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城縣第一小學 邱 遠
項目化學習視域下設計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要求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練習、鞏固所學,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為幫助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構建系統化、完整化的語文知識體系,教師應立足單元整體,提煉單元主題,以學生為中心,結合教學目標設計單元作業,利用多樣化、趣味化的作業設計激發學生完成語文作業的熱情,引導學生自主聯系新舊知識解決問題,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項目化學習模式的優勢在于通過真實的教學情境實現了碎片化知識的整合,學生在應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學習語文知識的意義,思考不同語文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梳理所學知識并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助力學生成長。
項目化學習模式融入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能借助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答案的熱情,使其在探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自發調動所學知識,根據自身能力和品質分析問題,在分析問題、思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對語文知識的探究興趣,主動完成作業,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助力學生成長。
項目化學習強調建立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指的是圍繞項目化學習理念設計語文作業,結合語文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趣味應用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知識完成作業。通過實踐類語文作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在嘗試、實施、反思、總結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創新思考,助力學生成長。
項目化學習理念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在學習中的作用,在小學作業中引入項目化學習理念,可以通過設計趣味化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在學習、思考、探究中獲得成功體驗,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使其能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作業中的困難和挑戰,保證語文作業活動的有效性。
小學語文教學要求學生在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的同時培養思想情感能力、語言積累能力、語感能力、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等。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認知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為此,在設計單元作業時,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分層設計作業,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反思作業完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建立教學、練習、評價相統一的單元作業設計模式,保證單元作業的質量,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單元作業設計強調作業的整體性,要求教師必須圍繞單元主題和教學目標設計特色化語文作業,確保預留作業內容符合單元整體結構特點,以作業為基礎在多篇單元課文內部建立完整的結構性認知體系。學生則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斷向單元整體教學目標邁進,在系統化、完整化的作業體系中學習成長,提高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單元語文作業設計離不開目標的指引,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重點圍繞知識學習目標與核心素養目標開展,結合所學知識特點設計作業,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需以此為基礎制訂作業設計方案,設計針對性、驅動性的教學任務和課后作業,引入材料豐富教學內容,保證單元作業設計的全面性和趣味性,培養學生問題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融入項目化學習理念設計單元作業,既要與語文知識和教學內容相聯系,又要符合能力培養目標,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基礎,因此如何確定作業設計目標、保證作業設計質量至關重要。
單元教學目標基于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而定,同樣也需要明確學生完成作業后的效果。為避免單元作業目標脫離實際學情,教師應按照單元教學模式的系統性、綜合性、遞進性特點設定單元作業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分層設計目標,或針對能力較弱的學生將大目標拆分為多個小目標,不同目標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關聯性,在循序漸進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助力學生成長。
以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教學為例,該單元文章表現了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整體來看,文章講述了父母與子女相處時發生的故事,但不同文章的講述重點有不同側重。《慈母情深》主要講述了母親含辛茹苦養育子女,甘愿為子女奉獻的故事,《父愛之舟》主要講述了“我”與“父親”相處過程中的點滴,《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同樣是講述父愛與母愛,但著重體現父愛與母愛在表現方式上的差異。教師可以基于單元文章特點和單元導語提煉單元主題——父母之愛。
為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父母之愛的特點,教師應結合學情和單元主題創設語文作業設計目標:理解父母之愛的表達方式。教師將單元教學目標分解為多個小目標,先指導學生結合教材思考父母之愛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思考愛的含義。再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感受不同類型愛的表達方式的共同點,最后由教師引入課外小說,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父母之愛內涵的理解。
教師圍繞作業目標設計驅動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布置作業一:單元文章主要講述了父母之愛,回憶我們的生活,父母對我們的關心和愛護具體從哪些方面得到體現?《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文章中提到了父母之愛在表現方式上的不同,如果要你來形容父母之愛,這種愛是嚴肅的?親切的?包容的?鼓勵的?還是理性的?你從哪些事中得出這種觀點?引導學生回憶與父母相處的點滴,結合課文內容思考父母之愛的特點,在短文寫作中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助力學生成長。
教師布置閱讀探究類作業,要求學生閱讀小說《冷漠的父愛》,布置作業二:為什么小說中“我”與“父親”別扭了許多年?在母親的眼中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我”的眼中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是你,會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化解這對父子之間的矛盾呢?引導學生在問答中思考愛在不同人眼中的含義,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項目化學習強調完整的探究過程,學生在分析問題、制訂問題解決方案、解決問題、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提升能力。小學生自制力較差,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拖延情況,影響作業質量。為避免類似情況,保證小學語文作業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在項目化學習中引入復雜、真實、具有一定挑戰性且充滿趣味性的驅動性問題或實踐任務,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主動完成任務、自主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體會到語文知識在社會環境中的廣泛作用,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傳統小學語文作業類型較為單一,以填空題、選擇題、造句、文章閱讀理解和寫作為主,學生長期完成同類型作業,容易產生倦怠感。為保證融入項目化學習理念的小學作業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從作業形式入手,減少死記硬背作業的占比,將實踐性作業和自主探究式作業等全新的作業形式融入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之中,用全新的作業類型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助力學生成長。
以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貓》《母雞》《白鵝》教學為例,本單元所選課文均為描寫動物的散文,為培養學生捕捉重點塑造事物形象的寫作能力和用文字傳遞感情的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在作業導入環節結合現實生活提出問題:“同學們,大家在生活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動物,你最喜愛哪一種動物呢?為什么喜歡這種動物呢?”學生回答自己最喜歡的動物是貓,教師繼續提問:“你喜歡貓,具體是喜歡它的哪一點呢?它的哪些行為或是哪些特點讓你覺得它很可愛呢?”學生分析問題后給出答案:漂亮的毛發和花紋,時而活潑時而安靜的性格,矯健的身手。教師繼續提問:“如果面對的是你最喜愛的動物,在你的想象中它會是什么樣的?”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設計作業導入環節,以“我最喜愛的動物”話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為保證作業的趣味性,教師需引導學生將擬人要素融入動物形象之中,“同學們,大家發揮想象力,思考一下如果你最喜愛的動物突然能夠開口說話,并且可以像人一樣思考,你覺得他會說些什么呢?你們之間又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引導學生用文字表達所思所想,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與建構能力。
其次,為讓學生認識到作業成果中存在的不足,教師可以引入信息技術,豐富作業設計類型,要求學生通過微信、QQ 等軟件在線上與同學交流,分享自己與想象中的動物相處時發生的趣事,在交流互動中分享思維成果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最后,教師組織以動物為主題的專題演講活動,要求學生講述自己與身邊動物發生過的故事,用創新式的作業活動豐富學生的作業體驗,使學生在探究中學習成長。
單元作業設計要求教師結合單元特征設計作業內容,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因此,在作業內容的選擇上應與教材單元特點保持一致,根據能力提升要求從單元編排文章中提取相關要素,設計特色作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加深對單元文章思想情感和寫作手法的理解,助力學生成長。
以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橋》《窮人》《金色的魚鉤》教學為例,本單元收錄文章以小說為主,要求學生了解組成小說的三要素,即情節、環境、人物;掌握文章情節構思、人物語言神態描寫、塑造環境的方法;發揮想象,掌握從細節入手寫作的技巧。基于此,教師應從文章特點入手,將閱讀、理解、分析、梳理、創作、交流等活動融入作業設計之中,通過單元語文作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助力學生成長。
作業一:小說承載著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優秀小說中的思想內涵如同思維迷霧中的一座燈塔,指引著疲憊的人們在此停靠,歇息,充實人們的精神。小說是人們想象力具象化的產物,但又不同于想象,我們怎樣才能創作出一篇合格的小說呢?(組織學生線上討論交流,抒發自己對小說創作的理解)同學們,我們重新閱讀《橋》和《窮人》,請思考問題:什么樣的小說才算是好小說?如果將《橋》中最后揭示老漢與年輕人關系的語句去掉,將《窮人》中桑娜抱回鄰居兩個孩子的情節去掉,兩篇文章是否仍能稱得上好小說?為什么?(使學生在思考、閱讀、深入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小說創作的要點,提升其寫作能力。)
作業二:閱讀文章《窮人》和《金色的魚鉤》,思考兩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異同,隨機挑選身邊人物,從衣著、表情、動作、語言等多方面入手塑造人物形象,想象不同人物背后的故事,構思人物之間的關系,思考人物在見面時可能會發生的沖突和矛盾,將相關內容和語句以表格形式羅列出來,方便后續分析。
作業三:思考自己想要創作的小說主題,線上交流小說創作靈感。結合作業二中塑造人物構思故事劇情,突出故事矛盾,使劇情合理展開,升華故事內涵等要點設計小說大綱,為小說創作做準備。(目的是以探究小說創作方法為主線串聯作業內容,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熟悉小說創作流程,掌握小說創作相關技能,促進學生成長。)
項目化學習理念強調發揮評價環節對學習的作用。融入項目化學習理念的小學語文作業由多個相互聯系的環節共同組成,在探究式學習中融入評價活動,借助評價結果反思作業完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衡量作業質量,為后續高質量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決定評價是否有效的關鍵在于評價的內容以及評價能否指導學生反思作業完成過程。為讓評價活動融入項目化作業全過程,教師需要結合作業設計特點融入能夠引發學生反思的行為,如在識字環節后要求學生朗誦全文,或與他人交流自己對閱讀文本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等,使無形的評價貫穿項目化作業全過程,保證作業完成質量。
以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教學為例,單元教學目標為加深學生對借物抒情寫作手法的理解,提升具體運用水平。為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思維認知發展特點設計以下作業:
作業一:分析《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文章中物象傳遞的情感內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借物抒情的方式。圍繞作業內容設計評價內容:文章中出現的物象與情感特征存在哪些共同點?(使學生在反思中加深對借物抒情寫作手法的理解。)
作業二:分析身邊事物特點,思考哪些物象天然容易具備情感承載力?體會故鄉風物里的深情與深意,并與他人交流自己的看法,深化學生對事物中蘊含的情感的理解。
作業三:組織“我的心愛之物”分享會,鼓勵學生以《我的心愛之物》為題寫下圍繞事物發生的動情的故事,加深學生對借物抒情寫作手法的理解。
設計評價環節:與他人互讀、互評文章,寫下自己閱讀文章時的真實感受,鼓勵學生潤色文章,保證作業成果的質量。構建教學評一體化的作業設計模式,指導學生結合所學完成作業任務,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與語文學習興趣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融入項目化學習理念,圍繞單元主題設計作業,將趣味性、實踐性、綜合性的作業融入語文作業設計中,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地按照教師要求完成任務,在評價中反思,在互動中提高學習自信,構建更富生命力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模式,助力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