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公交集團有限公司 劉睿
公共交通是一個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其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市民出行的便捷性和幸福感,對建設和諧社會及和諧城市有著重大意義。國家高度重視公交事業的發展,地方城市也因地制宜發展公交。但近年來在私家車、地鐵、共享單車等出行方式的沖擊下,城市地面公交客流量和營業收入雙雙下滑,不少公交企業面臨運力閑置、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僅靠公交客票收益難以維持高昂的運營成本。因此,如何實現公交企業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公交行業關注的重要課題。
歷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全國城市公共汽電車客運量為781.88 億人次,到2020 年已減少至442.36 億人次,每年同比降幅在0.8%-3.6%不等。疫情暴發以來更是如此,到了2022 年,客運量降到了353.37 億人次,同比下降27.8%,比疫情前減少了約100 億人次。實地走訪發現,如今乘坐公共汽電車的乘客,多為享受免票優待的老年人或是固定往返的學生等群體。客流和營收下降,是當前公交企業普遍面臨的經營難題。
一旦財政補貼中斷,公交運營將難以為繼。多年來,公交企業依賴政府財政補貼,但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地方財政壓力隨之上升,如何保障好對包括公共交通在內的社會民生服務的支持力度,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地方的現實問題。提供足夠的公共交通供給和服務,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和持續保障。這對于政府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支付能力是巨大的考驗,大部分城市很難滿足這樣的要求。
從實際乘坐體驗看,現階段最主要的問題是乘坐公交車候車時間過長,具體表現就是到站準點率不高,出行時間不可預計。從外部條件看,部分城市道路擁堵、公交車路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導致公交車運行速度慢、可靠性低、競爭力弱。從公交企業內部看,適應新形勢意識不強、能力不足,存在因循守舊、安于現狀、行動遲緩、不敢擔當等問題;創新型人才嚴重不足,尤其是企業管理、互聯網大數據、新能源汽車、人力資源管理、安全管理、市場營銷等人才匱乏;對傳統要素主營業務關注和投入多、對新經濟要素關注和經營度不夠等,都使企業缺乏經營活力,整體競爭力不足。
一是設施銜接不足。外圍部分地鐵站建設對城市發展和軌道交通輻射能力預計不足,大型客流換乘樞紐只能采取中途站集散,能力不匹配導致秩序混亂、候車時間較長等低效出行體驗。二是網絡銜接不足。由于設施能力不足,部分線路不得不采取“過境型”線路集散,集散能力有限,換乘效率低,導致公交與地鐵銜接不暢,影響出行體驗。
公交企業要積極轉變管理理念,以科學規劃為前提,以優化資源配置和技術創新為動力,通過企業的創新發展,努力做優做強,不斷提升服務品質,著力打造更具市場力和品牌價值的公交企業,努力創造可持續發展新局面。
以全國各大城市公交企業為例,北京公交集團在公交場站附近設立小型菜市場,利用退役公交車改裝成為便民驛棧,菜品豐富、價格親民、位置便利,采購的市民絡繹不絕。一站式解決市民生活所需,補齊社區便民服務短板,有助于公交企業不斷延伸服務功能,實現多元化發展,向現代城市客運出行綜合服務商轉型。合肥公交集團發揮現有場地、技術、人才等資源優勢,在合肥市各區縣先后設立7 個大、中、小型車輛維護中心,各維護中心共承接外單位車輛維修業務300 多輛,并與佳通輪胎、國軒高科等多家單位建立了穩定的客戶關系。合肥公交集團抓住新能源公交車批量更新契機,依托覆蓋合肥市的各停保場,成立中大型車輛售后服務站,陸續與安凱客車服務有限公司、比亞迪商用車有限公司、精益汽車空調有限公司、松芝汽車空調股份有限公司等4 家公司簽約售后授權協議,承擔客車生產廠家和配件生產廠家在質保期內的售后維保工作。因此,從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公交企業要想轉型發展,首先應合理開發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服務的拓展。
對企業各部門、單位的崗位職能定位,對各崗位人員勞動量進行評估,合理確定組織架構和崗位設置。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和晉升機制,改變激勵模式,建立目標考核與薪酬體系,加大對基層單位效益、效率的目標考核權重,引導廣大干部職工增強市場意識,激發創業激情和降本增效主觀能動性。對機關部門嘗試通過目標考核結果,合理拉開各部門、部門內部人員的收入差距,提高部門及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能。
(1)“三網融合”協同發展。一是積極與軌道交通融合協同發展,城市公交企業首先應發揮公交靈活性,為中短距離客運提供服務,其次在軌道交通運力不足區域,利用公交快線,依托專用道網絡,彌補運力不足,最后對熱點片區強化微循環線路覆蓋,延伸地鐵服務;二是積極與網約單車錯位發展,實現短距離公交與共享單車良性共存,設立微循環公交線路,按照“1公里步行、3公里自行車、5公里公交車、長距離地鐵”的規劃原則,主動適應客流變化,采取“運力轉移、向樞紐延伸、向住宅小區等客流發生點延伸”的微循環線發展策略。
(2)探索定時、大站準點公交服務模式,提高公交出行可預計性。依托公交專用道,對道路運行較好的通道,探索定時公交服務,明確各站點到站時間,確保公交實現準點服務。對既有專用道進行精細化改造,包含路口專用設置、非機動車道與專用道協調、出入口設置、信號優先等,提高公交專用道的連續性。對準點性較差的公交線路,明確大型客流站點到站時間,提高線路運營的準點率。
(3)基于大數據分析,為乘客提供精準公交服務。利用公交智能數據平臺,精準分析乘客出行數據,為監管部門提供數據的同時,也為企業依據客流特征、線路優化調整和車輛高效運營提供決策依據。通過分析出行數據,為乘客提供精準的出行信息。
城市公交行業現已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各城市公交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城市規模、人口結構、交通模式特征等發展實際,統籌推進綠色出行,加快推進新技術、新模式與公交行業的融合發展,特別是突出公交導向和公交優先的理念和戰略落地,全面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戰略,推進城市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促進公交行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