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明慧 劉樂君
摘 要:清代外銷瓷見證了中國瓷器輝煌的歷史。外銷瓷記載了當時的社會思想、禮教風俗,為中西藝術溝通提供了機會。瓷器上的人物圖像形式多樣,受到國內外追捧,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以外銷瓷中出現的女性圖像為切入點,探索“中國風”女性圖像在清代外銷瓷中流行的原因,以及從女性形象、生活場景兩方面分別闡述其設計特征,總結國外窯口瓷器上的女性圖像對中國范式的借鑒情況。
關鍵詞:清代外銷瓷;中國風;女性圖像
1 “中國風”女性圖像在外銷瓷上的發端
17—18世紀,中國處于清代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廣州開設了與國外通商的貿易據點,中國的瓷器、香料、茶葉風靡海外,在國際上占有廣闊的市場。歐洲人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無限的憧憬,欣賞甚至效仿中國風尚,“中國風”設計席卷歐洲。瓷器作為最主要的傳播媒介,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外銷瓷的紋樣以花卉、動物為主,女性人物的裝飾題材,在早期瓷器上并不常見,至晚明時期逐漸增多。因容顏嬌美、體態優雅,女性形象在晚明時期的瓷器人物紋樣中占有非常高的比例。瓷器上的女性形象以貴族女性的生活場景為主,或鏡前梳妝,或吹簫撫琴,紛呈迭出。東方女性形象的傳神寫照,流露出中國人所追求的內斂含蓄美,與同時期西方的大膽奔放美形成對比。為迎合西方市場,外銷瓷中也有描繪西方女性的瓷器,圖像多從西方油畫、版畫中臨摹。因此,外銷瓷上的女性圖像不僅包含著東方女性題材故事,也夾雜了受眾人群的審美需求,即來自西方的設計意識。
2 “中國風”女性圖像在清代外銷瓷中流行的原因
當大量繪有東方女性圖像的外銷瓷涌入西方市場,帶有濃厚東方氣息的瓷器使西方人耳目一新,成為象征身份、地位的奢侈品與觀賞品。中國瓷器纖細清淡的色調和自由舒展的畫風,不僅象征了巴洛克、洛可可藝術的基調,也充分滿足了西方人對異國情趣的嗜好[1]。
2.1 西方對東方女性圖像的追捧
17世紀,正是西方巴洛克藝術盛行時期,繪畫中的女性形象秉承了文藝復興的部分特征,以寫實性的豐腴的女性身體較為常見。由于文化審美標準的差異性,清代女性形象區別于西方女性,瓜子臉、柳眉、鳳眼、櫻桃唇的容顏以及修頸、削肩、楊柳細腰的身姿,是這一時期中國外銷瓷中的典型東方女性形象。同時,中國匠人受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將主觀思想運用到客觀對象中,創作的女性形象溫雅秀美,身姿窈窕,集自然美與精神美于一體。寬大、飄逸的傳統長袍掩蓋了視覺下的女性性征,為強調女性身體曲線的西方人提供了陌生的視覺景觀。這種與常規的視覺規范有明顯差異的女性圖像,改變了西方傳統審美趣味下對女性的感覺方式[2]。東方女性圖像因為其收斂、含蓄、遮掩的風格,得到西方人的追捧。
從女性形象在圖像設計中的差異來看,在西方流行的豐腴女性身體的鮮明比照下,清代外銷瓷中女性形象的修長削瘦姿態愈加明顯,具有異域特征。人物圖像設計逐漸程式化,并沿用晚明外銷克拉克瓷的多開光設計式樣,逐漸形成了特定的繪畫風格和構圖式樣,在歐洲尤其是荷蘭市場非常流行。這類東方仕女被荷蘭人稱為“修長伊麗莎”(荷蘭語Lange Lijzen,英譯Long Eliza)[3]。如圖1的青花仕女圖花口盤,盤心為一組對面站立賞花的仕女,邊飾圍繞八組同樣賞花的仕女,其動態與盤心仕女一致,對稱、序列、符號化的構圖手法極大地滿足了西方理性突出的審美特征,同時配合東方傳統仕女的體態美感,更加受到西方人的青睞。
2.2 西方定制瓷器再設計的影響
明萬歷時期,西方人開始訂制繪有西方紋樣的瓷器,花鳥人物等豐富的紋樣都集中表現在一件器物上。清代時期中國工匠有意識迎合西方市場的需求,裝飾上逐漸有了西方風味。荷蘭是主動開發瓷器市場的第一個國家,也是第一個設計國家和城市紋章瓷的國家[4]。最早的一批荷蘭外銷瓷訂單來自荷蘭貴族約翰內斯·坎普斯家族[5]。如約翰內斯·坎普斯家族紋章青花瓷盤(圖2),青花色澤淡雅,具有深淺、濃淡之分,增加了畫面活躍度;盤心為西方家族紋章,邊飾繪制了四組東方女性正在賞花、寫字、品畫、讀書的場景。這些女性活動場景不一,呈現的姿態無一重復,有的盤腿坐于地上,有的側趴在樹干上,有的倚靠太湖石上,工匠借助于場景元素,將活動畫面完整表現出來,既保留了中國人追求的畫面“圓滿”,又不受邊飾局促空間的限制,在有限的空間里繪制無限的想象。這種中西合璧的產物,在外銷定制瓷中大量出現,極大地滿足了西方人對于東方女性的審美需求。
至康熙時期,歐洲人定制的瓷器越來越多,西方女性形象逐漸出現在外銷瓷上。外銷瓷上的圖像以歐洲人提供的西方女性人物畫為藍本,表現的題材大多是田園生活、神話故事或是人物肖像畫等,在畫法上模仿油畫的光影效果,突顯明暗與體積感,為清代外銷瓷提供了新鮮內容。從被動接受東方傳統女性圖像,到主動定制具有西方女性特征的圖像,這種轉變進一步推動了女性圖像在外銷瓷中的盛行。
3 清代外銷瓷上“中國風”女性圖像的設計特征
清代外銷瓷中的女性人物圖像分兩大類:一類主要表現戲曲故事、神話故事、農家生活等;另一類是描述西方銅版畫、油畫中的女性人物。以下將從女性形象、生活場景分別闡述“中國風”外銷瓷上女性圖像的設計特征。
3.1 中式韻味西洋形象
縱觀清代瓷器,對女性形象的刻畫大多為“林黛玉”式的嬌弱美,如雍正五彩仕女罐(圖3)。圖像上的女性人物都是瓜子臉、柳眉鳳眼、櫻桃嘴,瘦弱嬌小、陰柔憂郁,這成為清代時期女子的標準形象模式。
外銷瓷中對于女性的描繪從內銷瓷上的人物畫中得到借鑒,其雖描述的是西洋人物,但人物的神情姿態仍帶有中式韻味,如雍正粉彩西洋人物紋觀音瓶(圖4)。這時期粉彩技術達到鼎盛,色料發色明艷,質地透亮如玻璃,人物刻畫更為細膩。
圖中,位于中間的西洋女性身著西式華麗服裝,金黃色卷發,但細觀其人物面部,眉毛淡雅、眼部細長,這與西方女性立體的五官并不相符。同時女子放置于胸口的蘭花指、呈45度傾斜的頭部和四分之三側臉的面部都為中國仕女畫中常見的形象特征表達;女子回眸含蓄,面部向右回望,身體向左側傾,S型的站姿更符合東方仕女的體態,這種視覺上的呼應堪稱中國繪畫經典。故而不難想象,雖畫面為西洋人物的生活形象,但在體態、面部形象的設計上是以東方的女性人物形象為摹本的,因而此類圖像可以理解為帶有中式韻味的西洋女性,這在外銷瓷女性圖像中屢見不鮮。或許陶工在繪制西洋人物時并不是在刻意以東方女性為參照,但受到技藝以及認知的局限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工匠雖在極力刻畫西方人物的形象,但仍使西方女性圖像中融入進了中式韻味,從而形成了看似違和卻富有新意的瓷器圖像。
3.2 東方庭院下的西洋女子
“中國風”設計基于西方人對中國的認知與了解,混雜著現實與想象的差距、主觀與客觀的經驗內容。在中式紋樣的基礎上嫁接西方元素,是中國陶瓷匠人對外文化輸出的一種藝術創新。一件器物上糅合中、西方兩種不同藝術元素,具有創新性,卻也缺少現實性。如雍正開光西洋仕女人物粉彩盤(圖5),洋紅構建了瓷器畫面的基調,其他色彩作為點綴,畫面柔和協調;邊飾為中國傳統瓷器紋樣,四個海棠式開光內繪制牡丹花,空白處為網格紋;盤心均衡構圖,男子身穿西洋服裝坐在椅子上,女子著古典長袍,姿態為中國仕女的S型站姿;人物身后的欄桿劃分出畫面的空間布局,前景為人物交談,桌上放置插花瓶,
遠景圍墻后伸出一組太湖石,花草穿插其中,
太湖石的出現也使觀者得以判斷此為室外庭院場景,欄桿、太湖石以及前景桌椅組成了典型的中式庭院,將異域特征的人物形象與東方庭院場景相結合,形成了別有風味的瓷器面貌。這樣的畫面很難不被解讀為,這位西洋女子正模仿中國仕女姿態在東方庭院里的生活場景。這種紋樣的組合,是在傳統紋樣中融入異域元素,構成非理性的圖像。
同樣,在雍正青花礬紅描金人物盤(圖6)中,邊飾采用開光手法繪制八寶紋,在釉下青花處點綴釉上礬紅和金彩的花草;盤心主要用釉上彩表現人物活動場景,近景描繪的圍欄、太湖石與遠處的花草構成一幅充滿東方元素的庭院場景,一對夫婦居于盤心,挽手對視。這種親密的動作在傳統中國瓷器圖像中并不常見,受封建禮教思想的影響,大部分東方女性思想保守,現實生活中與男子來往需保持距離,但西方人追求精神自由與自身享樂,許多描繪夫婦親密的圖像會出現在繪畫中。這種東方庭院范式與女性人物形象的結合,形成西洋人物融入東方庭院的生活景象,也成為清代外銷瓷“中國風”設計的典型代表。
4 國外窯口瓷器上女性形象對中國范式的借鑒
17—18世紀,大量的清代外銷瓷涌入國外市場,為滿足大宗消費者的需求,以中國瓷器為范本,歐洲各國中也出現模仿中國風格的陶瓷。代表窯口有荷蘭代爾夫特、德國邁森、英國切爾西等。
盡管歐洲各國工匠無法生產出與清代外銷瓷相匹配的質地,但對中國范式的借鑒,融入了想象中的東方元素并加入了本土化特色,生產出的瓷器獨具異域色彩,極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風”設計在國外深遠的影響。如1730年荷蘭代爾夫特四角委盤(圖7),邊飾為清代瓷器上常見圖案,開光手法與花草紋結合并圍繞器皿一圈,盤心站立一位女性,兩位男性被安置在身后涼亭中。從人物衣著來看,因荷蘭陶工不理解中國發飾,女子發飾被繪制成一頂帽子,手上抱著不知是兔子還是貓的寵物。其中出現的斗雞場景、空中鳥禽、劃分空間的欄桿以及盤沿重疊的湖石,都是中國瓷器圖案中的代表性元素,被西方陶工用于搭配人物場景。這些重復出現且充滿吉祥寓意的元素成為他們認識中國風尚的符號,也成為我們辨別“中國風”作品的捷徑[6]。
東方元素以生澀的方式畫在代爾夫特陶瓷上,工匠們也試圖將“中國風”圖像努力表現出來。
但反觀上圖,瓷器上的色彩濃艷紛雜,用色分散,缺少畫面整體基調,中國繪畫中最擅長表現的線條失去了飄逸動感,變成了一種裝飾性圖案。
在這種非理性的模仿中,荷蘭工匠僅僅提取了對西方人來說新奇的東方元素,以此來吸引本土的消費者,并不理解或在意中國吉祥圖案中的象征意義。這種“借景”的表達,并非美學追求,而是對異域風情的獵奇和外在形式的表達。
5 結語
清代外銷瓷見證了中國陶瓷輝煌的歷史,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包含了西方對中國異域文化的想象。“中國風”女性圖像描繪了那個時期的中西方兩種文化交融的景象。圖像中出現的女性人物是中西方審美觀念的具體呈現,生活場景的遷移代表了西方對中式庭院的向往,而繪畫范式的借鑒則展現了“中國風”在藝術創作領域的交流融合,盡管這種融合略顯生硬、稚澀,但仍成為了百年前瓷器文化交流的印證。“中國風”女性圖像設計經歷了輸出、交融、改造等多重變革,融入了西方人的浪漫想象與生活經驗,烙印在歐洲的瓷器風格中。
參考文獻
[1]謝明良.陶瓷手記: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軌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92.
[2]王大橋,何琪萱.歐洲“中國風”中的性別美學[J].甘肅社會科學,2022(3):151-159.
[3]吳若明.17世紀外銷瓷器中的女性題材和東方“伊麗莎”形象辨考[J].形象史學,2018(1):99-112.
[4]余春明.中國名片:明清外銷瓷探源與收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79.
[5]余春明.中國瓷器歐洲范兒:南昌大學博物館館藏中國清代外銷瓷[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21.
[6]陳靜.論17-18世紀西歐陶瓷的“中國風設計”[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學院,2008:12.
(責任編輯:劉 麗)
[收稿日期]2022-11-23
[基金項目]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傳統工藝視域下17—18世紀中日彩瓷裝飾設計比較研究”(YG202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