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摘? ?要】新媒體時代,影視或書籍的解讀類視頻興起,形成速食化傳播之風。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也被卷入到速食化傳播的行列中來。仔細研讀B站上有關《三國演義》的解讀類視頻發現:優質UP主與多元UGC共同為《三國演義》的解讀類視頻構建了良好的傳播氛圍,多元內容元素的濃縮化拼貼建構了《三國演義》的解讀模式。速食化傳播《三國演義》不僅有利于受眾的替代性觀影需求的滿足,而且有利于影視行業多元意義的生成。但商業資本操控下創作方式的異化和低俗化的趨向不可逆,觀眾速食化觀看《三國演義》往往失去了對藝術作品的完整體驗。
【關鍵詞】《三國演義》;B站;解讀類視頻;速食化
微信、微博、抖音和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等新媒體平臺漸漸成為了大眾獲取信息和娛樂的重要途徑。以前,大眾觀看影視的方式局限在影院和電視前,觀看的內容與時空的選擇權不完全被大眾所掌握。進入新媒體時代,大眾觀看影視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被消除,觀看影視的方式有了新選擇——速食化觀影。 速食化觀影是觀看解讀類視頻、縮短觀影時間的一種觀影模式,如B站或抖音上的自媒體博主解說。這一類解說視頻多是自媒體博主通過視頻剪輯、特效、合成等多媒體技術,以短或長視頻為載體,伴以人聲或AI解說的新型電影觀賞方式,比如“5分鐘帶你看完xx”“一口氣看完xx”。
在當下眾多的視頻平臺中, B站作為國內知名的彈幕視頻網站,其平臺內容涵蓋了7000多個興趣圈層,越來越多的用戶在B站觀看和創作視頻,使得B站在各大視頻網站中脫穎而出。B站上類型豐富、風格多樣、詳略得當、長短適宜的自媒體解讀類視頻滿足了很多受眾的差異化需求,影視或書籍的速食化傳播就此興起。截至2023年7月20日,經典名著《三國演義》電視劇在B站上播放量高達4.1億,彈幕量多達414萬。同時,B站上有關《三國演義》的速食類視頻數量和類型也有不少。本文以B站上解讀《三國演義》的有關視頻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速食視頻的傳播機制,思考B站上速食視頻傳播的正、反效應。
一、傳播主體與主題:優質UP主與多元UGC的呈現
以前,解讀《三國演義》的原著或視頻,都是由專家或者專業機構來完成。到了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普通用戶可以在門戶網站上自由發表意見和交流觀點,包括對名著的觀后感和對影視作品的見解。可以說,進入新媒體時代,書籍評論和影視評論漸漸地從專業壟斷視角發展向多元的、甚至草根視角。目前,B站解讀類視頻的傳播主體大多都是普通用戶,相對應的傳播內容也較為多元。在專業上一般將此類群體創作的內容簡稱為“UGC”,即User Generated Content,就是用戶生產內容。在B站平臺上,普通網民能夠輕易接觸到優質的視頻生產工具和創作生態。UGC生產門檻低,用戶只要注冊賬號,將自己制作的解說視頻上傳到平臺上,就可以與其他用戶分享和交流關于各種書籍和影視作品的想法,因此那些喜歡影視作品、樂于表達的用戶能夠實現低成本參與解說類視頻的生產和傳播。這些上傳視頻成為視頻博主的用戶一般稱之為“UP主”。B站上解讀《三國演義》原著和電視劇的視頻的傳播主體大多是這些深耕影視解說的、較為優質的UP主。如表1所示(數據統計截止時間為2023年7月),關注度較高的幾位UP主都是影視領域的優質用戶,解說《三國演義》電視劇版中較有代表性的UP主是“木魚水心”和“術澄”,其中粉絲數量最大的是“木魚水心”,達到了1097.5萬,其上傳的影視解說視頻數量達到了1244個,其中有關《三國演義》電視劇版的解說視頻有11集,觀看量達到了近1105萬,彈幕數量為11.2萬;其次是“術澄”,粉絲數量為33.3萬,其上傳的關于《三國演義》的解說視頻有30集,觀看量達到了2143.1萬,彈幕數量有11.4萬,是《三國演義》電視劇解說視頻中觀看量最高的UP主。而解說《三國演義》原著較有成就的是UP主“米三漢”,他上傳了16集的《三國演義》原著解讀,觀看量達到了55萬,總時長約達7小時,并且據其言制作將近4個月,解說文案長達12萬字。與此同時,也有UP主解說新版電視劇《三國演義》,該UP主是“一銘探劇”,他上傳了兩集視頻,每集時長長達七八個小時,總時長約達15個小時,是解說新版《三國演義》中獲得較高關注的一位。
B站上關于《三國演義》的解說視頻內容分布較為多元,涉及原著、老版電視劇和新版電視劇。對比《三國演義》的原著和原電視劇,其集數和時長縮短了甚多,可見此類視頻完成了速食化的傳播。從觀看量和彈幕量上來說,此類視頻受到了用戶的關注與喜愛。
二、視頻內容:多元內容要素的濃縮化拼貼
解讀類視頻作為視聽產品的一種,其不同于原影視劇的敘事模式,聲音、畫面、文案如何進行組合非常重要。解說類視頻在敘事結構上相對比較簡單,會跳躍性地截取一些內容作為視頻畫面,并且依照自己的解讀和講述習慣進行視頻內容的構建與拼貼。實際上,解讀類視頻就是內容要素的濃縮化拼貼,取其精華或關鍵之處進行拼貼,完成原作品的速食化傳播。這種濃縮化的內容拼貼,結構靈活,在視頻內容制作時可呈現不同的敘事風格。比如,UP主“木魚水心”的敘事風格偏向線性,較為正經、細膩;UP主“術澄”的敘事風格偏向跳躍性,較為活躍、幽默。
具體來說,“木魚水心”擅長娓娓道來,視頻標題采用常規的故事主題,按照電視劇的情節進行線性敘事,講述時常用文言文和標準普通話,加入一些細節的描述和UP主個人的評價和觀點,并且提出疑問為下一期視頻留下懸念。例如,在《三足鼎立》此期視頻中,先講到了電視劇54集到60集的內容,包括曹操與孫權的合肥之戰、曹丕與曹植的世子之爭、老將黃忠取定軍山與劉備奪取漢中等內容。接著,“木魚水心”開始講述觀點:“大雪中關羽被擒,雪后初晴之日,關羽關平被孫權斬首。看到這個寧死不降的忠義關羽,想起他從桃園結義到溫酒斬華雄,從過五關斬六將到華容道放走曹操,甚至他的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乃至他的水淹七軍的謀略和刮骨療毒談笑下棋的勇敢,一個有缺點有優點的英雄就這樣而去,悲涼之情油然而生。”而在視頻最后,他會提出一些疑問留下懸念——“劉備稱王后失去二弟關羽,孫權依靠呂蒙和陸遜奪回整個荊州,三國的歷史將如何發展?曹丕和新成立的魏國又將有何變數?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另一位UP主“術澄”與“木魚水心”的風格不同,他慣用現代話語和帶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話進行講述,視頻標題偏向網絡化,視頻敘事既按照原電視劇的故事發展順序,也會實時加入自己的評價。例如,“術澄”有幾個代表性的視頻標題:“震驚東漢!孫劉曹呂竟能聯手作戰”“行軍仨月,我找到了治療精神內耗的最佳方案”。而在具體的視頻講述中,“術澄”不會搬抄電視劇的畫面,而是一邊講述故事,一邊結合現實話題來自問自答,逐漸引出故事的高潮和結尾。譬如在“行軍仨月,我找到了治療精神內耗的最佳方案”這期視頻中講到曹操和軍隊路過一片麥田,百姓見到后倉皇而逃,曹操見后立下毀麥田就砍頭的軍令狀,說罷曹操自己的馬突然失控跑進了麥田,于是UP主這時就提問:“我覺得這事咱們可以先暫停想一下,假如你是曹操,你死還是不死。士兵們行軍這么辛苦,還讓大家不要踩麥田,你自己騎個馬踩壞了糧食,你要是假裝沒事就這么算了,那這事大伙心里可不服氣……那還等啥呢,走著。”隨后播放故事的下一個畫面,曹操拿起刀架在自己脖子上,眾將士見狀嚇了一跳,接著,UP主又重新出來提問:“假如曹操真把自己砍了,今天的人會怎么評價他呢?……其實死很簡單,但是曹操下面一眾士兵不就亂了么?這不就為了保住名聲但是死得不對,所以曹操現在不死肯定不對,死了就更不對了。這種左右為難的事換一般人可能沒辦法。不過據我分析,能當上魏武帝的應該不是一般人。”接著,故事畫面繼續播放,UP主繼續講述故事的高潮和結尾。在視頻最后,“術澄”還講述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他結合本期視頻的主題夸贊曹操是個好老板懂得安撫人心,談到當代年輕人工作精神內耗的一些原因是因為遇到的老板比較不體恤員工,勸慰年輕人不要因此而內耗。
兩個風格迥異的UP主在講述《三國演義》時有各自的風格,完成了多元內容元素的拼貼,推動了《三國演義》的速食化傳播。
三、B站《三國演義》解讀類視頻速食化傳播之思
(一)受眾替代性觀看的滿足和影視行業多元意義的生成
在媒介信息過剩的時代,內容消費越來越具有快餐屬性。《三國演義》原著長達一百二十回,總計62萬字左右,1994年央視版電視劇長達84集、每集片長為40分鐘左右,新版電視劇更是長達95集、每集片長為46分鐘左右。這些超長的影視劇集與很多現代人“短平快”的節奏難以協調,于是速食化自然成為了替代性的選擇。
傳統的影視行業中,作家或導演及專業人士在解讀作品方面具有權威性,而在當今的新媒體時代,速食解讀類視頻,解說文本的創作和解說視頻的制作不再局限于某一群人,眾多UP主可以創作出多種表達的速食解說文本和解說視頻,過去權威的解讀被解構和稀釋。受眾能夠在觀點交錯中得到多元的意見和看法,能夠在“眾聲喧嘩”的環境中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特理解。譬如,在UP主“術澄”的視頻《對不起!其實我沒看懂三國演義》下方有網友留言進行想法的交流,他們的評論既總結了UP主的視頻內容,又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反饋或補充,隨后有其他網友在該評論下進行回復。觀點的交換生成了影視解讀的多元。
(二)商業資本操控下創作的異化和低俗化
即使速食化視頻能夠幫助受眾得到替代性的滿足,即便這些解說類視頻能夠促成影視行業中多元意義的生成,但無法忽視的是速食原作品是一把雙刃劍。
新媒體時代下,智能設備的普及和移動端搭載技術的成熟,進一步降低了視頻的創作成本和創作難度。其中,一些零門檻甚至“傻瓜式”的視頻剪輯制作軟件不斷交到大眾手中,讓視頻生產制作的權力加速流向大眾。手機用戶只需下載影片,再進行簡單后期剪輯,配上解說即可發布。在創作素材方面,網上早有海量的影視劇可供選擇。在解說文本方面,影評文化的發展由來已久,這些內容能為創作者提供豐富的素材。在配音方面,也有智能文本生成語音進行匹配。在視頻發布方面,只要視頻內容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平臺的發布規則,有一個注冊賬號即可發布作品。換言之,影視解說完全可以實現工業化流水線生產。為了博得流量,不懂影視相關專業知識的“小白”都可在短時間內實現獨立制作,抄襲也就不可避免了。B站關于《三國演義》解說的視頻數量眾多,但實際上80%的視頻并沒有進行深度解讀,甚至直接搬運別人的成果。除此之外,在平臺不那么規范的審核機制下,一些創作者在解說《三國演義》時,為了博取受眾眼球,也會出現一些低俗化用語的情況。
(三)速食化與正常觀影的藝術體驗之間難以平衡
解說類視頻其實是一種速食化觀影。一部長篇幅的影片在數分鐘之內被解說、被解構,這本身就是一種電影快餐化消費現象。本雅明認為,在機械復制的時代,復制技術打破了事物的獨一無二性,而藝術作品的“靈韻”在被大量復制的過程中逐漸消散。換言之,在解說類視頻中,多元內容元素的拼貼造成了對藝術作品“靈韻”的消磨,消解甚至破壞了作品原本的神圣感,使得受眾失去了原本正常觀影的藝術體驗。《三國演義》作為穿越歷史長河積淀下來的一部古典名著,民眾認知程度極高,大眾耳熟能詳,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也是好評如潮。但是解說類視頻終究不是“原汁原味”的,是加以評價和刪減而合成的速食化視頻,觀眾不能自己去體會原著字里行間的氣勢磅礴,也不能自己領悟每個故事情節和故事人物的完整軌跡。速食化了解作品只不過是一次“囫圇吞棗”,沒有辦法完整體驗到原著的藝術性。
四、結語
在我國影視行業飛速發展背景下,解讀類視頻是傳播技術、影視評論文化和大眾創造力相結合的產物。在B站平臺上,有許多能夠幫助受眾速食《三國演義》的相關視頻,與此同時,對于速食化《三國演義》的辯證思考與傳播機制還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暖.網絡時代速食電影成因及意義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21.
[2]黃子豪.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網絡速食電影傳播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9.
[3]向芃.還原解讀與當下解讀——古典名著影視改編的關鍵[J].中華文化論壇,2005(01).
[4]曾貞.B站影視解說類短視頻的二次創作研究[D].南昌大學,2022.
(作者: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劉純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