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楓
東營市立足黃河三角洲鹽堿特色,發揮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優勢,初步探索出了一條“以鹽適種、生態優先、用養結合、提質增效”的可借鑒、可復制推廣的鹽堿地綜合利用特色路子,為我國鹽堿地綜合治理與科學利用作出了示范。
萬里黃河帶著泥沙滾滾入海,在河海交匯處,孕育出了一片廣袤的黃河三角洲。山東東營市位于黃河三角洲的核心區域,屬于濱海鹽堿地類型,地下水礦化度高,土壤鹽分重,受海潮影響大,是世界利用難度最大的三角洲型鹽堿地之一。
“干旱時收獲螞蚱,洪水時收獲蛤蟆,不旱不澇時收獲堿嘎巴?!边@是東營當地流傳的民諺,道出了這片土地上農民曾經的困境。
如何把鹽堿地變為糧食豐產區?近年來,東營市發揮科研優勢,初步探索出了一條“以鹽適種、生態優先、用養結合、提質增效”的可借鑒、可復制推廣的鹽堿地綜合利用特色路子,為我國鹽堿地綜合治理與科學利用作出了示范。現如今,這片荒堿灘正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豐收的“米糧川”。
關鍵在于農業科技創新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這幾句東營當地俗語,道盡了那些年的艱辛。這座城市在誕生之初就面臨著一個世界性難題——鹽堿地治理。如何喚醒這里的開發活力,是幾代人都在思考的深刻命題。
2009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吹響了向鹽堿地要糧食的號角。2015年10月,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批復設立,成為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發展鹽堿地現代農業的試驗場。
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鹽堿地面積達43.97萬畝,土壤鹽分含量從1‰至10‰自西向東梯次分布,在濱海鹽堿地極具典型性。近年來,該示范區將鹽堿地綜合利用理念由“地適應種”向“種適應地”轉變、由單項治理技術向技術綜合集成轉變、由化學農業向生態智慧農業轉變,推動種業創新和鹽堿地生態利用。
在黃三角農高區耐鹽堿植物育種平臺,一個個長滿“綠植”的“玻璃櫥窗”內,甜高粱、黑麥草、大豆等作物在人工模擬的環境中長勢喜人。這樣的“櫥窗”可以為植物生長模擬出不同的生長環境,在不同的光線、溫濕度、水量等條件下,篩選耐鹽堿品種,從而實現植物育種加速迭代。
“這是國內首個耐鹽堿植物數字化育種加速器。我們集成應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通過對比實驗獲取最優的植物生命周期模型,并根據植物株高,布局建設適應不同植物、不同品種的育種加速子模塊,再配備不同的光照、水培模組等設備,實現了植物育種的加速迭代?!敝袊茖W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師林雙說,“它在室外的生長周期是110天到120天,在室內的平臺里,能縮短至80天到90天。我們覺得還可以再提速,所以就緊接著探索它最佳的生長環境,希望把它的效率提高到最大。”
近年來,東營市立足黃河三角洲鹽堿特色,發揮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優勢,初步探索出了一條“以鹽適種、生態優先、用養結合、提質增效”的可借鑒、可復制推廣的鹽堿地綜合利用特色路子。數據顯示,自1983年建市以來,東營市新增耕地面積60萬畝,鹽堿耕地占比由建市之初的80%降至59%,近10年間糧食產量增加了13億斤。
近日,在省黃三角農高區,有關專家對山東省花生研究所育成的花生新品種“花育9307”鹽堿地春播高產示范田進行了測產,專家組確認“花育9307”百畝示范田畝產莢果產量為625.9公斤,實現了花生在鹽堿地上豐收增產的目標。
“花育9307”品種育成者單世華研究員介紹,山東省花生面積逐年遞減,耐鹽堿新品種培育對有效開發利用鹽堿地、擴大花生種植面積、緩解“糧油爭地”矛盾具有重要意義?!盎ㄓ?307”含油量達到56.53%,兼具抗旱、耐澇、耐鹽堿等特性?,F場測產專家組認為,耐鹽堿花生新品種“花育9307”為進一步擴大山東省花生種植面積提供了保障,也為充分利用和改良鹽堿地提供了助力。
輕度鹽堿地上,種植出小區測產折算畝產達到3350.65公斤的耐鹽堿馬鈴薯;試驗田上,種植出畝產均超過千斤的“濟麥60”、“山農40”等耐鹽堿小麥品種……從田間地頭、農業企業到科研機構,東營市農業領域處處流淌著科技創新的血液,展現著鹽堿地新希望、新力量。
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關鍵在于農業科技創新,加快科技創新離不開平臺搭建。今年5月,首屆鹽堿地技術創新大會在東營市開幕。會上,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這是全國農業領域第5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該中心以鹽堿地綜合利用核心共性關鍵技術和前沿引領性技術攻關為核心使命,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的產業化。
如何把鹽堿地變為糧食豐產區?東營市發揮科研優勢,為我國鹽堿地綜合治理與科學利用作出了示范。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昔日的鹽堿灘正華麗“變身”。
發展特色產業是出路
在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嘉和新村后夾自然村小麥集中收割現場,成熟的麥子挺著沉甸甸的腰桿,村民們在地里量地、裝車……處處呈現出豐收的喜悅。
誰能想到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寸草不生的鹽堿地。河口區,地處渤海之濱,全域耕地以中度鹽堿地為主?!胞}堿地上種糧難”,曾是制約當地糧食生產的一大難題,喚醒“沉睡”的土地,向鹽堿地要效益,是河口區種糧人多年的夢想。
近年來,河口區堅決扛起保障糧食安全責任,通過綜合治理和種業創新,積極促進群眾增收,蹚出了一條鹽堿地綜合利用、具有樣板意義的新路子。曾經的不毛之地正變成新綠洲。
挖掘鹽堿地的增產潛力,需要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渤海圣豐黃河三角洲耐鹽堿大豆產業創新中心,也呈現一番“希望”的場景。該中心主要承擔鹽堿地改良利用,耐鹽堿小麥、耐鹽堿大豆品種選育等研究工作。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一直以來,河口區將種業創新作為提升鹽堿地綜合利用水平的“法寶”,積極推進“改地適種”向“改種適地”轉變。常規雜交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往往耗時七八年甚至更久。實踐證明,“藏糧于技”、科學育種,就能更好地突破耕地等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限制,使鹽堿灘涂漸成豐收沃野。
在河口區鹽堿地上,除了有小麥這樣的糧食作物,甘薯等特色經濟作物也在蓬勃發展。在河口區義和鎮大英村的田間地頭,一根根黑色管線伸進地頭,根據作物株距設置的管線孔隙,采用“甘薯機械化結合雙色膜下微灌”技術,將肥料隨水輸送至植株根系,使甘薯苗在田壟上盎然生長。


鹽堿地綜合利用,產業化是出路。鹽堿地里有“大食物觀”,河口區土壤鹽堿化程度高,卻也造就了農產品獨特的品質,耐鹽堿甘薯產業,是河口區發展鹽堿地上的特色產業的一次成功的探索。“我們種出來的耐鹽堿甘薯口感好,微量元素含量高,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慧海家庭農場農場主李慧說。
在河口區,除了甘薯和小麥,百合也是一個重要產業——黃河口耐鹽堿百合全產業鏈項目總投資3.6億元,核心區占地3000畝,主要建設4個1萬平智能種苗溫室、100棟獨棟高效日光大棚、千畝花海景觀區和百合產品深加工區等,是一個集百合育種、規模化種植、產品深加工和觀光旅游于一體的技術完全自主的全產業鏈項目。
這里以種質資源培育為突破點,正在打造鄉村振興“科技引擎”。持續深化與清華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北京農林科學院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對接,通過“平臺+人才”模式集聚國內百合科研的頂尖優勢力量,共同建設國家級耐鹽堿百合種業創新中心,構建集資源保護、品種選育、良種繁育、推廣銷售于一體的鹽堿地特色種業鏈條。目前,已經收集保存百合資源200余份,選育“合悅”系列良種6個,種植周期比普通百合品種縮短4~5年,畝產提升600斤~800斤。力爭利用3年時間,培育耐鹽堿百合新品種5個以上,實現在含鹽度4‰到5‰的土地上畝產1000公斤鮮百合的目標,把河口打造成中國百合種業硅谷。
目前,智能種苗溫室和生物組培區已全部建設完成并投產運營,達到2000萬株/年的組培規模;千畝花海區域已完成鹽堿地改良和百合試種工作,高效日光大棚建成30棟,景觀荷花池、辦公樓、深加工廠房等區域有序推進。力爭將園區打造成為集百合種質資源培育、現代農業科技示范與推廣、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
以創新利益聯結機制為關鍵點,打造鄉村振興“共富引擎”。秉承共同富裕奮斗目標,搭建政府(平臺、園區)+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的特色產業發展模式,促成項目區內各村通過土地入股,原本高鹽堿度、不產生任何收益的鹽堿地實現每年約110萬元的收益。通過搭建勞務合作社,為項目建設提供勞務服務,使周邊群眾參與到組培、種植、加工等全產業鏈條各項工作中,實現人均年增收約4萬余元。
耐鹽堿甘薯、耐鹽堿小麥、百合等鹽堿地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打開了河口區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大門。河口區將持續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立足生態高效的原則,大力發展鹽堿地特色農業,推動產業規模持續壯大、產業層次和效益持續提升,促進河口農業高效可持續發展。
打造農業科創“新高地”
10月21日,2023鹽堿地特色農業發展會議在山東省黃三角農高區開幕。會上公布了《關于發布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分支機構名單的通知》,設立3個分中心和16個試驗站,東營市農科院榜上有名,成為國家鹽堿地中心東營試驗站依托建設單位,標志著東營市農科院成功躋身國家科研團隊,這也是農科院發展歷程中新的突破。
東營市農科院科研部相關負責人說:“東營市農科院在前期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先期完成了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東營試驗站3年規劃、具體實施計劃和任務分工。下一步將嚴格落實規劃要求,擔負起應有的使命和責任,在鹽堿地農業創新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東營市委農辦副主任、市現代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劉志強說:東營正在聚焦科技創新、種業突破,聚力打造鹽堿地農業科創“新高地”——“積極搭建鹽堿地科研平臺,在黃三角國家農高區匯聚中科院、中國農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98個專家人才團隊,新設立2個院士工作站,先后承擔實施國家和省重大科研項目59項、轉化關鍵核心技術23項。加強鹽堿地種業創新,10個主要農作物品種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實現了自主知識產權耐鹽堿作物品種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成立東營市鹽堿地種業創新創業共同體,建成主要農作物品種試驗基地10處、展示評價基地12處、繁種基地5萬畝。黃河三角洲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庫入選第一批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單位。狠抓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建設,引進濟寧圣豐等一批國內知名種業公司,建設大豆良種繁育基地4.2萬畝。爭取中央財政專項資金5億元,深入實施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p>
劉志強告訴記者,下一步將強化產學研協作,凝聚各方技術優勢,進一步細化利用中重度鹽堿地資源打造東營市鹽堿地草牧業錯位發展優勢的步驟措施,聚力推動邊際土地種草養畜和地緣性中草藥減量替抗使用,在鹽堿地上打響黃河口優質畜產品品牌,為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和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東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