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源 張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生肖作為我國獨創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備物質形象與文化內涵,是承載十二地支觀天象、定歷法的重要傳播工具,體現了精神文明與物質生活之間最本真的連接,衍生了豐富的民間習俗、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長期致力于以設計教育力量推動生肖傳統文化傳承發展。2013-2023年組織開展“中國高校生肖文化設計大展”,在堅持文化主體性與文化多樣性中,通過設計賦能增強其內生發展動力,為生肖藝術拓展空間與受眾,搭建起了一個國際交流的平臺。
首屆中國高校生肖文化設計大賽創辦于2013年,共收到來自駐濟高校的800 余幅作品。2014-2016年面向全國以“中國高校生肖大賽”為名組織征集,并增加特邀作品,參賽院校及作品陸續大規模增加。大賽參與高校由最初的12 所上升到2019年的400 所,參賽作品數量7000 余件。2020年活動名稱正式由“大賽”改為“大展”。截至2023年,大賽每年收到來自國內外500 所高校的7000 余件作品。參賽院校涵蓋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著名專業設計院校,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綜合類大學,也包括港澳臺及來自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俄羅斯、加拿大等 30 余個國家和地區作品。作品包括空間類、平面類、動漫類、文字類、圖形類、漫畫類、文創類等七大類。作品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多元與包容的審美追求,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兼容并行,展示了真實、多元、立體、生動的中國生肖文化,極大拓展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空間。
十二生肖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中的瑰寶,是中國優秀的民俗文化,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把生肖文化傳承下去,賦予其新的生命活力,注入新的時代內涵。經過10年的組織推廣,中國傳統生肖文化直觀的形象、悠久的傳統在新的設計語言及媒介演繹下激起新的共鳴,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設計到應用的拓展。通過十年的設計實踐,大賽作品并非局限于傳統的圖形和插畫設計,而是逐漸擴展到包括海報、插畫、漫畫等多種媒介,同時還涵蓋了網頁、APP、多媒體交互設計等數字領域,以及文化旅游紀念品、辦公用品和家居生活用品等實際應用領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從設計到應用的落地與轉化。這種多樣性的設計反映了傳統文化在當代設計中的廣泛影響和適應性,除了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外,還為現代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和創意產品。隨著傳統文化創新生活的時代背景,越來越多的設計成果得到了落地轉化。例如書簽、茶臺、巧克力等文化和生活創意產品。這些產品的多樣性和生動形態反映了設計過程中對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和創造性表達。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將傳統文化注入現實生活中,還促使設計師思考如何在實際應用中體現文化價值和傳統精神,從而實現了文化與生活的有效融合。
從設計到應用的拓展反映了設計領域的跨學科特性。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需要跨足多個領域,包括藝術、設計、工程、文化研究等。大賽作品的多媒體交互設計和實際應用領域的拓展,要求設計師具備跨學科的綜合能力,能夠融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創造出更具創意和實用性的作品。上述跨學科的設計方法不僅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還為設計領域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機會。因此從設計到應用的拓展反映了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強調了設計領域的多樣性和跨學科特性,為現代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創意資源和實際應用的發展機會。
二是賽事空間多樣性的延伸。賽事空間的多樣性延伸體現了教育和文化傳播的復雜性和廣度,該現象在大賽組織和推動專業教學實踐方式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賽事空間的多樣化促使了專業教學實踐方式的改革和創新。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課堂和學校的局限,使教育活動能夠跨越多個領域和空間,實現了從校內到校外、從地區到全國、從大學生到中小學生、從中國到世界的廣泛鏈接。在教育領域,這種多樣性的延伸為教育者提供了更廣闊的教育平臺,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和需求的學習者的要求。例如,大賽的課程通過全面的調研和系統設計,不僅在學科內容上進行了廣泛拓展,還在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上進行了創新。這種創新和拓展使教學邊界變得模糊,不再受限于傳統的課堂教育,而是在跨學科、跨領域的教育領域中不斷延展和動態檢驗。這種轉變呈現出一條完整的思考鏈和實踐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和體驗,從而促進綜合素養和跨學科能力的發展。
此外,大賽通過“生肖文化優秀作品全國巡展”和“國內外特邀優秀生肖作品”等宣傳載體,成功地將大賽獲獎作品和國內外藝術家的特邀作品展示給了廣大觀眾。這些展覽活動在線上線下、國內國外舉辦了200 余場次,覆蓋了全國高校展覽館、全國各地的文化空間、商業文化綜合體,以及在線互聯網空間平臺。這種多渠道的宣傳與展示方式促使傳統生肖文化得以在國際范圍內廣泛傳播。不僅如此,眾多國際設計作品的參展也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空間。國際設計作品的參與不僅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意,同時也促使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獲得更多的認可和關注,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這一過程不僅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交流,還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動力。因此,賽事空間的多樣性延伸在教育和文化傳播領域發揮、并將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現象表明,通過賽事和宣傳活動的多樣性,可以實現知識和文化的跨越性傳播,為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途徑和平臺。
三是從展覽到敘事的新途徑。2021年牛年伊始,新華社、新華網、人民日報等國家主流媒體爭相報道大賽作品,推廣世界不同文化語境的設計作品。同年9月,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主辦的2021 國際設計教育學者大會《中國十二生肖設計》的主題發言,面對世界各國著名設計師,詳細介紹了中國的生肖文化是人們對人類生命起源的一種想象和探索。它在中國民間有著廣泛的延伸空間,其中包含著中國人豐富的文化心理內涵。在民間藝術中,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十二生肖造型藝術,除了烘托喜慶、歡樂氛圍,還含蓄地表達著廣大老百姓內心潛在的喜樂歡憂、祈福求祉、安康長壽等民俗愿望。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多元與包容的審美追求,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兼容并行,各美其美。在展示真實、多元、立體、生動的中國文化方面具有特別的優勢。一位伊朗設計師說,她從生肖設計中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靈性、自然、多元和親切。
如何進一步認識和發掘傳統的生肖文化意象,如何在流動不息的生活里傳承和塑造生肖文化,如何以廣闊的視野使世界各地更多的人認識和傳播中國優秀生肖文化,是藝術與設計的使命。高校師生和國內外設計師參與到設計中來,這些精彩的作品不僅增添了現代春節的民俗生活氣息,更提供給我們生肖文化發展的新的樣本和路徑。其中的設計語言、文化內涵、民俗意義、生活視野等,能夠加深我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對傳統節日生活和設計文化的理解。其價值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有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現在看到的十二生肖不僅僅是十二個動物,而且他是有比喻意義的性格特征,具有文化屬性[1]。作為我國民俗文化的獨創之一,生肖蘊含著天干地支、陰陽五行、歲時節慶、文學藝術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維系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有著重要的紐帶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西方星座等文化的傳入,起源于農耕文明的生肖文化內涵和價值正逐漸瓦解,保護和傳承生肖等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重大現實課題。生肖設計巡回展正是以設計為手段,對民間傳統文化習俗、工藝美術深入挖掘和整理,把傳統生肖元素納入現代設計范疇進行“再設計”,提煉其當代價值和意義進行展示和傳播。
二是有利于增強生肖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生肖文化的核心是動物的靈性與智慧,在國際傳播方面沒有認知障礙,因此,生肖設計巡展在展示真實、多元、立體、生動的中國文化方面具有特別的優勢。一方面,推動生肖文化多元化發展。生肖設計大展發展過程中吸引了眾多國際設計師參與,外國生肖設計作品兼容并包了其他國家的文化,在堅持文化主體性與文化多樣性中,豐富了我國生肖文化的內涵,增強其內在生成力。另一方面,為生肖文化拓展了國際發展空間與受眾。系列設計作品提煉了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對于展示和傳播國家形象發揮了積極作用。這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互聯互通世界的回應,也是歷史中國、文化中國當代發展之意象。
三是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凡我華夏,皆肖生靈。”在理念上,中國民眾在精神上的追求更勝于物質,通過傳統的十二生肖文化的塑造,能夠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底蘊、傳遞現代年輕人的視覺審美追求以及傳遞積極努力向上的精神訴求。[2]在實踐上,生肖設計巡展是對傳統生肖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不僅是對文化的表達,更是對生活的探索。其出發點和歸宿在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設計中把握千百億民眾的生肖需求,讓生肖文化真正“活”起來,將生肖文化的智慧美學再現至生活。以中華美學富有的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使民眾理解、熱愛、使用乃至主動傳播,這對增強民眾文化自信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是有利于衍生開發高質量生肖文化產品。當前生肖文化已經成為商家的產業,但由于藝術院校的設計力量介入不足,出現了“只見物、不見靈”的現象。原本依附于自然的生命符號功能也越來越淡化。生肖大賽優秀作品的發掘與推廣優勢在于,始終以藝術院校的師生為生肖作品的設計主體,注重以學院派的優勢發掘生肖背后的歷史底蘊。在傳統生肖圖案全面繼承的基礎上重新凝練生肖圖案的文化意義和視覺傳達。這將持續推出優秀的生肖文化作品,也將帶動生肖文化衍生品開發與文創產業發展,激發傳統文化新動能。
設計在推動傳統文化革新的過程中,在探索其歷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穩步進行創意、設計及傳播實踐,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發展中重新找到生根發芽的土壤,避免出現文化斷層、“空心化”“四不像”等現象。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傳承文化血脈。應該說,生肖設計的首要命題是借由當代設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繼文化記憶、維系情感紐帶、不斷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血脈。古往今來,傳神的生肖造型藝術,形成了一整套包含中華民族思維方式、文化結構、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視覺符號體系。它反映了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是“四時得節,萬物不傷”“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自然觀的表征。也正是這樣一種和諧共生的自然觀,構成了中華民族生活藝術和審美的基礎。
中國高校生肖文化大展將積極推進以生肖文化海外巡展作為傳播交流的推廣項目,其核心是向世界推介和傳播中國生肖藝術,弘揚中國精神,進一步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與世界展開交流與對話。我們今天生活的現代中國接受了西方科學、藝術的恩惠,正如相當長的時間內,西方接受東方的恩惠一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東西方文明相互交融,豐富獨特、多元共生的藝術珍寶成為一個個例證。希望通過該項目,在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與共鳴,發現異國并不是他鄉,也是故鄉。自2015年山東省被確定為國家“一帶一路”規劃海上戰略支點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沿線重點地區,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充分發掘自身獨特的文化資源,利用自身的地緣優勢,在開放包容、互利互惠的框架下,對相關國家的文化需求進行研究。
二是扎根時代生活。當下,伴隨信息傳播加速,手機等移動終端成為信息接收的主要工具。人們對圖像信息的構成、視覺傳達的效率都有了新需求。扁平化設計因符合高效便捷的信息瀏覽、接受需要成為新趨勢。扎根時代生活,從中體認歷史與當下的聯系,才能形成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設計。大賽征集作品風格多樣,設計語言豐富,展示出生肖動物千姿百態的形象:或狀其形態,或寫其精神;或傳遞吉愿,或針砭時弊;或樸質淡雅,或濃墨重彩;或古典傳統,或現代新銳;或詼諧幽默,或發人深省……。但無論哪種風格形式,其中都有傳承、創新與發展的訴求,彰顯出當代設計藝術的品性與格調。生肖文化的核心是動物的靈性與智慧,在國際傳播方面沒有認知障礙。生肖文化既有龍虎的威猛,又有技術的靈巧,既有龍鳳呈祥,又有雞犬相聞,深化設計推廣可以有效拓展中華文化傳播的國際空間。
當下,生肖文化以中國文化為載體成功地實現了自身的現代轉型,以新的人文關懷、新的社會形態呈現、新的觀察視角、創新的藝術語言表達,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并在全球化的文化語境中有著對世界當代文化的話語權。藝術作品的征集選擇中,一方面鼓勵緊扣時代脈搏、弘揚時代精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使創作語言有所延伸與生發。另一方面,選擇關照現實、自由舒放的藝術家群體。他們在時代主題、文化語境及國際視野上都有所演進,形成了中國當代生肖藝術作品的新面貌。
三是激發原創活力。“原創設計”不僅強調設計的主體性,更意味著一種文化智慧和藝術思想。20世紀,我國首輪生肖郵票發行,代表原創的傳統生肖文化進入當代平面設計,并在國際上廣為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包括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在內的藝術語言與人文精神交流。從這個意義上看,鼓勵將傳統文化融入原創設計,有利于以設計語言闡釋中國故事,真正實現文化走出去。
東西方通過古代“絲綢之路”的商業貿易往來,成功搭建了文化交流與相互了解的橋梁。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亦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為建構中國的世界美術愿景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世界文化不斷交流碰撞、融合、轉換的多元動態過程中,中國生肖藝術以其獨立自主的方式表達對多元文化的當代性認知,為世界當代藝術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中國生肖藝術作品在國內、國際的巡展與傳播,將會把中國藝術與世界藝術的國際交流與傳播推向新的階段并取得實質性的成果。這不僅是一種執著的堅持和守望,也是一種活態的傳承與傳播。直到今天,中國依然有著龐大的從事生肖圖形創作的藝術家,他們在薪火相傳的可持續發展中,繼承傳統精神,吐故納新,吐露新絲。
柳冠中先生曾說過:“評價一個好設計,不是外觀好看,不只是市場上好賣,也不能僅僅是某一個技術的進步,而是看對社會進步,對國家轉型升級所起到的作用。”[3]設計大賽更應如此,在大賽中需要體現出對于設計發展的引領和對新興設計力量的引導,大賽不僅影響個人,好的大賽更是足以影響行業。在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的當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多,各類學科競賽蓬勃發展,需要以賽事激發年輕人的創作激情。在這個過程中以生肖文化作為“問題”,拋出問題,獲得答案,在不同的答案中探尋當下的發展路徑,在不斷豐富的設計方案中尋找以設計為手段革新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方式。在大賽成果中,進一步發掘生肖文化新的設計語言和傳播路徑,對生肖文化的設計成果全面梳理,進一步深入、系統地研究,為生肖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以舉辦中國高校生肖設計大展促進生肖文化的傳播,宏觀而言是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融合,微觀而言是向世界展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資源就是國家和國民的“根”與“源”。它既是國家先進文化創新的精神基因,也是國家文化主權保障發展的基石。[4]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明遺產和精神力量,是我國文化自信的主要基石。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更是豐富國民精神基因的需要。中華文明積淀深厚,歷久彌新,守好民族的文化之根,生活之樹才能更繁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應以設計為觸手,構建世界文化交流的橋梁。拋開語言的藩籬,更加直觀生動,能夠激起情感共鳴,在思想和精神上建立聯系。在傳承中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的傳統藝術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煥發出時代新機。以文化藝術的形式對外進行推廣和交流。傳播民族精神,展現民族風貌,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開創中國民族設計風格,樹立中國民族品牌形象,增強國際影響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