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 秀 殷曉雨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御景園
在“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時代背景下,民間體育游戲不僅具有文化傳承功能,而且擔負著幼兒園文化建設的使命。幼兒園花棍游戲是民間體育游戲之一,花棍通常用一根細木棍或細竹竿制作而成,常冠以動詞“打、舞、耍”,游戲者可以做出各種花樣的動作,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我園基于市級課題《“游戲課程化”視角下幼兒園花棍游戲的實踐研究》,利用PVC 水管,借助各種輔助材料,開展了一系列的花棍游戲活動。同時,制定出符合幼兒園小、中、大班幼兒年齡特點的花棍游戲實施方案,并開展相關實踐活動,總結形成了花棍游戲開展的實踐路徑,即陽光晨練、游戲暢玩、生長活動、七彩節慶、家園社聯動,促進了幼兒的全面發展。
為了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園在早操環節中融入傳統民間藝術“耍花棍”的相關動作,讓幼兒在花棍操中體驗了傳統游戲的樂趣。此實踐過程主要體現了以下三方面的價值:
鍛煉身體。花棍操將花棍作為器械進行游戲,其中融合了“打花棍”的獨特動作,如:幼兒跟隨音樂有節奏地擊打腰、膝蓋等身體部位,在變換隊形的過程中,同伴間互相擊打花棍能夠發出悅耳動聽的擊打聲,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早操自主游戲環節中,一名幼兒手持花棍平衡放置于膝蓋的高度,另一名幼兒則雙腳跳過花棍,同時與“打花棍”技巧相結合,展示了“大鵬展翅”“金蛇盤身”等高難度動作。游戲中,幼兒既鍛煉了身體,提高了運動技能,又增強了勇氣與自信心。
自主探究。早操自主游戲環節中,幼兒可以選擇單人游戲,也可以選擇雙人游戲或集體游戲,在愉快的游戲氛圍中進行自主探究。如:幼兒與同伴合作,利用花棍搭建“跳房子”;或將花棍作為接力棒,進行接力賽跑等游戲。自主游戲不僅提高了花棍操的趣味性,同時激發了幼兒對花棍材料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多元互動。早晨,大、中、小班的花棍操依次進行。教師會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幼兒共同創編適合該年齡段的花棍操。同時,依據花棍材料的獨特性,設計幼幼、師幼之間的互動環節。其中,幼幼互動包括同年齡段幼兒之間的互動和不同年齡段幼兒之間的互動。如:在花棍交接環節,中班幼兒跑到大班幼兒身邊,接過大班哥哥、姐姐手中的花棍,與其共同進行互動游戲,整個過程充滿快樂與和諧。
在我們幼兒園,每周二、周五上午為幼兒自主游戲暢玩日。而花棍作為我園特有的游戲材料,深受幼兒喜歡。自主游戲暢玩日時間,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游戲內容與同伴,在游戲暢玩中挑戰自我。整個活動,經歷了以下幾點蛻變:
游戲形式:從獨立到聯合。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我園在廊間區域游戲和戶外自主游戲中,打破了班級與班級的界限,嘗試進行聯合游戲。游戲前,幼兒會與同伴共同商討,繪制出游戲計劃。游戲中,幼兒則根據游戲計劃的內容自主探索,并在探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我園利用寬闊的走廊,在中一到中三班的廊間設置了主題場景下的聯合區域游戲——趣玩花棍。幼兒與同伴共同商討,自主選擇長短不一的花棍、立體通頭以及其他輔助性材料,探索出“穿越火線”“找朋友”“蛋蛋鉆洞”等多種有趣的花棍游戲,并在游戲中提高了身體的協調性和靈敏度。
游戲主題:從單一到豐富。游戲主題的選擇權在于幼兒,可以與季節、重大事件、節慶等相結合,創設幼兒喜歡的游戲情景。例如,2022 年11 月,神州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大六班幼兒對此非常感興趣,于是教師利用此次事件作為游戲主題,與幼兒共同商討游戲內容,利用花棍制作機艙、航空站、指揮室等場景并進行游戲,整個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非常高。
游戲主體:從教師到幼兒。花棍游戲開展的主體是幼兒,他們在游戲暢玩日會經歷以下幾個環節:一是游戲計劃,暢玩前幼兒應以個人或者小組的形式制定游戲計劃;二是分享計劃,幼兒要根據游戲計劃進行分享并講解游戲玩法;三是游戲暢玩,幼兒應自主選擇同伴,嘗試進行游戲;四是游戲拓展,通過討論、借鑒、商量拓展游戲,生成新游戲;五是游戲分享,幼兒可借助繪制“游戲故事”的表征方式回顧游戲,分享經驗,進行自我評價與互評。從教師為主到以幼兒為主,幼兒真正成了游戲的主人。
將傳統民間游戲花棍運用到教學中去,借助有趣的教學情境,可以增強幼兒學習的興趣。我園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充分了解了“花棍”的相關知識,基于兒童視角,深入挖掘“花棍”與班級主題活動融合的價值點;同時,通過“N 個小組化學習”“黨員示范課”等形式,收集、歸納、分析、總結出“花棍”的示范課例,并匯編成園本教材。例如,大班健康活動“賽龍舟”中,幼兒利用花棍做船槳,提升了自身動作的協調性和一致性;中班社會活動“一桿到底”中,幼兒利用花棍進行闖關游戲,感受到了與同伴齊心協力完成任務的快樂;小班科學活動“‘棍’來‘棍’去”中,幼兒通過拼搭、組合花棍,掌握了圖形的基本特征。就這樣,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獲得了生長。
我園立足實際,抓住節日契機,通過開展各種節慶活動,讓幼兒親身體驗花棍游戲的樂趣,產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以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如:在“慶元旦,迎新年”活動中,我園邀請社區中善于“打花棍”的民間藝人走進幼兒園,為幼兒表演,和幼兒互動,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拓寬眼界。重陽節時,教師帶領幼兒走進社區,鼓勵幼兒將花棍、立體通頭等進行自由組合,搭建成龍頭和龍身,為養老院的爺爺奶奶表演舞龍節目。六一兒童節時,我園開展“我的節日我做主”主題游戲暢玩活動,讓幼兒自主選擇花棍游戲材料進行組合搭建,探索花棍的多樣玩法,在花棍游戲的暢玩中慶祝節日的到來。
幼兒教育不只是幼兒園教育,它是幼兒園、社會、家庭共同承擔責任的教育。因此,我園通過家長會、家委會等平臺引導家長理解、認同花棍游戲開展的價值。同時,我園還借助家長助教、親子活動等方式,邀請家長走進課堂,變身“家長老師”,助推幼兒深入地探究花棍游戲。如:在本學期開展的家長會上,首先請家長回憶他們童年玩過的民間游戲,然后分享我園幼兒開展花棍游戲的優秀案例,引導家長理解游戲的重要價值。最后,通過讓家長親身體驗花棍游戲,使其理解幼兒在游戲中學習的方式。此外,我園還立足社區,采用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利用社區資源生發“花棍游戲”課程。總之,我們需要持續挖掘“花棍游戲”教育資源,不斷探索家庭、幼兒園、社區共育的新模式,通過三方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支持幼兒對花棍游戲的深入探究。
教師基于兒童的視角,通過陽光晨練、游戲暢玩、生長活動、七彩節慶、家園社聯動五大路徑,開展適宜幼兒的花棍游戲,為幼兒探索花棍游戲提供了更多的內驅動力,促進了幼兒平衡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