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趙虹和姜標團隊,采用碳化鋇替代電石(碳化鈣)作為煤制乙炔的關鍵中間體,通過碳酸鋇—碳化鋇—氫氧化鋇—碳酸鋇的循環,實現低能耗、低排放的乙炔和一氧化碳聯產新工藝。該工藝有望從源頭解決電石法煤制乙炔工藝存在的問題,實現煤制乙炔綠色低碳工藝流程再造。
目前,電石法煤制乙炔工藝是乙炔化工的龍頭工藝。然而,電石合成溫度高、廢氣廢渣排放大,是典型的能源密集和高碳排放、高污染的大化工過程,限制了電石工業和下游乙炔化工的發展。
該工藝可在1 450~1 550 ℃的較溫和條件下將煤炭、生物質炭等各種碳源物質轉化為乙炔并聯產高純度一氧化碳,進行了實驗室規模的鋇的回收過程,實現了鋇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了固廢排放。同時,該技術可以更加便捷、高效、綠色地將各種固體碳、水、二氧化碳轉化為更加高級的乙炔和一氧化碳,為煤炭、生物質炭等各種固體碳資源轉化為有用化學品提供了新的技術路線,在煤化工和生物質高效利用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摘自《中國化工信息》2023 年第21 期)
2023 年11 月20 日,長慶油田寧夏青石峁氣田日產天然氣突破50 萬立方米。同時,寧夏油區日產油氣當量也跨越2 000 噸。這標志著寧夏首個千億方大氣田開發建設進入新階段。
青石峁氣田是寧夏首個探明儲量千億方的大氣田,是鄂爾多斯盆地西緣近30 年來最重大的勘探發現,結束了寧夏境內“有油無氣”的歷史。2019 年11 月開發以來,歷經4 年的攻堅克難,累計完鉆試采井115口,完試76 口,試氣百萬方井4 口,歷年累產氣突破1.03 億立方米,2023 年年末將建成產能5.6 億立方米。
近年來,寧夏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對青石峁氣田的發現高度重視、寄予厚望。2022 年,青石峁氣田開發建設被列入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確定的20 個重大項目。今年,長慶油田采油三廠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強化欠注井治理、低產井連片治理等,階段自然遞減率從13.2%降至11.9%,日產油能力保持在1 000 噸以上。此次,寧夏油區油氣日產量突破2 000噸,這是采油三廠近52 年來在寧夏創造的又一個產量高點。
目前,寧夏青石峁氣田基本實現了就地轉化,保障了青山工業園和長慶寧夏油區的用氣,為寧夏提供穩定可靠的油氣能源供應。
據悉,“十四五”期間,長慶油田規劃將在寧夏區域建成12 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開發產能。
(摘自《寧夏日報》第23532 期)
2023 年11 月15 日,廣西石化煉化一體化轉型升級項目中的5 萬噸/年己烯-1 裝置正式開工建設。該裝置是中國石油首套年產達到5 萬噸的己烯-1 裝置,投用后可進一步鞏固我國在石油化工領域的地位。
裝置采用石油化工研究院大慶化工研究中心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乙烯三聚合成1-己烯工藝技術。該技術曾經打破國外長期技術壟斷,填補中國石油在該類產品生產技術上的空白,獲中國石油科技進步特等獎。
1-己烯是制造高性能塑料產品的核心原料,同時也是生產高級潤滑油、增塑劑、表面活性劑等精細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料。作為一種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和中間體,該產品能夠顯著改善聚乙烯產品的力學和光學性能,使其柔韌性和抗撕裂性更好、拉伸強度和抗沖擊強度更優越,在聚烯烴產業升級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該裝置由大慶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承建,計劃于2025 年3 月中交。
(摘自《中國石油報》第848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