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智
【摘? ?要】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縣級融媒體作為最貼近基層的主流媒體,對于助力鄉村振興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眼下,縣級融媒體中心要堅持以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體,進一步樹立黨媒主動服務意識,從傳播新聞向服務受眾轉型,增強縣級融媒體在農村地區的傳播力度和傳播效果,為激發基層活力、振興鄉村經濟、服務生產生活貢獻媒體力量。
【關鍵詞】三農;鄉村振興;縣級融媒體中心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作為基層的新型主流媒體,縣級融媒體中心應該從哪些方面發力服務好鄉村振興呢?本文以安徽省含山縣融媒體中心的工作實踐為例,介紹了該中心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和全媒體傳播體系優勢,利用好旗下的廣播、電視、移動客戶端、新媒體賬號等多個平臺,在“融”下功夫,在“農”做文章,從當地農業農村實際出發,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精準對接本地鄉村產業與現代農業的轉型發展需求,打好服務“三農”組合拳。
一、發揮傳統電視媒體作用,傳播農業科技信息
科技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隨著現代農業的興起,種田早已不是過去“靠天收”“靠人收”,科技強農、科技富農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大部分農民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沒有上過專業學校,他們掌握的農業科技知識有限,獲取農業科技知識的渠道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隨著土地流轉不斷加速,一批批專業大戶、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陸續出現,農業生產中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的應用顯得更為重要。含山縣融媒體中心把傳播推廣農業科技知識作為服務農民的重點,根據本地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與當地的農業主管部門合作,在含山縣電視臺創辦農業科技類欄目《本周農事》,大力推廣農業實用型技術、農業生產新機具,將農業生產各項科技知識送到千家萬戶,引導農民科學種田,幫助農民群眾實現增產增收。《本周農事》定位農業信息服務類節目,從一開始就找準了傳播農技知識、服務農民朋友這一宗旨,每周推出一期實時、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為本地農民提供最及時、最貼心的農業信息播報,解決農民遇到的各類農事難題。節目每期播報的農業科技信息,都是由含山縣農業農村局統一提供、專人審核,以保證信息的真實可靠、科學權威。《本周農事》編輯制作人員充分考慮受眾對象為農民群體,靈活運用字幕、圖片、播報等形式,用最通俗易接受的傳播方式,讓農民能夠掌握實用的農業科技信息。
含山縣位于江淮之間,長江中下游,以種植水稻為主,耕作模式主要為一季水稻—油菜(小麥)。該縣約有30萬農民,農田約60萬畝,《本周農事》緊密結合含山縣農業生產實際情況,圍繞水稻、油菜、小麥等主要農作物耕、種、管、收等各個環節,在春耕備耕、三夏生產、秋管秋收等關鍵農時,唱響農業技術推廣的“四季歌”。一年之計在于春,農業生產更是如此。春耕春種春管都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環節,農民在開春時節就要謀劃好全年農業生產。年初的《本周農事》主要關注油菜、小麥等午季作物的田間管理以及水稻選種催芽、播種育苗、移栽插秧等知識。夏季主要是水稻生長的黃金時期,節目會根據夏季里水稻的關鍵生長階段,重點播報水稻生長期間的水肥管理、田間除草、防治病蟲害等專業內容。秋季是糧食的收獲季節,《本周農事》重點關注秋收秋種,水稻收割、烘干、加工、銷售以及秸稈處理回收利用等環節的知識。在冬季,該節目圍繞冬閑田的開發,介紹油菜、小麥等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凍等技術措施。
2020年夏天,安徽多地遭洪災,含山縣各大小河流、水庫超歷史最高水位,全縣近5萬多畝農田不同程度受災,部分圩口發生漫破,圩內的水稻普遍受澇。由于降雨量為歷史罕見,很多農田受災嚴重,有的田塊幾乎絕收,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讓含山縣的水稻種植戶們措手不及。《本周農事》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7月底,節目組人員緊急與縣農業部門對接,共同策劃編制節目內容,及時推出《受澇水稻田塊排澇、施肥等注意事項》《災后雜交水稻田間病蟲害防治技術意見》《暴雨災后水稻補種、改種措施要點》《水稻生產洪澇過后減損補救方法》等,為受災農民們“雪中送炭”。據統計,當年8月《本周農事》連續播出水稻洪澇災后自救等各類農業技術知識近20條,讓受災農民第一時間了解水稻災后田間管理有關技術,引導農民搶抓退水時期,及時開展水稻田間管理,實現以管補歉。同時,動員農戶在受災嚴重的田塊中,及時進行補種或者改種,減少農業損失。近幾年,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含山縣稻蝦、稻漁、稻鴨、稻鱉等多元化生態養殖興起,《本周農事》節目組緊跟農業生產實際需求,加大綜合種養新模式、新技術推廣力度,為本地農戶在傳統農業生產輪作的基礎上拓寬新渠道。
二、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做好為農惠農文章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主動適應新時代媒體發展態勢,堅持“移動優先”的戰略,加快縣級主流媒體移動端建設,迅速搶占移動端輿論陣地。能否運用好新媒體、新技術,做好“為農惠農”服務,成為檢驗縣級媒體融合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含山縣融媒體中心自2018年掛牌成立以來,牢固樹立移動互聯網思維,主動把握優勢,踐行媒體使命,大膽創新,主動對接,積極探索媒體助農新模式,做好為農為民服務的大文章,助力農業發展、農民致富。
近年來,含山縣融媒體中心立足“文旅興縣”發展戰略,多種方式推廣“直播+農文旅”模式,深度挖掘當地美麗鄉村文旅資源,有力推動“農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含山縣仙蹤鎮六衖村,一個深藏在山林里的村莊,有著原始的自然風光,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石頭房屋建筑,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過去這個村一直比較貧窮落后。隨著國家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一批大好政策的實施,六衖村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逐步走上發展鄉村旅游之路。為了更好地向外界宣傳推介六衖村,2020年5月,含山縣融媒體中心聯合仙蹤鎮政府在六衖村舉辦了一場公益直播助農活動。直播過程中,縣融媒體中心的主播們通過融媒平臺向網友介紹了六衖村的歷史淵源與風土人情,通過直播畫面全方位展示六衖村獨特的古村落、古建筑,推介芝麻、黃桃、茶葉等當地特色農副產品。活動還邀請了六衖村干部和居民走進直播現場,以樸實的語言與真實的感受,向全國各地的網友們分享這些年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講述自己家鄉的好山好水好故事。有170多萬粉絲的含山融媒抖音賬號,在2個多小時的直播過程中,網友參與熱情非常高,現場直播互動氛圍融洽。直播間里,石屋、石墻、石路、石橋等山區村落的獨特風景,讓各地的網友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古老傳統的壘石技藝,獲得了5萬+的點贊量。六衖村的菜籽油、純芝麻香油也備受網友青睞,訂單突破1000單,銷售額達到3萬元。各地網友對六衖村的純天然、無公害的農特產興趣十足,也被那里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貌所吸引。由于公益直播助農宣傳效果較好,現在每年含山縣融媒體中心都組織直播團隊到六衖村開展類似活動,利用融媒體的平臺資源和影響力,為擁有獨特稟賦、文旅潛力的鄉村提供對外展示的窗口。近些年,在媒體力量的助推下,六衖村立足自身資源,瞄準鄉村旅游業態,引入農家樂、民宿、體驗性游樂項目,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景點,每年都吸引大批周邊城市游客前來探秘山鄉之奇,欣賞田園之美,如今的“石頭部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地。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產業是農村發展的根基與靈魂。這幾年,含山縣充分利用豐富的山林資源,發展茶葉產業,全縣茶園總面積2.7萬畝,茶葉年產量540多噸,茶葉生產經營主體98戶。含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將茶業列入全縣農業的五大主導產業,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對發展茶葉生產進行資金獎補。為了促進本地茶葉的銷售,助推鄉村產業發展,含山縣融媒體中心主動和鎮村、茶農對接,積極搭建農產品電商平臺,常態化開展“融媒優選”直播帶貨活動,加速當地的優質茶葉線上銷售。含山縣清溪鎮白衣村開發荒山、荒坡,積極流轉村民閑置土地,發展特色茶產業,共種植茶葉2600畝。2022年4月,由于疫情影響,外地茶商無法進山采購,白衣村的茶農春茶銷售受到影響。含山縣融媒體中心急茶農之所急,發動記者、主持人走進茶園茶廠,現場直播帶貨,為茶農賣茶吆喝,助力茶農“云售茶”。利用含山融媒官方微信視頻號平臺,融媒體中心的主播們和茶農們走上茶山,邊走邊聊,介紹白衣村黃金芽的自然生長環境、種植方式、采摘要求等,讓屏幕前的觀眾更直觀全面地了解優質的白衣村茶葉。在白衣村,含山縣融媒體中心連續三場的直播賣茶活動,幫助茶農網上銷售茶葉1200多斤,不僅解決茶農燃眉之急,而且提升白衣村黃金芽茶的品牌影響力。含山縣林頭鎮福山田園綜合體建成有3500畝白茶產業基地,當地依托白茶種植基地,延伸產業鏈,重點圍繞生態休閑、健康養生、戶外拓展、民宿、垂釣等方面多元發展,配套打造茶文化基地,集采茶、制茶,品茶、售茶為一體,打造獨具特色的茶葉品牌。2023年3月,含山縣在林頭鎮福山村舉辦白茶文化旅游節。含山縣融媒體中心派出強大的直播團隊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通過融媒移動客戶端“含山早點”App對白茶文化旅游節進行了全程直播,將茶葉采摘比賽、手工制茶工藝、茶藝表演等精彩活動通過手機屏幕展現給廣大觀眾,讓網友們更加真實、清晰、全方位地感受到福山茶葉產業發展、優良品質。當天的直播,吸引了1萬+人次在線觀看,有力地推介了福山白茶品牌形象,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三、用好農村應急廣播,服務農民生產生活
農村應急廣播體系是建強基層宣傳思想陣地、有效傳播黨和政府聲音的政治工程,是提升國家應急管理能力、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社會工程,是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成效的民生工程,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農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工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中央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村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建設,就加快推動應急廣播服務鄉村振興做出了重要部署。含山縣委縣政府也高度重視應急廣播體系建設,高標準推進農村應急廣播建設進度,已建成1個縣級應急廣播調度中心、8個鎮廣播分平臺、119個行政村廣播室和1056個廣播智能終端,實現縣、鎮、村三級播控平臺互聯互通,形成全縣范圍內“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應急廣播全覆蓋體系,滿足基層宣傳和應急的需求。
農村應急廣播系統傳播快、覆蓋廣、效果好,具有權威性、精準性、機動性等優勢,不僅要建設好,更要管理好、維護好、利用好,充分發揮其功能作用。農村應急廣播不能單單只應用在處理突發事件方面,還可以多關注與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除了宣傳黨和政府的重要方針政策外,還可根據農村當地實際情況,播放內容接地氣、農民喜聞樂聽的廣播節目,進一步豐富農村群眾精神生活。總之,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用好、用活農村應急廣播意義重大,要充分發揮廣播在應急管理、防災減災、政策宣傳、基層治理、農業生產、文化惠民等作用,真正打通服務農村群眾“最后一公里”。
含山縣明確了農村應急廣播使用和管理各項職責,將縣級應急廣播指揮中心設立在含山縣融媒體中心,采取固定節目+自辦節目+自主使用“三合一”方式,創新“應急廣播+”運作模式,為基層群眾提供多元化、全覆蓋、快速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務。“應急廣播+理論宣傳”,常態化開辦《含山新聞》《清廉含山》《民生工程在含山》《含山縣暖民心行動》等節目,第一時間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輸送到基層、傳遞給群眾。“應急廣播+文娛節目”,通過曲藝、相聲、器樂等貼近群眾的文藝形式,豐富基層群眾生活,弘揚新時代文明新風。含弓戲《劉二姑吵嫁》《白蛇傳》,廣播劇《社區書記》《青山之父》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藝精品力作,通過應急廣播平臺在農村廣泛傳播。“應急廣播+三農培訓”,辦好《農事指南》,根據時令季節變化,播放種植技術、養殖技術、防病治蟲知識、惠農政策等“三農”方面內容,把農業新技術送到田間村頭。“應急廣播+招聘就業”,和含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合作開辦《小記幫你找工作》,精準對接園區用工企業,及時發布最新的招聘信息,為當地村民就近就業提供機會。此外,含山縣融媒體中心還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向農村居民播放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森林防火、暑期青少年防溺水、預防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癥等內容,提高群眾的安全防范意識。含山縣農村應急廣播系統運行兩年多來,在宣傳黨的理論、豐富文化活動、培訓三農知識、發布惠民信息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鄉村大喇叭成為了傳播黨的聲音的“擴音器”、農民增收致富的“信息站”、密切干群關系的“連心橋”。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農村幅員遼闊、農田四季不閑、產業生生不息,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服務“三農”中大有可為、大有作為。含山縣融媒體中心發揮本土化、貼近性優勢,在新形勢下的融合發展之路上,找準了服務“三農”的切入口,做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工作。
(作者單位:含山縣融媒體中心(含山縣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