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黃驊市通過科技創新改造鹽堿地,加強耐鹽堿良種推廣利用,讓昔日“十年九不收”的鹽堿地漸成沃野良田。同時不斷積極發展深加工,延伸旱堿麥的產業鏈,成為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典范。
河北省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天寶面粉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排排淺綠色的“高方篩”來回擺動,一粒粒細小雪白的面粉顆粒從“篩”間“流淌”下來。生產車間一旁是公司的麥倉,儲滿新收的旱堿麥?!?023年我們從全市收購了1萬多噸旱堿麥,其中400多噸來自舊城鎮仙莊片區。”公司副經理于金行介紹。
數據顯示,2023年黃驊市旱堿麥單產達240.1公斤,比2022年增加7.9%;旱堿麥總產量達14.64萬噸,同比增長近兩成。
產量提高,產業鏈不斷延伸?!胺N與用都是大文章。”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局長聶晶說?!昂兔娌徽呈帧㈨g性強,做成面食麥香濃郁、口感筋道?!庇诮鹦薪榻B,經過初篩、次選、打麥、去石、風選、著水、潤麥、凈麥等環節,旱堿麥“變身”為各品級面粉、麩皮、次粉等產品銷往各地。
目前,黃驊市有較大型面粉加工企業20家,形成集訂單農業、收儲中轉、面粉加工、食品生產等功能于一體的旱堿麥全產業鏈。
我國有約15億畝鹽堿地,其中約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喚醒鹽堿地這一“沉睡”資源,充分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各地一直在不懈努力。黃驊市通過科技創新改造鹽堿地,加強耐鹽堿良種推廣利用,讓昔日“十年九不收”的鹽堿地漸成沃野良田,同時不斷積極發展深加工,延伸旱堿麥的產業鏈,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鹽堿地改良創新模式,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多舉措“喚醒”沉睡鹽堿地
地處渤海之濱的黃驊市,全域耕地以中度鹽堿地為主,且季節性干旱嚴重,春季積鹽高峰期土壤鹽分含量最高達2%,“地薄出糧難”。
在黃驊市仙莊片區規劃1000畝鹽堿地,實施“利用沙漠微藻改良鹽堿地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通過鹽堿地改良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提升鹽堿耕地品質,提高糧食產量。
盛夏時節,走進黃驊市舊城鎮后仙莊村,集中連片的夏玉米出苗整齊、長勢良好?!澳憧矗@長勢預計畝產可超千斤?!闭χ蛩幖訌娞镩g管理的村民劉玉洪指著腳下莊稼說,“前幾年,這里還是一片鹽堿地,根本沒辦法種植。如今,不僅一年兩季,單季還能產出千斤糧,多虧政府給我們做了土地整治。”
劉玉洪家這塊地,屬于黃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建設局實施的仙莊片區項目區。該項目建設規模為8000余畝,采取平整土地、溝渠清淤、田間修路、灌溉排水、配套泵站等措施,實現新增補充耕地5000余畝。
黃驊東臨渤海,鹽堿地多。作為開展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的項目先行區,早在2018年,該市就實施環渤海地區鹽堿地治理工程,高效統籌土、路、水、肥等要素,綜合應用土壤改良、治理修復等技術,在原先雜草叢生的鹽堿地上合理布置水網、路網,鋪設灌溉管道,修建排水溝等設施。同時,通過采取淡水洗鹽、增施有機肥、土地平整等措施,對鹽堿地進行降鹽及培肥處理,降低土地鹽堿度,提升地力,把荒蕪的鹽堿地整治成為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的美麗田園,真正做到藏糧于地。
“我市持續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增加耕地面積,落實占補平衡制度,讓鹽堿地變豐產田,確保糧食增產增收。”黃驊市副市長郭鋒介紹,通過一系列土地整治措施,仙莊片區已成為全市面積最大的鹽堿地綜合利用典范。
為全面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今年以來,黃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建設局全力摸清區域內鹽堿地底數,確定3.5萬畝可利用資源,其中2.48萬畝主要集中在南大港產業園區、中捷產業園區和黃驊鎮三地,將分期分批進行開發治理。
2023年6月,楊東進家20畝旱堿地麥田喜獲豐收?!捌骄€產500斤,產量最高的每畝超過600斤。”楊東進說。
豐收來之不易。“以前旱堿麥畝產最多一二百斤。要是趕上年景不好,顆粒無收,連麥種錢都收不回?!睏顤|進說。老楊是這個片區后仙莊村村民,種了30多年旱堿麥。近年來,當地與多家科研院所合作,研發推廣捷麥19、滄麥6002等抗鹽堿優質小麥種子,推行秸稈粉碎深翻還田、微溝播種等田間管理技術,廣闊鹽堿地逐漸成為“新糧倉”。“今年我打算擴種到32畝,來年肯定還豐收。”展望未來,楊東進信心滿滿。
多年來黃驊市探索出土壤改良的有效措施。挖溝排水,淋鹽壓堿。通過開挖排水溝,利用夏季雨水量大并且集中的特點,通過排水溝把淋洗后的鹽分排出去,達到降低耕作層土壤鹽分的目的;深松整地,降鹽蓄墑。通過深松、深耕增加土壤蓄墑能力;通過免耕,減少土壤中水分蒸發,減緩鹽分向地表轉移;因地制宜,科學選種。選擇鹽堿地適宜種植的作物,比如旱堿麥、高粱、苜蓿、冬棗等;苜蓿、旱堿麥輪作耕種。苜蓿是耐鹽植物,一般耕種四到五年,可以有效改良鹽堿地,再耕種兩年旱堿麥,通過輪作方式改良鹽堿,提升農民效益。
近年來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秸稈還田技術的大力推廣,結合退化耕地治理項目的實施,黃驊市鹽堿地改良取得了一定成效,耕地質量得到提升。
目前治理退化耕地4.8萬畝。通過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和秸稈還田+增施調理劑2種技術模式,退化耕地項目區鹽分由0.14%下降到0.12%,下降了0.02個百分點;pH值由8.59下降到8.39,下降了0.2;耕地質量等級由8.09提升到7.98,提升了0.11個等級。全市近5年耕地質量等級從6.98提升到6.47,提升了0.51個等級。
黃驊市立足全市土壤鹽堿化程度較高、小麥種植不宜灌溉適宜雨養旱作的實際,選擇耐鹽堿、抗病性強的冀麥32、捷麥19、滄麥6002、滄麥6005等小麥品種,發展特色種植。黃驊旱堿麥亦稱“黃驊堿地旱麥”“黃驊堿地冬小麥”“黃驊堿地旱作冬麥”,具有種植純天然、小麥品質高、產品系列全、成品口感好的特點,在北京高端市場擁有一席之地。
黃驊市自1999年開始發展規模苜蓿,到現在已有近20年的時間,全市苜蓿保有面積為18.6萬畝,形成了羊二莊、舊城、常郭、滕莊子、羊三木等苜蓿種植集中鄉鎮,具有千畝大方20個、萬畝基地3個。登記種草合作社23家,種植規模為1000~6000畝。全市苜蓿收購企業達到130家,年收購千噸以上的規模企業63家,2020年商品苜蓿產量達到13.5萬噸,苜蓿產業實現產值2.75億元。黃驊市是2012、2013、2016、2017、2019、2020、2021年國家高產優質苜蓿示范建設項目實施區,共承擔項目建設任務3.5萬余畝;還是河北省黃驊苜蓿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藏糧于技,鹽堿地華麗“變身”
用好鹽堿地,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
今年夏天,黃驊市的旱堿麥喜獲豐收,渤海灣畔61萬畝鹽堿地收獲了14萬噸多的旱堿麥,孕育著新的希望。
這片鹽堿地,因為種糧難,一度有“苦海沿邊”之稱。如今,黨建引領、政府護航、科技助力,讓鹽堿地變成了豐收田、大糧倉,老百姓的飯碗穩穩端在了自己手里。目前,黃驊市的旱堿麥種植面積較2013年增加逾10萬畝。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昔日的鹽堿地已然華麗“變身”,農業產量年年增,農民收入節節高,鄉村振興的藍圖愈發清晰美好。
2023年5月11日,總書記來到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考察,了解鹽堿地整治、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化情況。一時間,黃驊旱堿麥家喻戶曉,“冀麥32”“捷麥19”“捷麥20”等品種盡人皆知。
“這是我們剛剛建好的面花工坊,300余平方米,馬上就要啟用,不僅能做旱堿麥深加工,還能安排十多個人就業?!焙笙汕f村黨支部書記王志亮自豪地說。為了建好面花工坊,他們還專門到獲評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的黃驊面花制作非遺工坊參觀學習,并邀請相關人員為村里的工坊建設把關?!肮し煌队煤?,一天能加工2000多個面花,旱堿麥的發展前景廣闊著呢!”王志亮的眼中滿是期待。
“今年收成之所以這么好,除了幾場雨水下得及時,農技專家的田間指導功不可沒。”后仙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劉玉鎖感觸頗深,給莊稼上保險,是給農戶吃“定心丸”,農技專家來指導,就是給旱堿麥吃“定心丸”。而這一切都得益于黃驊市黨建引領促鄉村振興的總體思路。
多年來,黃驊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科技為支撐,推行“黨建+特色農產業”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示范帶頭作用,積極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耕地質量,引導農民科學種植管理,培育優選適宜糧種,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夯實基礎。
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謀發展。黃驊聚焦鹽堿地產量低的難題,“三級包聯”推廣優質麥種,“兩點發力”完善產銷基礎保障,“一線服務”提升風險抵御能力,提升群眾種植旱堿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堅持化零為整,規模經營提質效。黃驊加快推進土地流轉,積極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全市共有農業合作社1059家,家庭農場337家。
堅持資源融合,深化產業全鏈條升級。在加強科技支撐方面,大力開展技術下鄉,針對“新手”種植戶,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不定期開展技術培訓,安排市級農業技術專家走進田間地頭開展農業技術服務,現場解決農民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有效推動糧食穩產增產。
黃驊友和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本村和鄰村土地4400多畝,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標準化+規模化”經營模式,發展輕中度鹽堿地特色農業,建成省級旱堿麥標準化種植示范區。
滄州市農林科學院在友和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了示范區。項目團隊研發的旱堿麥“六步法”種植技術效果顯著,6月14日對示范區實收測產,畝產411公斤,增產15%以上。友和種植專業合作社承建的河北省農業創新驛站,在李子札村邊的一座三層樓的頂層,有辦公室、會議室、實驗室、宿舍、自助廚房,甚至還有一間156個座位、名為“田間課堂”的培訓教室。
據介紹,已經有來自國家、省、市的多家科研機構在合作社建設了示范基地,還有民營科技公司在這里開發鹽堿地改良技術?!坝羞@么多科研單位的支持,我們種好鹽堿地的底氣更足了?!焙献魃缲撠熑藦堉厩甯吲d地說。
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實現效益提升是核心,是動力。友和種植專業合作社一直在進行多樣化種植嘗試,探索鹽堿地上的高效農業之路。
友和種植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鹽堿地特色農業,一種學名為“日本大根”的蘿卜種植還發展成為訂單農業,并實現部分出口。產品銷售渠道有保障,周邊村的農民參與積極性也很高。今年合作社種植蘿卜100多畝,并帶動周邊村種植2000多畝。豐收后畝產量在萬斤左右,每畝純收入能達千元。
鹽堿地蝶變出“渤海糧倉”
位于滄州市的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主要承擔鹽堿地改良利用、耐鹽堿小麥品種選育等研究工作。走進試驗站的院子,一片片麥田映入眼簾。麥田前方,數十個池子很是惹眼,長滿了高矮不一的小麥。“這些耐鹽鑒定池里長著的,都是正在選育試驗的旱堿麥新品種,有近40類。”站在正中間的池子旁,試驗站副站長郭凱說。
與普通小麥的生長環境不同,黃驊市的旱堿麥種在鹽漬化土地中,長期處于重度堿化環境下;同時,當地地下水位低、礦化度高,不宜灌溉,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特殊的耕作環境,要求小麥耐鹽堿、更抗旱,這困擾當地農民多年。
2013年,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啟動。對于鹽堿地種植,選育適宜的小麥品種成為一項重要工作。試驗站打造了50多個1米深的小麥耐鹽鑒定池,鹽堿度設置從1‰到5‰?!巴ㄟ^在不同鹽堿度的土壤里進行種植,試驗站篩選出一批耐鹽堿、高產量的旱堿麥品種。目前,試驗站選育的‘小偃’系列品種已在位于黃驊的河北省旱堿麥標準化種植示范區大面積種植,之后將逐步推廣。”郭凱介紹,試驗站建立了完善的耐鹽小麥鑒選體系,為旱堿麥品種培育和推廣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持。
以種適地,才能打好豐產基礎。近年來,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與滄州市農林科學院、中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進旱堿麥的育種工作,持續推動品種的改良與更新。
在黃驊市,特殊的種植條件造就了旱堿麥獨特的品質,鉀鈣鎂鐵鋅含量高,蛋白質含量高達13%至16%。旱堿麥加工出來的面粉,麥香濃郁、綿軟筋道,非常適合制作饅頭、面條等傳統手工面食。印刻著寓意吉祥圖案的黃驊面花制作技藝,還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既要種得好,又要產得優,還要賣得好。黃驊市面花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孫建軍告訴記者,以前面花是節慶食品,如今走上了老百姓日常生活餐桌,人們的需求也日益多樣化。為此,他將黃驊面花發展成了文創產業,根據市場需求研發的“十二生肖”系列面花,一套僅重450克,最高可賣到60元,年出貨量上萬套。
“老肥發面、手工搕花等傳統工藝制作的面花深受京津地區消費者青睞,每斤能賣到10塊錢?!闭f起黃驊面花的發展,孫建軍難掩喜悅之情。根據顧客的不同需求,孫建軍對旱堿麥面粉進行深加工,推出了兒童、禮品、婚宴、壽誕、生辰、節日、節氣和私人定制等創新型面花美食,產品一經推出,深受客戶青睞。
就在兩年前,黃驊旱堿麥產品走出河北,走上了北京人的餐桌,由旱堿麥制成的面粉、掛面、饅頭和黃驊面花等產品深受北京市民的喜愛,全市形成了集訂單農業、收儲中轉、面粉加工、食品生產等功能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小麥產業”。
黃驊旱堿麥加工產品包括面粉、面花、掛面等,年加工產值約14.4億元,其中,重點加工企業實現年銷售額5.47億元,主要銷往京津冀、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山西、內蒙古等地,供給多家企業運營推廣旱堿麥加工產品線上銷售,與北京40余家大型商超、電商開展深入合作,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近年來,黃驊市積極推進旱堿麥規?;洜I、標準化生產,探索建立了旱堿麥種植“六步法”、“六統一”管理模式,制定了《黃驊旱堿麥生產技術規程》,形成了168項種植標準,建立了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耐鹽堿作物種植標準化體系,旱堿麥畝產由最初的50公斤左右提升到215公斤左右,最高畝產可達401公斤。如今,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麥種植區,曾經的“低產量”“禿地片兒”已蝶變為高產量、耐鹽堿、抗旱抗寒性強的“渤海糧倉”。
據了解,黃驊市將結合《滄州市旱堿麥產業發展工作方案》,明確“一區、一園、四體系”發展路徑,實現“三增”“四化”。到2025年,黃驊市旱堿麥標準化種植體系將基本形成。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全產業鏈穩固成型,產學研合作形成互動,區域性品牌有效展現,種植面積每年遞增,力爭達到100萬畝,平均畝產力爭突破300公斤;旱堿麥良種良法覆蓋率達到100%,建成1家國家級旱堿麥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