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鵬 白雪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論述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性,多次指明家風與黨風政風、民風社風之間高度統一、相輔相成的深層邏輯關系,引導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為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指明了方向。通過家風建設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是一個極具實踐性的課題,兩者的融通能夠產生基層治理成效的增量。
構建互聯互通的優良家風傳播模式。家風文化的教育不單單是理念上的灌輸,更應該在社會范圍內將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實踐,利用茶話會、分享會、榜樣表彰、學校家長會等家長學?;拥幕顒有问?,使家風宣傳與社會實踐相融合,家風文化與人民生活深度融合,個體在具體情境中感悟家風文化,讓家風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將這些行為習慣融入整個社會當中,從而促進社會的文明與和諧。第一,借助媒體技術搭建傳播平臺,不斷凝聚和轉化具有地域特征的家風文化,發揮新媒體資源在家風建設中功能發揮、宣傳推廣與社會化服務之間的關鍵橋梁作用。第二,開辟特色公告欄,發布道德評議等活動信息,設立文化墻,把移風易俗融入村規民約和文化活動之中,用積分獎勵、榮譽評選等方式,鼓勵優秀個人、優秀家庭成為家風家訓鄉村代言人,講優秀家風故事,開展家風守則教育,反饋家庭家風踐行情況,不斷增強良好家風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第三,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依靠基層黨組織獨特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在基層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一方面以家風家訓為載體,注重發揮黨員干部在基層治理中的示范作用和榜樣力量。聚焦紅白理事、孝老敬親,深入開展文明家庭等活動,把培育好鄉風好家風融入鄉村振興各方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帶頭“革陋習、樹新風”,積極引領鄉風、家風文明建設。另一方面,發揮基層黨組織聯系服務功能、連接群眾的紐帶作用,發動村干部、黨員志愿者等基層力量通過“家風集中學”“干部入戶講”等形式營造良好氛圍,進而保障家風家訓培育傳承和基層治理有序推進。
構建立足本土的基層治理發展模式。注重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挖掘家風文史資料,從本地人文歷史、地域文化中挖掘家風資源,將家風資源轉化為推動基層治理的能量。一方面要積極培育和發展本地特色家風文化。可以利用文化禮堂等平臺,組織整合本土文化史,講好本地家風故事,大力宣傳道德模范,開展“最美家訓家規”評選活動、家風主題宣講活動,通過曬家風、講家史,分享、講述百姓身邊的最美家風故事,從孝親敬老、愛崗敬業、家教典范、家風傳承等全方位、多維度呈現家風文化。將本地優秀家風家訓家規進行整合并打印成冊宣傳,做好本地家風文化的宣傳普及。另一方面,基層組織應該堅持以自治為基礎,推進家風建設與公民自治實現有機結合、融為一體、互促互進。在村民主體上,設立家風建設獎懲措施。形成家庭家風考核與積分兌換制度,積分評定內容包括家庭文明創建、家庭服務等內容,利用“積分超市”,激勵村民掙積分、評積分、比積分、兌積分,調動村民家庭參與本村事務管理,從家風建設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在村委主體上,首先要加強保障,設立家風教育專項公益基金。資助家庭教育促進、理論培訓、基地建設、積分兌換等工作,對推動家庭教育的優秀研究者、傳播者、躬行者給予獎勵。推動本地家風融入當地基層治理,發揮好本地家風家規、鄉規民約、村規民約等章程規范的治理作用,同時利用好民主評議會、鄉賢理事會等組織的基層治理作用,更好助推家風+基層治理模式的本土化。
構建多元協作的基層治理共建模式。政府牽頭、社會協同的運作模式,能夠在充分發揮政府公信力的基礎上,擴大社會服務范圍,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家風建設的主體不僅僅是廣大居民群眾,更要納入高校、政府機關群體的專家學者,使家風建設保持正確的方向,不偏不倚,為基層治理賦予紅色、高效、專業的正能量。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建立社會組織和科研機構的共建機制,構建穩定的關系網絡和互動實踐機制,增進社會主體對家風理念的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具備完善的理論研究、教學課程體系、人才資源等優勢。由教授顧問、科研院所研究員、大學生志愿者團隊共同組成師資隊伍,結合當下形勢對家風進行研究,利用新媒體平臺優化資源形成線上資料庫,推動研究成果高質量轉化,為家風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智力支撐。另一方面,要助推家風文化進校園,將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以孝義節、母親節、重陽節、春節等為時間節點,開展“家風實踐日”等家?;踊顒?,掀起傳承優良家風熱潮,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相互協同的家風教育網絡,解決家庭教育問題,改善家庭家風氛圍,傳遞和諧家庭家風。
構建立體全面的治理成效評價模式。家風賦能基層治理需要建構起行之有效的基層治理評價系統,其依托于立體全面的“家風測評體系”。主要從四個方面對家庭家風建設效果進行全方位的評價。第一,品牌效益評價。主要考察招商引資數量、企業入駐情況,對文化品牌建設與鄉村區域建設和旅游業發展同頻共振效果展開評價。第二,村民幸福感評價。主要考察村民家庭關系改善、家庭矛盾化解、家庭幸福感提升情況,對家風教育的家庭成效展開評價。第三,優秀家風傳承評價。主要考察下一代教育情況,關注家庭子女成長成才問題,對家風教育助力學校教育、促進青少年成長成效展開評價。第四,綠色健康生活方式評價。主要考察村民對道路環境、公園樹木等公共基礎設施的愛護,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娛活動開展情況,對村民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文化提升成效展開評價。要設立普遍性評價的基本要求和標準,在橫向上從品牌效益、人民幸福感、優秀家風傳承、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考察,在縱向上從個人和家庭兩重主體探究。要求黨員干部、鄉間鄰里、家庭成員等共同參與,將家風建設指數可視化,使之成為新時代家風建設賦能基層治理的有效評價載體。同時,通過科學的評價模式發揮典型示范、榜樣引領的作用,鼓勵和帶動社會成員踐行良好家風的精神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