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果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文化自信在當代已成為文化學、社會學和教育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對象,其被視為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關鍵因素[1]。在此背景下,服裝與服飾作為文化的直接體現,早已超越了其物質層面的功能,轉為文化與歷史的深度詮釋。尤其是在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中,傳統文化的融入不僅能為設計提供更為深厚的內涵,還能助力學生培養文化自信,對接世界舞臺。傳統文化包含諸多審美、技藝、品牌以及可持續設計的價值,可為現代設計提供新的思維方式和創新點。但如何將傳統文化的應用價值與現代設計有效結合,使之成為推動設計創新的重要動力,仍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2]。因此,本研究通過深入探討如何在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中構建和完善以培養文化自信為導向的教育體系這一課題,以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參考。
文化自信,深植于社會學、文化學及心理學研究領域,指代一個民族、團體或個體對其文化價值觀、傳統和實踐的堅定信仰與驕傲。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處于學術與應用的交界,對文化自信的理解與倡導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3]。首先,從教學角度看,文化自信能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本土文化資源,從中汲取靈感,形成獨特的設計語言,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使之更具深度和廣度,而且有助于學生建立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與歸屬感。例如,對于經典的中華服飾元素,如旗袍、漢服等,其背后的文化、歷史和工藝都可以成為教學的重要內容[4]。其次,從研究角度看,文化自信為服裝與服飾設計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研究方向。當學生設計師對本土文化持有自信時,會更傾向于深入研究,將本土文化轉化為現代設計元素,從而形成與眾不同的設計風格,此類基于深厚的文化根基的設計作品無疑更具深度和價值。最后,從實踐應用角度看,文化自信有助于學生設計師在全球化的競爭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面對國際市場時,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設計更能作為文化、歷史和情感的載體,快速激發消費者的情感共鳴。
傳統文化蘊含的獨特審美觀念與形式為服裝與服飾設計提供了一定的審美價值。首先,傳統文化塑造的審美觀念如“天人合一”“意境之美”等,為服裝設計提供了宏觀的審美方向。例如,明清時期的長衫便強調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學原則,其流暢的線條與寬大的袖口均呈現出自然與人體結構的和諧統一。此外,傳統文化中的顏色、圖案與形狀為現代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資源。以中國的藍染技藝為例,其獨特的靛藍色調和水墨般的染色效果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了獨特的色彩靈感[5],而諸如云紋、蓮花、龍鳳等傳統圖案不僅在形式上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更蘊含了深厚的文化與歷史內涵,為服裝與服飾設計賦予了深厚的文化情感。此外,從形狀上看,傳統服裝(如漢服等)都有其獨特的剪裁與結構,這些古老的設計理念與現代服裝設計相結合,既能創造出具有歷史底蘊的經典款式,也能為設計師提供創新的設計方向,更能為現代消費者提供全新的穿著體驗。
傳統技藝在現代服裝與服飾設計中仍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一方面,傳統手工技藝(如刺繡、蠟染)為設計師提供了豐富的元素和手法來源。例如蘇繡、湘繡等古老的刺繡技藝在現代高級定制與時裝設計中經常被采用,其獨特的線條與質感賦予服飾與配飾較高的藝術價值與獨特性。再如蠟染,這種古老的染色技藝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經常作為特色工藝出現,可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圖案和顏色效果。另一方面,傳統制衣技術(如裁剪、縫紉)也在現代服裝設計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古代的服裝往往注重服飾與身體的和諧與統一,這種裁剪理念在現代被多次提及與研究。例如,漢服的大圓領與斜裁技術在現代設計中被用來打造符合東方審美的服飾,而傳統的“千針萬線”縫紉技巧也被現代設計師用于制作高品質的服飾,在保證服飾精美的基礎上確保了服裝的結實與耐穿。
傳統文化為服裝與服飾設計品牌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深厚的背景。一方面,從設計元素的角度看,傳統文化中的符號、圖案、顏色和形態為服裝與服飾設計品牌帶來了獨特的視覺語言。例如,杭州的品牌“石頭記”深入挖掘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圖案和色彩,形成了獨特的服飾風格,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和認同。另一方面,從形象塑造的角度看,通過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服裝與服飾設計品牌可以塑造出更有深度、故事性和情感價值的品牌形象。以國內著名的設計師馬可為例,其設計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將漢服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設計出“秦俑”“中國服裝三百年”等系列服飾,均具有濃烈的東方色彩,使其設計品牌在眾多服裝品牌中脫穎而出,形成了強烈的品牌個性。
傳統文化資源的整合至關重要,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種認知自身文化的途徑,還可以為服裝與服飾設計領域注入更為豐富的設計元素。對于高校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而言,可通過以下兩種措施整合傳統文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3.1.1 重視文獻資料的搜集與研究
首先,教師需系統地搜集并研究與中國傳統服裝和飾品相關的文獻資料,包括文字描述以及歷代的畫作、雕塑、壁畫中的服飾細節等。以山西省傳統服飾文化為例,教師可利用山西本地圖書館、檔案館以及數字資源進行文獻檢索,收集有關“山西省傳統服飾文化”的地方特色鮮明的文獻,也可與當地文化和旅游部門合作,共同挖掘文獻資源,將服飾的設計特點、制作工藝和文化背景納入教材,使學生在學習設計理念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服飾背后的文化和歷史,從而為學生提供直觀的設計靈感。
3.1.2 深入剖析地域文化特色
服飾設計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提煉是促進文化與設計融合的關鍵步驟。地域文化,作為一個地方的獨特印記,融合了當地的歷史、習俗、信仰、地理環境等因素。對于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而言,深入挖掘和剖析地域文化特色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更為其提供了豐富的設計靈感來源。以山西習俗中的“赤坊袞衣”為例,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文獻檢索和田野調查,探尋赤坊袞衣的起源、發展過程以及與山西地域文化的緊密聯系。其次,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研究赤坊袞衣中的色彩、圖案、結構和材料。赤色的主導預示著繁榮昌盛、勤勞智慧,這與山西人民的性格和歷史背景相吻合,而服裝上的設計元素,如花紋、彩飾、繡花或刺繡的裝飾,均可作為現代設計的靈感。通過深入研究“赤坊袞衣”,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還可以從中獲取到豐富的設計靈感,切實增強學生的設計創意和文化自信。
為了更有效地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高校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應注重增設跨學科課程。這些跨學科課程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其多角度了解和研究傳統文化,并鼓勵其深入挖掘這些傳統文化的設計潛力,具體可采用以下3種措施。
首先,可與其他學科合作開設聯合課程。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師應與藝術史、人類學或社會學等學科的教師合作,共同設計并教授課程,確保課程內容涵蓋各學科的核心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加入傳統文化研究元素,將傳統服飾設計與更廣泛的文化和社會背景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在更寬泛的背景下理解和欣賞傳統服飾的意義和價值。例如,可與社會學教師合作,共同教授“服飾與社會文化”這一聯合課程。課程不僅探討了服飾設計的技巧和原則,還深入研究了服飾在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下的角色和意義。
其次,應增設實驗性和研究性的跨學科項目。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可通過建立研究實驗室,如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融合實驗室,該實驗室將致力于實驗性研究,探索傳統工藝與現代材料、技術的結合;或發布跨學科研究項目征集令,允許學生或教師團隊提出結合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的研究提案,并為優選提案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以此鼓勵學生運用其在不同學科中學到的知識,對特定的傳統文化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實現傳統文化與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深度融合。
最后,鼓勵學生參加跨學科的學術交流和活動。此類活動可以是學術研討會、工作坊、研究團隊或其他形式的交流活動。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創建涵蓋多個學科的學生社團,如傳統文化與設計研究會,定期組織活動,推動學術交流和合作??梢哉f,此類活動為服裝與服飾設計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全新平臺,讓學生與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和同學交流,分享自身的設計成果和經驗,從而激發其對傳統文化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興趣,進而再次深入研究和挖掘傳統文化的設計價值,更好地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培養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和自信的設計師。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結合實踐經驗,學生可以深刻理解并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在設計中更自然地融入傳統元素。以下為推動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學生將傳統文化融入設計的實踐活動策略。
3.3.1 開展傳統工藝實踐項目
提高傳統工藝在現代設計中的價值和重要性,如繡、染、編織等,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探索。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到當地的手工藝社區或村落進行為期一周的實踐學習,了解并親手嘗試這些傳統工藝。在此環境下,學生不僅能直觀地學習技術,還能與手藝人進行深入交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與哲學;此外,還可以結合現代材料和技術,如智能纖維、納米材料、3D打印技術等,指導學生思考如何將這些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作出既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美學的設計作品。
3.3.2 組織文化遺產考察活動
對于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直接參與文化遺產的考察和研究可以加深其對文化背景的理解,激發設計靈感。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前往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城市、村落或文化遺址進行實地考察。通過深入研究當地的建筑、藝術、民俗等文化元素,學生可以從中提取設計靈感,并在后續的設計項目中將這些文化元素與服裝與服飾設計相結合。這種實地學習和體驗使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增強其文化自信。例如,山西省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學生在研究當地建筑時可研究山西特有的古城墻、窯洞或廟宇與宮殿,尤其是五臺山的寺廟,蘊含豐富的裝飾元素和結構,如飛檐、磚雕、木雕等,可為服飾設計提供全新思路;而在藝術研究中,可深入分析山西版畫的線條、形態和色彩以及泥塑與雕刻的細節處理,為服飾設計提供圖案和色彩搭配的靈感;在當地民俗的研究中,山西社火和舞龍中獨特的服飾、面具和道具以及舞蹈的動態均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創作靈感。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背景下,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成為教育領域的核心課題。在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中,傳統文化不僅具有深厚的審美、記憶和品牌價值,更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連。深度融合傳統文化和設計教學有助于學生更為直觀和深入地理解和運用傳統文化,使其對中華文化產生深厚的認同感和自信。本研究旨在通過深入探討文化自信的內涵及其對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重要性,進一步明確傳統文化在設計中的價值和意義,為未來的教育策略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參考,更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