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說
高一學生鵬鵬:大家有沒有覺得,自己一刻都離不開手機?而手機似乎比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了解自己?
初三學生朱啟楠:對呀,你看公交車、地鐵上,全是低頭玩手機的人。我也經常沒事就刷手機,和朋友聚會時刷,空閑的時候也刷,但每次刷完就后悔。
高二學生酒酒:你是不是覺得把大量時間浪費在刷手機上耽誤了學習?我也這樣,但事后依然“我行我素”,繼續刷刷刷。
高一學生鵬鵬:不知道把手機鎖進抽屜能不能擺脫手機依賴?或者我們要怎么樣才能擺脫手機依賴呢?請老師幫幫我吧!
鵬鵬:
你好!
如今,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日益嚴重。當你發現“一刻也離不開手機”時,就一定要有所警覺,及時調整,避免產生手機依賴。
何為手機依賴?
手機依賴是由重復地使用手機而導致的一種慢性、周期性的著迷狀態,并會伴隨產生強烈而持續的需求感以及依賴感的心理與行為。如果反復從事這些活動,我們可能會感到非常痛苦或者對我們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正常社會交往等產生影響,例如出現視力下降、體質下降、情緒不穩定、睡眠障礙、學習效率下降、產生社交恐懼,還易引發親子沖突等問題。
為何會出現這種局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外部環境。無可否認,手機已成為我們學習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朱啟楠同學看到成人世界是“在公交車、地鐵上,全是低頭玩手機的人”,而我們總會有意無意模仿成人,加上手機自身各種強大功能的吸引,自然一有機會就會想到“刷手機”,讓我們即使會后悔,也要玩了再說。
自我控制。家長為孩子配手機,是為了方便學習和聯系,而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意志品質發展并未完全成熟,很難抵制手機的娛樂功能,忘記原來使用手機的目的。自控能力越低,越是沒有手機控制的意識,缺乏時間管理的能力。
人際關系。我們渴望朋友,渴望理解,渴望被尊重。如果在現實中,社交不順,缺乏同伴支持,父母又過度控制,或缺乏關愛,無法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我們就會通過手機在虛擬世界去尋找渴望的社交和溫暖,產生“只有手機最了解自己”這類建立在虛擬世界的感受。
但是,簡單粗暴的“把手機鎖進抽屜”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需要提升自己的自我控制力,合理使用手機才是王道。
鵬鵬,你可以試試這樣做——
識別環境,向榜樣學習。有調查發現,85%的青少年使用手機是來自同伴群體交往的需要。想要減少手機的使用,交往環境的選擇很重要,我們要主動遠離身邊過度使用手機的環境,并以自控力高的人為榜樣,主動向榜樣學習。還可以在生活中發展更多興趣愛好,在覺察自己出現使用手機沖動時,與這些興趣愛好替換。
制定使用計劃,進行自我監控。我們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制定一個手機使用計劃,并進行自我監控、自我反饋來管理自己使用手機的情況。當發現自己在非計劃時間有使用手機的沖動時,可以進行替代行為(其他興趣愛好);還可以先按個暫停鍵,讓自己停下來10分鐘,想象如果使用手機可能會有什么后果,而未使用手機會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10分鐘原則),從而叫停沖動行為。我們還可以邀請父母或者同伴幫我們一起監督自己,更高效地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
積極發展人際關系。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些集體活動參與,在人際交往中主動出擊,積極參與現實生活當中,這樣就不會沉沒在手機的世界里無法自拔了。
鵬鵬,加油!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擁抱生活,學會與手機和平相處!
譚燁
心理知識學一點
腦力流失效應:即使你沒有玩手機,甚至沒有去想它,即使它被設為靜音,或者關機,只要它跟你在一起,它就會吸引你,會在無意識的腦海中一遍一遍大聲喊著你的名字,就會降低你的工作記憶和解決問題的技能,也就是,會拉低你的智商。這就是“腦力流失”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