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民立幼兒園 曾淑惠
綠色教育旨在培養幼兒成為熱愛自然、關心環境、具有環保意識和行為習慣的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對象是幼兒,學習、發展的主體是幼兒,最終教育結果的反映還是幼兒。由于學齡前的幼兒難以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行動的目的和意義,也不能很好地主動設計、支配和調整自己的行為。教師可以借助綠色教育主題活動的實施,在充滿人文關懷和順應幼兒自然發展規律的環境下,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讓幼兒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地出于自我意識地去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了解生命、環保的意義。在綠色教育主題活動中,如何激發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成為教師需要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本文擬從中班綠色教育主題活動《探秘“蜂房”》出發展開研究,希望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提出改進策略。
科學研究表明,人腦的潛能很大,像個沉睡的巨人,等待我們去喚醒、去探索。開發人的潛能有各種方法,能夠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但對幼兒來說,他們自制能力弱,做事的方向和目標經常會隨著興趣的改變而改變。因此,只有以興趣為媒介正確引導幼兒,以興趣為載體發掘幼兒潛能,才能讓幼兒在感興趣的前提下進行相關活動,從中真正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的智力活動都依賴于興趣”。因此,沒有興趣就沒有創造,只有培養幼兒的興趣,才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其潛能,從而達到對幼兒教育的目的。
班級偶有蜜蜂“來訪”,幼兒對這個特殊訪客非常感興趣,并展開了一系列關于蜜蜂的猜測:蜜蜂來幼兒園吃小朋友的美食嗎?它是來蟄我們的嗎?它有兄弟嗎?它怎么沒提著籃子采蜜呢?它來幼兒園,是迷路了在找家還是上學?它的家在哪?我們可不可以在幼兒給它建一個家?鄢超云教授曾說:“教師應常問兒童在哪里?”在這里,我們看見了幼兒對蜜蜂產生的強烈“探究”欲望。因此,教師通過觀察與幼兒的交流,在了解到幼兒對蜜蜂的興趣后,可以嘗試根據幼兒“想為蜜蜂搭建房子”設計有趣、富有挑戰性的綠色教育活動,提高幼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在社會周而復始、愈益強烈地發出“關愛自然、保護環境、踐行低碳,還我綠色”呼聲中,在綠色教育主題活動中,我們應該深思如何選擇適宜幼兒年齡特點且有價值的綠色教育活動內容。下文以“蜜蜂”為綠色教育主題活動為例,其綠色教育價值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生態價值。
蜜蜂是生活中常見的昆蟲,也是典型的對人們有益的昆蟲。1923 年,斯坦納在《蜜蜂八講》中就預見性地指出,在未來50—80 年, 我們將看到機械對蜜蜂影響的后果,在80—100 年間將逐步滅絕。蜜蜂作為重要的傳粉昆蟲,在自然生態系統和農作物的植物授粉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它們幫助植物完成繁殖過程,維持生態平衡。
2.環境監測價值。
蜜蜂對周圍環境極為敏感,它們可以充當環境質量監測員的角色,為環境保護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斯坦納認為蜜蜂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神秘最深刻的生物。他的著作描述了蜜蜂無意識的智慧和它與人類健康、文化及宇宙的深刻關聯。
3.文化教育價值。
蜜蜂文化可以作為生態教育的切入點,深入挖掘蜜蜂文化內涵,弘揚蜜蜂精神,學習蜜蜂品質,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4.親近自然的價值。
通過了解蜜蜂等活動,人們可以近距離地了解蜜蜂的起源、蜜蜂和自然的關系、蜜蜂和人類的關系、蜜蜂的種群分類、蜜蜂的社會化生活習性、蜜蜂一生的工作過程等知識。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助于消除幼兒對蜜蜂的恐懼,還可以讓幼兒更加珍惜和保護這個與我們生活關系緊密的小昆蟲。
綜上所述,蜜蜂在綠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價值。但從幼兒的猜測中可以看出,幼兒關于蜜蜂的知識經驗是零散的、不夠科學的。設計關于蜜蜂的綠色教育主題活動,不僅可以充分尊重、激發幼兒的興趣,還可以促進他們在教育活動中認識蜜蜂,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使其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關愛自然。
問題是自主性學習的前提,也是學習的“目標性”方向,問題的產生和解決是自主性學習的具體內容。如果沒有問題,自主性學習就不再“自主”,所以“問題”是自主性學習的核心性引導方向。問題的產生并不是一次終結,而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一些新的問題,這些新的問題就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助推器”。比如,在該主題活動中,教師抓住幼兒對蜜蜂的興趣并以此為突破口,讓幼兒的學習變成一場“有趣”的解決問題的活動。
以問題“想幫蜜蜂建房”為中心展開,引發幼兒對蜂房構造、蜜蜂生活習性、蜜蜂外形特征等一系列問題的探究。幼兒以過程性問題為延伸方向,為后續關于“蜜蜂”知識的學習進行方向明確和延伸。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成為幼兒學習的驅動力。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幼兒需要自己尋找有關蜜蜂的資料、分析問題、制定解決方案等。這是不斷提升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助推器”。
葉圣陶先生提出“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當然需教,而尤致力于導”。《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的“探究既是幼兒科學學習的目標,也是科學學習的方法”。在主題活動開始時,對于幼兒關于蜜蜂的發問,教師選擇“不教”,讓幼兒以自己的步調,在沒有進行一系列關于蜜蜂科學知識的灌輸下嘗試自主探究。猜測之后,幼兒投票,最終決定要給蜜蜂建一座房子。于是他們開始天馬行空地想著用各種各樣的材料為蜜蜂建房。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自發組成了四支小隊,從開始分組、商量、記錄到收集搭建,都是積極主動的探究過程。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幼兒能不斷突破難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花房小隊”展開關于房子設計圖、位置的選擇探討,花盆擺放是幼兒在商討中慢慢完善房子的基礎搭建。關于給花澆水的問題,幼兒商討著用剪刀石頭布的方法確定,并安排記錄一周的澆水人員。幼兒能從同伴的學習中解決問題,提升合作學習能力。比如,“火焰爆發”小隊在搭建中遇到綁瓶子的問題,他們想把蜂蜜裝進瓶子里,然后掛在樹枝上。然后幼兒在同伴的幫助下學習綁的技巧。“家園小隊”在固定房子上不斷嘗試,尋找白乳膠、雙面膠、膠槍等材料,最后利用繩子,在尋求他人幫助的情況下解決了問題。
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幼兒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探索中,與朋友、老師進行交流討論,共同探討搭建蜂房的新方案,最終解決問題。該過程培養了幼兒的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能力,使其獲得了屬于自己的成功感。
寬松、和諧、自主的學習環境對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情感、動機、行為等具有明顯的影響。教師是活動的引導者和合作者。當幼兒出現問題時,教師應該及時給予幫助和引導,使幼兒的探究活動能順利進行。以幼兒為本,就是要幫助幼兒成為學習、發展的主人,激發幼兒學習的內在動機,這是促進師幼互動的關鍵所在。
1.保持開放的心態。
教師需保持開放的心態,接受幼兒的想法,支持幼兒探究。當幼兒搭建完蜂房后,發現蜜蜂不住蜂房,教師并沒有急于告知,而是引導幼兒持續觀察、記錄,借助已有經驗大膽猜測、記錄蜜蜂不來住“蜂房”的原因。幼兒的探究愿望愈來愈強烈。從記錄本上,幼兒也是慢慢地進步,從剛開始的無規律亂畫,到現在有畫格子記錄、線型分塊,還出現環形記錄。這些都是幼兒在實踐中摸索獲得。再從記錄的猜測原因,我們可以發現幼兒是在動態思考的,他們從蜜蜂身上找原因,從建的房子里找原因,從已有經驗中找原因。
2.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
教師不斷為幼兒提供關于蜜蜂的書籍,家長也配合幼兒園從網絡、手機、書籍等途徑為幼兒準備相關資料,協助幼兒整理分析,并記錄于調查表。調查中,教師提醒家長,務必不要急于向幼兒輸入知識,而是觀察、協助幼兒自主查找,記錄也是要用幼兒自己的筆觸,家長只是提供必要的文字輔助。
3.創設合作學習的機會。
調查之后,我們開展了第一次集中活動——探秘“蜂”房。幼兒在活動中分享調查途徑,調查內容,與教師一同梳理蜜蜂不來住“房”的原因,最后根據意愿是否再進行蜂房搭建的調整。活動的結束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幼兒分成了兩個派別,一種是“行動派”,他們直接把活動中習得經驗運用于實踐,另一種是“設計派”,他們覺得要先討論,再準備材料,最后重新制作。幼兒在小組合作中學會傾聽、表達與溝通,能夠在合作中共同解決問題。
4.提供主題環境創設墻面。
為綠色教育活動創設的環境蘊含著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價值。在幼兒對蜜蜂產生興趣后,教師與幼兒討論,設置墻飾“蜂蜜罐”用來收集幼兒的問題。同時,教師還根據蜂房的結構設計六邊形的底板,粘貼幼兒每個活動的表現及發現,為幼兒提供互動學習、共享經驗的平臺。
就是在這樣寬松、和諧、自主的學習環境中,幼兒儼然已成為活動的主體,不斷猜測、計劃、嘗試、反思,像學者一樣開始深度地去學習,在疑問中思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要讓家長成為教師的參與者、合作者和促進者,吸引家長主動參與,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家長資源的合理運用為幼兒搭建了認知經驗的平臺。在主題活動開展中實施家園合作,對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保障主題活動的實施效果具有重要價值。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尋求家長的支持。
首先,鼓勵家長給予活動物質材料的支持。教師通過對該主題活動內容價值及幼兒興趣的分析,爭取家長對該主題活動的支持。同時,教師還應幫助家長參與、了解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的學習過程,如幼兒的討論片段、搭建蜂房的實踐活動等,一同收集關于蜜蜂的各種各樣的資料。圖書角放著各種各樣關于蜜蜂的書籍;觀察角里擺放著蜜蜂的模型、標本;科學區里蜜蜂標本、蜂巢蜜等。通過家長的協助,不僅拓展了教育空間,也使幼兒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掌握了獲得知識的多種方法和途徑。
其次,開展多樣化的親子主題活動。家長是活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親子主題活動是家園合作開展主題活動的重要形式,主要是指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的一種主題活動形式。在設計親子主題活動時,教師要注重活動的多樣化,包括互動形式的多樣化以及活動形式的多樣化。比如,在此次活動中,當幼兒還在思考、研究如何調整蜂房時,一個意外的驚喜更是讓他們的探究欲望達到巔峰。蜜蜂在班級教室走廊的雨棚上,搭建了一個蜂巢。幼兒開始觀察、討論,他們發現這只“蜜蜂”有點不像之前看到的蜜蜂。有的發現蜂巢的顏色好像也和之前看到的不太一樣。當幼兒把這個消息告訴家長后,家長開始與幼兒進行調查、分析,隨后收集大量資料,開展了關于馬蜂的安全教育活動,把馬蜂窩的去留權交給幼兒。幼兒在調查中了解了馬蜂,一致同意周末請專業人員將馬蜂窩取下。馬蜂窩取下,我們將其放在科學區引導幼兒觀察,使其進一步了解馬蜂。有了家長的參與,幼兒從網絡、書籍查閱資料等方面不斷深入學習,從不懂蜜蜂到蛻變成蜜蜂小小研究員。
在綠色教育主題活動《探秘“蜂房”》中,幼兒參與了主題活動的設計,而且積極主動地參與了主題活動的實施。教師依據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興趣、產生的問題和困惑,支持、幫助、引導他們去研究、去探索,并和他們一起探究。在整個主題探究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都很高,他們的主體性和創造得到有效發展,綜合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第一,觀察和分析能力。在整個主題活動中,幼兒需要觀察和分析問題,特別是在沒有任何關于“蜜蜂”科學知識的灌輸下,幼兒在教師和家長的幫助下調查材料,梳理相關內容。這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二,自主學習能力。在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幼兒在學中做、做中學,嘗試STEAM 探究方式,經歷猜測、計劃、嘗試、反思、再嘗試的過程,在疑問和思考中學習,并收獲屬于自己的成就感。幼兒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核心,通過自我探索和實踐,在不斷地猜測、討論、調查、分享中學會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汲取關于蜜蜂的科學知識和完善自己的潛在知識(隱性知識)。
第三,合作學習能力。幼兒在活動中動手搭建蜂房,討論蜜蜂不住蜂房的原因,商量馬蜂窩的去留問題等,并與同伴、教師等進行交流和合作,自然建構同伴合作、師幼合作、親子合作,合作學習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第四,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幼兒自行搭建蜂房,遇到綁瓶子的問題,學習綁的技巧;在固定房子時,尋找各種各樣的工具,如白乳膠、雙面膠、膠槍等,嘗試使用工具解決問題。在這些實踐中,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綠色教育是一種全面性的教育方式,它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核心,旨在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前教育是發展幼兒綜合能力的重要時期,我們應積極開展綠色教育實踐活動,發揮綠色教育活動對幼兒主觀能動性的推動作用,讓幼兒在活動中積極思考,使其學會解決問題,提高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進而拓寬幼兒視野,促進其全面發展,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