”現象,并采取適當的方法來消除其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