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晟濤

心有所向,身有所往,行有所止,邊界即個人給自己設定的方向、準則,也是對自我思想、行為的約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為了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我們必須主動樹立邊界,專注自我,方能為個人的發展寫下生動的注腳,為社會的發展彈奏恢宏的樂章。
個人認清邊界,要深耕細作,方能實現價值。愛默生說“力量的秘密在于專注”,樹立邊界使我們慎思篤行,行穩致遠。丘成桐認清自己的邊界是數學,便投身學術,攀登高峰,用長達六年的時間破解頂級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于敏先研究工學,再轉而成為原子彈核理論奠基人,后因祖國發展需要,執筆推演制造氫彈,填補技術空白,成為“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初心如磐石,始終認清自己的人生邊界——心懷報國之志,所以才能二十八年如一日地將個人奮斗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認清了邊界,科學家們更好地集中精力,鐵杵成針,百煉成鋼,在有限的人生中描繪出無限的精彩。
社會堅守邊界,要各司其職,方能形成合力。雷鋒說“每個人就像一顆螺絲釘,在屬于自己的崗位上堅守”。每個人只有守住邊界,做好分內的事,國家機器才能有條不紊地運轉。張桂梅不顧傷病,堅持推廣女子教育,面對流言蜚語毫不動搖。正因為她守住了對教育的熱愛,才讓大山里的女孩走向新世界。耶魯大學高材生秦玥飛,不顧外界的紛紛議論,畢業后堅守奉獻的邊界,主動到湖南的偏遠山村當村官,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為群眾解決難題。如果沒有他們各司其職,堅守熱愛的邊界,怎么可能形成合力,創造輝煌?
時代調整邊界,要靈活應變,方能把握機會。“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唯有變化,才能讓時代的細胞保持時刻分裂的活性。我們要在時代的變革潮流中時刻調整自身的邊界。隨著人工智能、AI時代的到來,許多人擔心自己的工作崗位被替代、取消,心存悲觀。為了化解潛在的危機,我們要找準定位,靈活調整邊界,追求知識的深度,掌握專業的技術,方能成為中流砥柱。正如《詩經》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若能凝神聚力找到邊界,切磋琢磨,定會有更精湛的技術、更廣博的學問、更深厚的修養,迎接新的挑戰。
也有人認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邊界是一種束縛。給自己樹立邊界,會限制思維的自由發散,阻滯個人的全面發展。實則不然。在信息高度碎片化的時代,如果任憑自己在沒有邊界的情況下發展,四處挖十口淺井,最有可能的結果是會而不精,廣而不深。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個人、社會、時代因樹立合適的邊界而有所發展。吾輩青年,應樹立邊界,集中精力,才能厚積薄發,決勝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